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2022新课标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综合的策略与意义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之一为突出课程综合。音乐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音乐与艺术学科、其他学科的综合,建立艺术与文学的交融,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基于2022年新课标,本文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综合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综合的策略,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探索音乐课程综合,强调音乐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最后总结了音乐课程综合的意义。
关键词:2022新课标;义务教育;音乐课程;课程综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强调突出课程综合,要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就现阶段的义务音乐教育水平而言,音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音乐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音乐教学理念老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音乐学科的发展。且大多数音乐教师缺乏创新性与主动性,学生对音乐课程认知驱动力水平较低的现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卢诗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域下音乐学科融合的思考[J].数据,2023(02):198-199.]]针对诸如此类的音乐教育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加强音乐课程综合,既要音乐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将音乐学科与各学科之间搭巧妙地搭建桥梁,以育人为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突出音乐课程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其他学科以促进知识建构。因此,基于新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我们务必要探究音乐课程如何突出综合?音乐课程综合有何意义?
一、音乐课程综合的背景
(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方针的提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新征程,义务教育务必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目标,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阵地。
(二)音乐学科不断发展的趋势
2022版新课标关于“音乐课程标准”有了重新的定义,变为“艺术课程标准”,这意味着音乐从一门独立的学科演变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科。艺术课程虽仍包涵音乐、舞蹈和美术,但扩大了范围,增加了戏剧(戏曲)和影视,体现了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艺术课程在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强调育人导向,音乐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艺术”。
(三)美育工作的要求
2021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整合学科相关内容,使教学、实践、文化知识深层次融合;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加强美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该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师要行贯彻美育方针,重视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开拓审美教育,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综合的策略
(一)音乐与艺术学科的综合
1.音乐与影视综合
音乐与影视综合,是听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通过影视,学生既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画面感,又能体会到音乐的主题思想。借助影视走近音乐,不仅可以理解歌曲速度及情感变化,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和影视的热爱。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欣赏课《十面埋伏》,这是一节琵琶独奏课。教师可通过将讲解十面埋伏历史故事,播放相关影片,使学生体会琵琶演奏的技巧,感受充满力量感又不失柔美的琵琶音色,从而提升学生对琵琶艺术的认知。所以,义务教育应加强影视与音乐的综合,根据作品风格基调以及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等,选择合适的影片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音乐与美术综合
音乐与美术综合,促进音乐教学的艺术与趣味。乐谱的作用是展示音乐的旋律,以线条、附点、强弱记号等图形,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呈现出音乐的速度、节奏、呼吸等诸要素的变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音乐与美术相结合,引导学生采用美术的元素,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感受音乐。
例如,粤教花城版四年级上册第八课《动物狂欢节》中的《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由双钢琴和弦乐五部演奏,两者乐器交替出现,加上节奏的变化,烘托出狮子为万兽之王的雄姿。教师可通过讲述不同乐器的音色结合美术色彩原理,启发学生们用合适的色彩表现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色彩的自我理解;教会学生将音乐中的听觉感知与美术作品中的视觉感知综合起来,使学生既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又能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色彩与空间,最后达到对音乐与美术综合的认知发展。
3.音乐与戏剧综合
音乐与戏剧综合,可增强音乐课堂的感染力。[[[] 谢锦欣.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学科综合探析[J].文科爱好者,2023(02):178-180.
]]这里的戏剧包括两层含义:戏曲与戏剧化表演。戏曲进入音乐课堂,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内容。戏曲音乐教学,既能够传承我国优秀戏曲文化,又能够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戏剧是集音乐、表演、剧情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戏剧化表演使音乐充满故事色彩,可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力突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戏剧引入课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歌曲故事情节,深刻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通过学生戏剧化的艺术表演,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以便在学生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能够优化全面发展。音乐与戏剧的综合,既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乐趣,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提供舞台,一举多得。
4.音乐与舞蹈综合
音乐与舞蹈综合,是丰富音乐课堂趣味性的重要途径。通过节奏型的变化和旋律的起伏,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情感,传递着音乐的主题思想。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想使舞蹈具备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必须通过音乐的辅助来烘托气氛,与优秀的音乐作品相融合,跟随音乐的变化舞蹈动作才更加优美。音乐通过舞蹈的展示情感色彩更加鲜明,舞蹈通过音乐的渲染动作特点更加形象,两者相辅相成。
例如,小学教材中的《阿细跳月》一课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代表。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可将阿细跳跃的音乐风格特点与其动感的四五拍舞蹈动作相结合,既能丰富音乐课堂的形式,又能将舞蹈肢体动作展开课堂实践,让学生体会到阿细跳月的节奏感,提高学生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1.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
音乐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主要是通过旋律和歌词来表达感情。优美的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趣味性与情景性。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情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歌词来讲解情感趋向,使其体会到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游》,是一首三声部合唱。歌词为七言律诗。古诗词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教师可带领学生朗读,体会歌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与音乐结合,更能够突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另外,有些歌词深入人心,意向优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失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2.音乐与数学学科综合
音乐与数学学科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乐理运算、曲谱编写、音符时值、节奏类型等,在演唱和演奏时要十分严谨。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来探讨音乐的和谐美感,感知音乐中数学的简洁美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数学有相似的逻辑规律和共同的美学价值。
3.音乐与英语学科综合
音乐与英语学科的综合,主要体现在演唱曲谱上的英文术语。如力度术语Mezzo piano(中弱)、Mezzo forte(中强)、;速度术语 Presto(急板)、Allegro (快板);表情术Grazioso(优美典雅地)、Appass(热情地、激情地)等,这些英文音乐术语,较为便捷的为音乐提供辅助。教师在讲授音乐时,务必让学生们了解专业音乐术语,以便学生能准确演唱或演奏。
4.音乐与德育学科综合
音乐与德育学科的综合,主要体现在通过音乐作品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义务教育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塑造初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又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该课主要向我们传递56民族团结友爱、共筑中华民族繁荣的思想。教师在讲授本节课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启发学生要尊重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5.音乐与信息技术学科综合
音乐与信息技术学科的综合,主要体现在音乐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的、形象的向学生展示相关教学内容,有效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加学生了解音乐的渠道。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将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辅助音乐教学。
6.音乐与体育学科综合
音乐与体育学科的综合,主要体现在音乐与体育都需要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可以搭配一定的声势律动,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动起来,利用肢体语言缓解身心疲劳。音乐与健美操结合,既优化了音乐课堂的内容,又将健美操的节奏感融入其中,充分发挥音乐的旋律性与综合性,促进体育活动健康发展的理念传播,对于营造音乐课堂的轻松的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音乐与心理健康学科综合
音乐与心理健康学科的综合,主要体现在音乐所散发出来的思想感情可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美妙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节奏和变化的速度可呈现出音乐和谐的美感。一节优秀的音乐课堂,不仅能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洗礼,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歌唱祖国》,教师在讲授本节课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力量的音乐散发着鼓舞着学生斗志的激情。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治疗也已成为医疗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音乐催眠治疗,成为了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正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8.音乐与综合实践学科综合
音乐与综合实践学科的综合,主要体现在音乐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贴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善于将实践活动引进音乐课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五课《劳动最光荣》,教学对象为一年级。教师要善于组织优美动听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歌曲中体会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分享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鼓励学生爱学习爱劳动,体验劳动最光荣。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综合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理论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向阳发展,使音乐教育突出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文化价值;第二,有利于传播美育方针,展示学科综合的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第三,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实际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品德修养;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师以育人为本的宗旨的实现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第三,有利于加强各学科紧密联系,形成知识建构,助力学科“共赢”。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综合的策略很丰富。音乐与艺术学科综合有着共生的美学价值,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目标;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主要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为抓手。音乐课程综合,不是削弱了音乐学科的自身价值,而是大大发挥了音乐学科的渗透能力,对于促进音乐学科的教学发展和优化本学科的艺术性有显著的效果。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应突出课程综合,这样才能冲出音乐教学中面临的重重困难,迎来属于音乐的新发展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卢诗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域下音乐学科融合的思考[J].数据,2023(02):198-199.
[3]谢锦欣.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学科综合探析[J].文科爱好者,2023(0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