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融合探究

新中媒体号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党校 四川省成都市 邮编:610036

摘要:新时代,全党更加重视培养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党性资源。传统文化与党性修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文化教育和党性教育相辅相成。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了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党性教育研究及开展相融合的内在统一性和实践逻辑。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员干部党性;素质教育

一、传统文化与党性修养的内在统一性

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密切关联,通过深入学习民本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党的根本宗旨,更深刻地领悟执政为民的思想,从而不断提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党群情谊,持续巩固执政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是现代中国人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核心内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对党员领导干部应对新问题,处理新矛盾提供了参考和标准。

(一)注重自身修养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方面,强调修齐治平,主张奋发有为;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仁政德治,强调和谐统一。中国共产党党性与这一主流思想文化深有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自身修养,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个人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对于广大党员而言,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提升党性修养,就是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强化宗旨意识,践行传统美德,要结合自身实际争当道德表率,树立党员形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从思想和行动上增强党性锤炼,勇于实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地提升自我;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稳扎稳打,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二)强调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以民为本既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党员既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要将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为人民谋求幸福,为民族谋求复兴。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众多道德楷模,他们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文化,践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将个人修为与政治理想合二为一。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在革命实践中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提升党性修养紧密融合,从而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政治抱负。

(三)推崇清廉之风

廉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又一重要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关键方面。自古以来,廉洁自律是从政者自觉的道德修养。清正廉洁者,百姓爱戴,千古传诵;贪污腐化者,百姓憎恶,遗臭万年。清正廉洁是党性修养的关键方面,也是衡量一名合格共产党人的重要标准,因此,廉洁自律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是赢得民心的关键要素。党员领导干部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廉洁美德,推崇清廉之风,要争当廉洁表率,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弘扬浩然正气,从而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和拥护。无论时代如何突飞猛进,廉洁之风不能动摇,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从容清醒、不慕名利、脚踏实地,以传统美德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防线。

二、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实践逻辑

(一)结合党员工作实际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国内发展任务艰巨,如何平衡中心工作与思想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教育,如何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系统性、自觉性和有效性,是广大党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设计要结合党员工作实际,帮助广大党员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与党性修养的内在一致性,学习的系统性以及对工作的指导性。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做好表率,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体悟其实用价值,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中和典型人物身上获得启迪,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

(二)立足当下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们应立足新的时代特征,针对国内外现实形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判断、选择、传承,改造和发展,结合时代特征,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在党性教育活动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单纯地表达崇古之情,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进行深刻领悟,挖掘其中最具现代意义的养分,结合现代文化特征和人们的学习习惯,巧妙地应用到党性教育当中。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增添时代光彩;二是要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把握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主流和核心价值观。三是要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和普遍接受的学习形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党性教育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三)直面多元文化挑战

多元文化发展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洋节日”越来越流行,传统节日日益黯淡。“洋品牌”受到追捧,国货门庭冷清。历史虚无主义时有抬头,民族观念、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遭受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发展和沉淀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历史告诫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定力面对一切挑战,经受一切考验。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足够的智慧,正确看待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1]”

(四)打造精品课程

党性教育课程是党性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党员党性修养和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立足传统文化,打造精品课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立足传统文化打造党性教育课程,从内容上应注重系统性,在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梳理内在逻辑,整理典型史实;从形式上应注重创新性,通过短视频、情景剧、剧本杀、微党课,古诗词和图文动画等多种新载体和新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深刻挖掘中华历史文化中所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精神养料,自然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不断增强党性教育课程的文化魅力和时代新意。

(五)实现品格信仰转化

在党性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广大党员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培育更加优秀的政治品格和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局限于“听故事”“看热闹”,更要结合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活动,除基础理论教学外,还应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包括诵读经典、诗词创作、主题演讲、读书沙龙,学术交流等。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开展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活动实践中深刻地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增强自身党性修养,实现从传统文化向品格信仰的持续转化[3]。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以百姓心为心”,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工作中践行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个人党性修养,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更真实的生活体验,不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光辉,不断增强政治品格,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中国共产党党性有着内在一致性。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也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践逻辑清晰,实施途径切实可行,即通过宣传营造氛围、立足传统文化打造精品课程,实现传统文化向品格信仰转化,进而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党员党性修养和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党员领导干部人生境界和党性修养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00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7(11):48.

[3]习近平.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求是, 2020(1):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