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作者:戴群(1992—),男,吉林辉南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
摘 要: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以河北省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范围,依据二元logistic分析法构建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李克特量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返乡就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个人因素中的自身生涯规划清晰度、对关注家乡发展关注度以及家乡薪酬待遇对大学生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家庭因素中的家庭年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人支持程度对大学生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学校因素中的学校宣传返乡就业创业力度、相关课程及指导咨询的质量、对学生参加创业类活动支持力度以及周围同学对返乡就业创业态度对大学生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社会因素中家乡建设水平、对家乡创业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家乡就业创业政策的吸引度大学生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基于此,为加强大学生返乡就业意识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返乡就业;二元logistic;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3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158万人, 超多的应届毕业生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导致求职难度增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具有丰富的就业创业机会,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但是囿于乡村发展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发展机会欠缺等现实情况,一波又一波人才打消了深入乡村、扶持乡村的想法。在乡村经济缺乏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就业难的并存态势下,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创新乡村引才制度、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合理配置乡村人才、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等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拟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意愿的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深入剖析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意愿的多方因素,并根据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来提出相应的改善途径或解决措施,以期为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储备提供进步性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拓宽拓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藉此来激发乡村的经济活力,同时缓解城市人才过于集中与农村建设人才紧缺的现实矛盾,推动城乡趋向良性均衡发展。
2.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2.1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本次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是河北省在读大学生,主要从个人因素对返乡意愿的影响、家庭因素对返乡意愿的影响、学校因素对返乡意愿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对返乡意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借鉴了诸多前人的学术研究,根据前人与返乡就业或者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研究中问卷设计,寻求相似的研究问卷设计思路的规律。本文问卷遵循规律,并在问卷发放前对初稿进行多次试验,依照反馈效果修改问卷,以此确定最终问卷的内容。本问卷是科学合理的,保证回收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2.2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发布设计合理且全面的问卷来收集数据。采用配额抽样方法,通过互联网向河北省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共发放240份问卷,收集有效问卷229份,有效回收率为95.4%,符合统计学要求。被调查者来自河北省的9所大学。这些大学涵盖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院校,包括综合类、理工类、工商类和师范类等。样本的选择合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问卷发放过程中,研究者要提供清晰的填写说明,并尽可能监督问卷的填写,以确保问卷回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研究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整理,了解大学生对于返乡就业的认知程度和意愿强度。这样的调查方法可以获得更加合理、客观和全面的数据,结果也更具有普遍性。
2.3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用于测量量表数据的可靠性,确保数据的真实可信。效度分析则用于验证问卷的有效性和题目设计的合理性,反映调查结果对样本特征的程度。
问卷各维度Cronbach's a系数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由表可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796和0.823,均高于0.7,说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好。
由表2可知,本调查问卷KMO值>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0.01,能够进行因子分析。
3实证分析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筛选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显著相关的变量,并将不愿意返乡就业/创业的概率与愿意返乡就业/创业的概率之比作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正负可判断影响因素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增加或降低程度。
3.1个人因素
通过对个人因素下的二级变量与河北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筛选出与返乡意愿显著相关的变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逐步向后回归法选择变量,结果如表3.
在个人因素方面,自身生涯规划清晰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身生涯规划是否清晰对返乡意愿有影响,对自身生涯规划清晰的学生更愿意返乡就业创业[1]。关注家乡的发展情况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关注家乡发展程度高的大学生更愿意返乡就业或创业。薪资待遇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家乡薪资待遇高大学生更愿意返乡就业创业[2]。
3.2家庭因素
通过家庭因素下的二级变量分别与河北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选择出与河北省大学生返乡意愿显著相关的变量,使用logistic逐步向后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
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年收入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家庭年收入高的大学生返校就业创业意愿更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容易支持孩子返乡就业创业。家人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态度对正向影响,即家人越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也更愿意返乡。
3.3学校因素
将学校因素下的二级变量分别与河北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选择出与河北省大学生返乡意愿显著相关的变量,使用logistic逐步向后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5。
在学校因素方面,学校的宣传对于他们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学校对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越大,大学生们的返乡意愿就会越强。学校开设返乡就业创业课程及相关指导和咨询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学校开展的返乡就业创业课程越多,质量越好、学校提供的关于返乡就业创业的相关指导越多,大学生们的返乡意愿就会越强。学校对学生参加创业类活动支持力度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学校组织的创业类活动越多,对创业类活动提供的支持如导师,大学生们的创业兴趣就越高,返乡创业意愿就会越强。周围同学对返乡就业创业态度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当周围同学愿意返乡就业创业时,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往往更大。
3.4社会因素
将社会因素下的二级变量分别与河北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选择出与河北省大学生返乡意愿显著相关的变量,使用logistic逐步向后回归分析得到结果表6。
在社会因素方面,家乡建设水平对于他们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家乡的建设水平越高,大学生们的返乡意愿就会越强。返乡创业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越了解政府扶持政策的大学生,返乡意愿就会越强。家乡就业创业政策的吸引程度对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即返乡就业创业政策越吸引大学生,大学生们的返乡意愿就会越强[3]。
4.对策建议
4.1完善相关优惠政策体系,提高政府执行效率
一方面,政府能够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力点,通过多次修订涉及教育培训、平台搭建、资金助济等方式,实现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全程保驾护航,为其提供最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保障所发布相关政策能够真正地得以落实,应当适当加大监察监管的力度,对工作落的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性跟进。同时,各地方政府还需要达成意识形态的拔高,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在各部分均匀施力的前提以执行力度为首要加强对象,要坚决杜绝单纯将政府政策的施行工作进行到纸质文件的层次就停滞不前的现象出现,最大程度上保证政策能够落到实处、落到对处,确保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工作,实现“因地制宜”地解决各个地区的相关问题。
4.2优化教育体系结构,丰富相关教学内容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主动调整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为此,高校应具备敏锐意识,积极探索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学形式,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优质师资队伍,提供前沿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与创新创业的接触。同时,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和经验交流,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4]。此外,高校还应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邀请返乡就业创业成功者分享经验,开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与校外社会组织合作,开办返乡创业就业的辅导培训机构,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理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指导,实现内外协作,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4.3 优化乡村生活体验,拔高综合教育水平
为了加快乡村对高校学生的吸引速度,需要综合落实一系列重要环节。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和投入,改善交通条件、增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并提高乡村医疗保障水平,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其次,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至关重要,通过整治村容村貌、解决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提高环境质量,从根本上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增加高校学生的返乡体验,提升乡村的人才粘性。此外,加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良好秩序,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交易平台,将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最后,重视乡村教育优化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引入先进教育人才,提升乡村整体的教育质量水平,填补人才缺口,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乡村将能够更有效地吸引高校学生,实现人才流动和乡村振兴的目标[5]。
4.4 改善社会金融环境,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高校学生创业群体启动困难,创业启动的资金成本需求与创业群体本身的财产累计程度形成严重矛盾。政府应当积极制定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补贴、创业优惠、企业援助等形式形成多方合力加大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群体的资金帮扶,拓宽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群体的资金筹措渠道,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作用,以确保市场平稳运作,谨防恶性竞争、零和博弈等消极情况的发生,统筹优化各类型服务项目,为返乡创业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在金融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4.5 推进传统就业观念转变,树立正确择业风向标
重视青年高校学生平等就业观和自主择业观的重要性,打破职业和区域的偏见,将个人兴趣、价值观和能力作为择业标准,并考虑行业、工资、区域等条件。学生应清晰认知就业形势,积极规划生涯,提升技能和竞争力,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平常心态,坚定信念,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实践。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回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建设实践,实现个人价值。解决困境和推进高校学生返乡创业就业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合作,研究成果将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推动高校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6]。
参考文献
[1]张鹏,张欣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11):1-7.
[2]谢瑾.乡村振兴战略下“网红”传播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22,44(10):100-103.
[3]马鸣.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7):16-18.
[4]高梦洁,王景莹,陆秋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引导路径[J].教育评论,2021(06):103-107.
[5]张栋洋.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2020(12):108-110.
[6]王相睿. 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吉林省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调[D].长春:吉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