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视域下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如何保护和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对此,本文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切入点,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当地文化发展,同时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对五华提线木偶在传承和发展中呈现的新特征进行研究,且对其面临的挑战与风险进行分析和提供解决办法,旨在为我国非遗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模式和传承手段。同时结合我国的乡村振兴特色战略,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创新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五华提线木偶戏;乡村振兴;非遗保护;非遗传承
1 引言
五华县被誉为“木偶之乡”,曾因提线木偶戏的繁荣而备受瞩目。这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当地人民心中。然而,社会快速发展和新型娱乐的涌现使其保护和传承面临挑战。尽管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五华提线木偶戏对乡村振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维系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乡村文化的自信心有深远影响。作为传统艺术,其展演活动能拉近乡亲关系,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此外,发展以提线木偶戏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可创造就业,增加乡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展示,可吸引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本文将深入研究五华提线木偶戏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承和发展,探寻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手段适应社会发展。本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历史和现状,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推动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持续发展。
2 五华提线木偶传承面临的挑战
社会快速发展和新型娱乐的涌现使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五华提线木偶戏需要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然而现今难寻愿意承接这门艺术的接班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节奏加速,娱乐需求变化,为五华提线木偶戏带来更大挑战。新型娱乐方式的出现侵占了传统艺术的市场空间,使得五华提线木偶戏的经济效益降低,相关艺术团体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2.1传播形式单一,宣传范围有限
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播形式受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显得单一且传统,其文化传播范围小,受众群体有限。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其发展更加困难,文化宣传步履艰难。调查显示,五华提线木偶戏面临观众数量少、民众了解程度低、兴趣缺乏等问题。其宣传主要针对学校学生和附近村民,宣传范围和对象有限,形式单一,难以与时代发展潮流相结合。五华提线木偶戏传习所作为其宣传场所和主要阵地,却地处偏僻,依然采用传统的表演和传播形式,存在一些弊端。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以及未能有效地与现代网络传媒技术结合,导致其传播手段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难以与外界的文化进行有效交流和传播。
2.2人才短缺和传承人员断层
从剧目、表演形式和技术设备三个方面来看,五华提线木偶戏都存在着创新不足,改革力度不够的问题。从剧目角度看,五华提线木偶戏多依赖于传统经典剧目,新创作和改编剧目少之又少。这种对剧目内容的保守,使得五华提线木偶戏缺乏新的看点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当代观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从表演形式来看,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路径上,缺乏新颖的表演手法和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元素。这种固步自封的表演形式,使得五华提线木偶戏在艺术表现力上受限,难以与其他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竞争。从技术和设备上看,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制作工艺、舞台设施以及传习设备等都相对落后。这种无法紧跟时代步伐的技术水平,无疑是限制了五华提线木偶戏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因素。
2.3缺失教育支持体系,培养能力有限
五华提线木偶戏,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现在却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传承人员断层的问题。
首先,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五华提线木偶戏发展的一大问题。一方面,在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年轻人选择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纷纷离开家乡前往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这使得粤东梅州乡村地区,劳动力严重流失,年轻一代接触和学习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机会减少,从而导致了传统艺术的传承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现代社会,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使他们无法投入过多的时间来学习和传承,这也使得人才储备严重缺乏。
其次,传承人员的断层也是五华提线木偶戏面临的一大问题。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技艺的传承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能够传承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一方面,由于传统艺术的经济效益较低,许多人不愿意选择成为传承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度不够,许多传承人在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和支持的情况下,逐渐放弃了传承任务。这使得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2.4 资金短缺,财政支持不足
五华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支持体系的缺失和培养能力有限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支持体系来看,五华提线木偶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学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然而,五华提线木偶戏并未被广泛纳入学校的课程内容或文化教育活动中。这使得新一代的青少年,尤其是学生,对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了解和认知十分有限,无法感知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这无疑加剧了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困难。
其次,从培养能力视角,五华提线木偶戏面临着严重的师资力量短缺问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传承人员,而我国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在五华地区,相关专业教育机构稀缺,且现有的师资力量结构老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承人员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播受众认知度低、接受度弱、传播受众间代际失衡等问题。
2.5戏剧创新不足,改革力度不够
五华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支持体系的缺失和培养能力有限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支持体系来看,五华提线木偶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学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然而,五华提线木偶戏并未被广泛纳入学校的课程内容或文化教育活动中。这使得新一代的青少年,尤其是学生,对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了解和认知十分有限,无法感知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这无疑加剧了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困难。
其次,从培养能力视角,五华提线木偶戏面临着严重的师资力量短缺问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传承人员,而我国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在五华地区,相关专业教育机构稀缺,且现有的师资力量结构老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承人员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播受众认知度低、接受度弱、传播受众间代际失衡等问题。
3 五华提线木偶戏传承发展建议
3.1 多元化拓宽传播渠道及形式,提高木偶戏熟知度
保持传统宣传方式,依托线下乡村、旅游景区等实体资源,通过线下体验馆、文化展览等场所,提升大众对五华提线木偶戏的重视度;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如创建官方网站、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并定期发布演出信息、幕后花絮以及与观众互动,让木偶戏持续活跃在大众视野,及时了解学习木偶戏动态变化及相关知识;利用新媒体直播、短视频分享等方式,让科技赋能五华提线木偶戏,调动年轻观众的了解积极性,提高对木偶戏的关注度;融入社区文化活动和农村地区,举办演出、讲座和工作坊等活动,增加观众接触机会,让木偶戏从台上走向台下,从小众走向群众。[7]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扩大五华木偶戏的熟知度,聚焦新时代大众接收信息方式的需求对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播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2 加强传承队伍培养与建设,提升传承人素养
从木偶制作到木偶戏表演,每一阶段的实践经验都弥足珍贵,技艺传授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故建立专业培训机构或项目,能让更多年轻人主动加入传承队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加强传承人的技艺训练;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将非遗学习融贯常态化教育,转化构建学分测评体系,筑牢传承有望之基;探索与相关院校、艺术团体合作,将五华提线木偶戏纳入学校课程或文化教育活动中,增强年轻人兴趣度,提高传承人员的培养数量;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开展研学、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把五华提线木偶戏与乡村振兴建设紧密结合,推动木偶戏创新;同时联合当地文化机构和社区组织,共同推动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3.3 建立“传承队伍+n”合作交流共享平台
鼓励五华提线木偶戏相关团体、剧团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该戏种的传承和发展。如组织定期的行业研讨会、展览和演出交流活动,促进经验分享和创意碰撞,激发创新力量;衍生“提线木偶戏爱好者协会交流中心”,给木偶戏爱好者提供平台畅言,展开文化交友,对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进行革新和发展;与高职院校联合实践,借助其科研优势和师资力量,整合非遗文化资源,致力打造复合型、高水平五华提线木偶戏研究团队,将学校科研平台与传习所等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发挥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的作用。
3.4 加强教育体系支持,激发青年人保护热情
推动学校教育部门增加对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关注,将其纳入文化教育课程,并鼓励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开设木偶戏表演学习室,搭建非遗技艺实践环境,通过理论知识+实践探究的方式,更好展示木偶戏的内涵;加大对教学人员的技艺培养,通过举办木偶戏文化培训班或集体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人员的木偶戏技艺技能,保障年轻人吸收正确的非遗资源;加强与大学、艺术学院等教育机构的合作,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实践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提高年轻人对该艺术形式的了解和认知,激发保护热情。
3.5 寻求资金支持减轻经济压力
五华提线木偶戏从木偶制作、剧目编排、现场表演等无一不耗费较大资金,为减轻资金压力,可寻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资金支持,建立专项基金用于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制作、演出和推广;开展多样化的筹款活动,如举办慈善演出、募捐活动,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并提供支持;增加商演场次,联动多圈文化交流会,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增添保护资金支持;构建五华提线木偶戏学习的相关课程,促进其规范化,笼络部分传承人为指导老师,保障传承人员的基本收入,激发人才活力。
4 结束语
五华提线木偶戏是岭南民间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和创造力的生动例证。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和后申遗时代的到来,五华提线木偶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寻找创新之道不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解决当前提线木偶戏的创作难题的有效途径。虽然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而牺牲非遗的文化价值,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保护和发展,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强对这些遗产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这些遗产的理解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体制和市场格局也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要深入挖掘它们的潜力,以便它们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并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张琳娜,詹素维.“非遗”视角下客家木偶戏的创新传播研究——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3):96+99.
[2] 李广云.浅谈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3(6):52.
[3] 邹韵,曹钰霞,钟悦.互联网视角下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新丝路,2020(08):1-2.
[4] 郜煜凡.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的应用研究[J].文化产业,2022(34):142-144.
[5] 黄永林.非遗传承人传承动机及保护政策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72-80.
[6] 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140-146.
[7] 林青.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2-37.
基金项目:广东培正学院 2022-2023 学年学生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pzxk2223a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