- 收藏
- 加入书签
城市轨道既有线道岔辙叉心更换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在长期使用中,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车辆荷载影响出现质量隐患,因此需要定期对铁路既有线进行大修,其中道岔的维修保养就是核心修理项目之一,道岔的维修保养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铁路整体质量和通车安全,对既有线道岔的维修保养施工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某工程实际情况,对城市轨道既有线路道岔辙叉心更换施工技术展开研究。
关键词:铁路既有线;道岔辙叉心更换;施工技术;技术管控
引言
铁路既有线定期大修是铁路既有线运维管理的重要内容,既有线道岔在长期使用中会出现变形、裂纹、掉块等质量问题,且质量问题难以修复,需要对道岔维修保养及更换。我国铁路行业发展几十年中,道岔维修保养及更换施工技术较为成熟,但由于更换道岔配件工程量大、外部影响因素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这就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施工中注意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保各项工艺能够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1.背景介绍
专业技术人员勘察某车站道岔辙叉伤损地段,经检查后确定辙叉最大掉块长 22mm,宽 14mm,深 3mm,辙叉心顶面30mm-50mm宽度处裂纹长度为30mm ,并查勘了现场的作业条件。裂纹处伤损有发展迹象,若伤损继续发展可能形成辙叉心顶面大块揭盖掉块,影响行车安全。根据《线路检修规程》第 5.3.1.4 条(c)的规定,辙叉心掉块长度超过 15mm,深度超过 3mm,该处伤损判定为轻伤,且表面裂纹有发展趋势,经轨道工班长、探伤工班长共同判定,此处辙叉伤损需要更换。
2.施工前准备工作
2.1设置防护灯
施工负责人召开班前会,对全体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作业分工,安全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业请点,批点后,在作业区域范围内,前后两端 20 米处各设置红闪灯防护。
2.2制定几何尺寸偏差标准
如表1所示。
2.3测量放样
前期测量放样是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保障测量放样精度,为后期施工提供基础、降低施工误差。测量放样的流程为:
(1)派专人到施工现场对比设计图纸内容,对设计存在质疑和矛盾处及时联系设计人员进行图纸整改。
(2)结合更换辙叉工程信息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明确铁路既有线基准方向,将其作为参照点定位道岔岔头、打入道岔岔尾控制桩、标记道岔岔心。
(3)测量人员使用方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引导既有线道岔的岔头、岔尾向周边临近钢轨方向引导,测定道岔更换辙叉的具体位置,测量并标记新辙叉坐标位置[1]。
2.4制定施工方案
轨道交通既有线更换辙叉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受辙叉损坏程度影响、施工条件影响。所以在制定施工方案中,要求技术人员掌握更换辙叉施工特性,结合现场勘察报告内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结合施工方案要求和质量标准,观察辙叉前后轨缝、钢轨磨损情况,如有必要需要先调整轨缝,如果前后钢轨均有较为严重的磨损则同时更换,并将符合更换质量要求、精度标准的辙叉运输到作业地点。使用钢尺测量旧辙叉长度、新辙叉长度,判定辙叉趾、端宽是否相匹配,断面是否符合更换要求,对新辙叉进行探伤检测,确保外部、内部无损伤,并确认轨道电路连接线眼孔,如无眼孔需要按照要求钻孔[2]。选定更换辙叉施工工艺后对比施工方案,判定施工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3.辙叉更换施工技术与流程
3.1施工技术标准要求
(1)护轨平直部分轮缘槽宽度为42mm,辙叉心轮缘槽宽度为46mm,误差范围在-1~3mm以内。
(2)查照间隔应大于1391mm,护背距离小于2mm。
(3)使用钢尺测量接头错牙情况,正线到发线错牙长度应小于1mm,其他站线的错牙长度应小于2mm。
(4)道岔长心轨尖端与翼轨趾端间距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
(5)无缝道岔上所安装的扣件扭矩应控制在120~150N·m范围内。尖轨25m范围内的基本轨扣件扭矩应控制在60~80N·m范围内[3]。
3.2施工技术及其流程
车站应设置驻站联络员,在施工现场派专人担任防护员和技术指导员。施工现场两侧设置移动停车信号牌及停车手信号防护员,做好防护施工后即可开展辙叉更换作业。防护方法严格按照《铁路公务安全规则》展开。辙叉更换施工技术流程为:
(1)新辙叉到位。在线路外侧放置新辙叉,新辙叉与旧辙叉平行,避免出现跳动情况,保持足够平稳、牢固。安装连接导线。按照规范标准安装钢轨连接导线,使用夹子等固定措施固定导线两端在相邻轨底上,完成连接后由供电配合人员检查连接是否得当,确保钢轨电流回路畅通。
(2)拆卸螺栓。将夹板、辙叉趾端、间隔铁螺栓,拆除完成后检查夹板、间隔铁磨损情况,电务人员负责将连接导线拆除。将辙叉两侧道钉起出,拆卸扣件。
(3)拔出旧辙叉心。拔出旧辙叉心时,应将其拔出至道岔外,如果有空吊板则要进行捣固处理,保证钢轨稳定性。
(4)平整清扫。将辙叉的两侧、下岔枕削平处理,并将周围铁屑、杂质等清除干净,将垫板摆正。将所拆卸下的螺栓、夹板、间隔铁上的锈层打磨干净,并涂抹一层防护油,提升表面的耐腐性。
(5)插入新辙叉。将就辙叉心统一堆放到提前设定好的堆放场地,垫板上的灰尘、杂物清理干净,将破损胶垫撤出并更换新的胶垫,插入新辙叉心,使轨底落槽。在更换辙叉心时应适当提升辙叉心位置,避免与螺栓碰撞产生磨损[4]。
(6)辙叉心位置调整。调整辙叉心摆放位置,将其两侧轨缝调整均匀,并用钢尺测量轨距、查照间隔、护背距离等参数是否符合技术标准。
(7)夹板与螺栓扣件安装。安装顺序为夹板→接头螺栓→轨枕扣件并拧紧。无缝道岔在摆正之后需要焊接连接接头或胶粘接头。
(8)连接导线撤除。首先要再次确认各类连接扣件螺栓是否拧紧,再次确认所连接的钢轨条线是否完整紧固,以上检查无误后即可将钢轨连接导线撤除。
(9)调试心轨密贴状况。联系电务人员,与其配合检查心轨几何规格是否满足使用标准,存在误差需要修正,调节开程、动程,确保整体状态符合使用要求。
(10)修整。对不合格处统一修整,二次检查辙叉接头轨缝连接情况,确保无错牙问题。要求轨距、高低符合使用要求,不合格处应及时调整。还需要测定轨距变化率,检查接头螺栓是否拧紧,对于联结扣件松动处进行二次整修。
(11)定置回收旧辙叉。在旧辙叉拔出时将其运输到提前预设好的部位统一堆放,在旧辙叉上打上明显的损伤记号用于后期回收。也可以提前联系回收人员在拆除旧辙叉之后立即回收。
(12)施工质量复检。本次更换辙叉心施工负责人按照质量标准对辙叉心更换情况进行质量复检,并指定专人负责检查施工区域内的材料、工具机,不得出现材料、工具遗漏等情况,做到“工完料清”,并做好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保证行车安全范围内无多余物品[5]。
(13)撤除防护,开通线路。辙叉心施工负责人以及防护人员做好现场清点工作,包括人员清点、设备清点、材料清点,全部撤离到安全区域,一旦撤离完成严禁进入防护栏内。防护人员在完成清点工作后,将施工防护工具撤除,并将防护栏门封闭。一切就绪后,负责人联系驻站联络员下达开通线路指令。驻站联络员办理销记手续后即可开通线路。正常开通后召开质量与安全分析会议。
3.3安全防护措施
(1)现场所有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均要佩戴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具,防护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并佩戴岗位专有的防护标志,提前清点好防护用品,带入到施工现场。
(2)施工现场防护人员、驻站联络员均佩戴对讲机保持沟通联系,通常在5min联控一次,做好施工现场的预报工作、确报工作,提高对安全防护的关注度。
(3)在施工前、施工时、施工后,均要对轨道温度进行测量,严格贯彻“三测”制度,并记录轨道温度[6]。
(4)如果施工段有电路系统,则应严禁材料、工具用电,并做好绝缘工作。如果工具为金属柄则应佩戴绝缘套,在绝缘接头安装中,扳手也要佩戴绝缘套。
(5)电气化区段更换岔线或辙叉,则应在准备工作时联系供电部门、电务部门采取断电控电措施,确保安全后即可开展现场作业。
(6)辙叉翻动过程中,应派施工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其他人员应远离翻动区域,避免在翻动时撬棍弹出或钢轨翻滚造成的安全事故,严禁直接徒手翻动辙叉。辙叉搬运中,应保持所有搬运人员步幅一致、动作一致,避免造成坠落砸伤风险。
(7)在多人共同作业环节应派有专人负责统一指挥,人与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施工时工具摆动造成碰伤情况。
(8)如果在施工时需要跨越轨道,应有专人负责防护工作,贯彻“手比、眼看、口呼”制度,确保轨道在无车辆通过时再跨越轨道。
(9)新辙叉必须要平稳紧固放入到道心当中,与线路钢轨保持安全距离(大于300mm),辙叉顶部超出线路钢轨应不超过25mm。
(10)辙叉打磨过程中,应提前做好砂轮片检查工作,确保砂轮完好无质量问题,如裂纹等,检查砂轮片紧固螺栓是否存在松动问题、漏电问题、转矩不强问题,如有问题及时处理。打磨人员必须佩戴好护目设备,避免伤眼。
(11)禁止现场随意扩大施工范围,在轨道高温状态时禁止更换辙叉,以防在发热条件下轨道膨胀增加换辙叉难度,影响后期列车运行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轨道交通既有线更换辙叉施工可以提高铁路通车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铁路长期运营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根据既有线辙叉受损情况,针对性设计更换辙叉施工方案,充分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控和管理管理工作,掌握各道施工工序作业要点,及时调整辙叉更换偏差和角度,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作业,做好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工作,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更换辙叉施工作业,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 吕振伟.跨铁路既有线转体桥施工技术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4):455-456.
[2] 彭望.既有铁路T梁更换道岔梁施工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 2023(8):58-60.
[3] 孙丽娟.地铁既有线贯通改造工程组合道岔设计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7):90-92.
[4] 胡文博.铁路既有线成组更换道岔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与创新, 2021(9):266-267.
[5] 衣志伟.铁路既有线成组更换道岔施工技术[J].绿色环保建材, 2021(10):127-128.
[6] 张晓申.既有线铁路成组更换特种组合道岔施工工艺[J].铁道建筑技术, 2020(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