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印女童教育对比研究

新中媒体号
聊城大学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中国和印度同属于联合国中综合国力较强且国际影响力较大的会员国,且作为世界上发展较快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很多领域有着相似的地方,如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等。为了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实现女童平等教育权利的号召,中印都通过立法、扩大政府资金投入、建立公益组织等方式鼓励和保障本国女童教育的发展,为全世界女童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立足于中印两国女童教育的异同之处,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女童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今后探索我国女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进方向、优化女童培养制度和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印教育的相同点

1.庞大的人口基数

众所周知,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大国,庞大的人口压力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两国基础教育的需求远远超乎政府的教育供给、教育经费支出庞大、师资队伍相对不足以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欠完善等。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约14.4亿,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约13.3亿人相比,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全国人口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5月11日,详见中国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登陆时间:2022年6月4日。]虽然中国人口年增长率较低,但人口基数较大,仍有很多新生女童的教育问题需要解决。

而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我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数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亿,女性人口5.865亿。根据普查结果,过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长率为1.764%,较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2.115%出现明显下降。普查结果还显示,印度拥有自独立以来的最低儿童性别比例,即男女比例为1000:914。根据我国外交部官网2021年2月更新显示印度人口13.24亿人。与中国相比,印度人口增长率较高,庞大的人口数量也为本国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与我国一样面临着新生女童的教育问题。

2.区域差距明显

虽然中印政府都重视和鼓励女童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都面临着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的问题。就中国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显著,与之而来伴随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等现象。据统计,同时期我国乡村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城市教育程度有着较大的差距,未受过教育人口比率达到了 8.1%,并且乡村6岁以上人口数量是城市的1.3倍,乡村未受教育人口是城市的4.7倍。[ 王彤:《中国城乡教育差异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教育现代化》2019年第24期。]虽然我国的乡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但不乏也有千千万万的人为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我国有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教师,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 “彭丽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致贺词”,新华社,2020年10月13日,详情参见中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010/t20201012_494203.html,登陆时间:2022年6月4日。]而印度,即使历届政府为了发展和平衡城乡教育制定了很多宏伟的目标,推行了一些鼓励的政策,但囿于印度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诸方面的因素,这些目标基本上都没有按期实现,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中很独特的现象。印度仍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城乡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弥合。

(二)中印教育的不同点

1.传统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体系,是一种强调人们修身齐家、经世致用的伦理型文化。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年幼儿童起到很重要的正面启蒙作用,如《论语》、《诗经》等经典著作。近年来,不断掀起的“国学热”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诵读这些古代经典著作,不仅使儿童识字知理,为他们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内容,也将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仁,义,诚,敬,孝”慢慢地深入人心。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熏陶下,使儿童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以及培养浓浓的爱国精神。

印度只有宗教,没有民族。在印度,不同的种族,只要信奉同一个宗教,就会形成一个民族,而同一种族的人,信奉了不同宗教,便会形成不同的民族。[ 查尔斯·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宗教、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在印度社会中,大致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五个等级,各阶级受教育的机会、时间和内容等均不相同。尤其是一些低种姓的女子仍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宗教活动的盛行,印度有很多生活并不富足甚至拮据的家庭将大量的钱财用于宗教活动中,导致很多适龄儿童因无法缴纳学费而按时入学,入学率难以提高。但印度的宗教教育也使得印度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一定程度上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

2.教育方式不同

首先,中国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与之不同的是,印度则首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特别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因此,印度是世界上知名的高科技人才培养国之一,其中美国硅谷就有很多来自印度的高层职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高科技人才大多接受的是印度的精英教育。

其次,印度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教学尤其是英语的学习。印度的学生们把英语作为第二或第一语言来学习而不是一门外语,这一点从英语媒介的急剧增长中就可以看出。印度很多学校都实行双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可以与外国人流利地交流。然而印度的双语教学也面临一些困境,如面对一些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生如何平衡同一环境下外语的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者群体设计针对性的课程以及什么样的课堂和教师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等。[ Hema Ramanathan,“English Education Policy in India”,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n Asia,2016,p123.]中国教育虽然一直都很强调语言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主要侧重于阅读和写作能力,致使多年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聋哑英语”,只能称得上是优秀的“应试机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精英贵族或国际学校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也具备流利的英语或其他语言能力。

(三)中印女童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社会环境来看,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贫困补助不足且落实不到位。新冠疫情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打击,很多家庭就业问题难以解决,生存压力加大,父母无力也无心供应儿童上学。再有传统社会对于女性持有传统的偏见和歧视,如,大多数人认为女性不擅长学习理工科的学科偏见和女教师不擅长从事理工科的授课、印度低种姓女性无权受教育的种姓歧视等。社会治安混乱也是制约女童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学校环境来看,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厕所、通电、运动设施、图书馆、校车(路途遥远);教师培训不够,职业素质水平较低、教学方法陈旧死板、缺乏吸引力;心理咨询服务不健全,流于形式或没有;校园卫生条件差,传染病;校园霸凌现象盛行等。

从家庭环境来看,许多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自身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学生背负双重负担,学业负担和家庭生计负担;营养不良、贫血、低血糖等疾病,身体素质低下,体育锻炼缺乏等。

总体来看,相较于印度,中国的女童教育事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印度就女童教育所进行的相关改革和举措等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今后,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既要借鉴吸收印度等别国的经验教训,同时还要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优势,不断实现我国女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最终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作者简介:武艺美(1997.4- ),女,汉族,籍贯:山西吕梁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世界史,研究方向:太平洋岛国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