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早期宫廷芭蕾与中国周代乐舞的比较研究

新中媒体号
西南大学,重庆市,400715

【内容提要】早期宫廷芭蕾,在雏形时期吸收了古罗马拟剧、古希腊舞蹈、中世纪杂耍者的艺术、法国及意大利宫廷舞会上的舞蹈等养料,后经过了文艺复兴的灌溉与滋润正式起源于意大利,又在法国宫廷流传、经由他们的努力创造而真正形成。早期宫廷芭蕾发展至今天的芭蕾形态历经三四百年,中国周代乐舞迄今已与我们相隔数千年,纵观两者虽产生于不同历史年代,且在当时通达度不发达的背景下相隔甚远。看似没有关联的两类舞蹈艺术,对各自国家舞蹈发展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奠基意义尽显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中西古代舞蹈的比较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起源,特征,宫廷,等级制度

一、二者之“异”

1.1功能与特征

(1)功能

15世纪末的意大利仍处于城邦国家的状态,当时各个城邦的君主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常常举办包括舞蹈在内的节庆演出。[1]所以在最初,舞蹈在古代、近代社会除了宗教祭祀、健身、达欢等功能,早期宫廷芭蕾作为西方较早的舞蹈艺术,在意大利体现出君主宣扬权力、炫耀财富身价的功能;到了17世纪的法国宫廷,早期芭蕾艺术真正形成,通过路易十四、吕里、皮埃尔·博尚、莫里哀等人的努力和贡献,奠定了宫廷芭蕾的基础,尤其是在路易十四的推崇下,芭蕾这门艺术开始兴盛,并用于提高君主威望和显示法国国力。

而在中国周代,如上文所述,“制礼作乐”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严明制度,通过礼乐并举,从外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从内在打动人的情感,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满足与踏实,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导致社会的稳固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和谐状态,最终达到天下大治[3];西周雅乐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六大舞”、“六小舞”来达到教化与祭祀两个方面的目的,教化是拥有极大价值的从文武两方面进行的美育教育,祭祀则更体现中国古代国政建设的要事,这两大功能在国政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特征

早期宫廷芭蕾作为芭蕾史的第一阶段,必然包含鲜明的特征,以1581年诞生的第一部“真正的芭蕾”《王后的喜剧芭蕾》和18世纪最为成功的芭蕾作品《关不住的女儿》为例。《王后的喜剧芭蕾》这部长达5个半小时的作品包含朗诵、歌唱、舞蹈等多种成分,将喜剧与芭蕾结合,由诗体歌词作为开头引导观众进入作品中,舞蹈没有复杂技巧,甚至少与音乐联系;这样类型的早期作品或许和艺术的整体性不能挂上钩,但正因如此便凸显出它的与众不同,更能够代表这一时期宫廷芭蕾的普遍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在舞台调度上它充分采用螺旋形、三角形、圆形等,尽显毕达哥拉斯“几何也能表现思想”,之后的许多作品都对这一特点进行效仿。随着时代推进带来艺术的发展,《关不住的女儿》一举成功,它以自然形态的舞蹈、写实为主的艺术风格、平民生活的主题等特点获得观众疯狂的青睐,尤其是在主题的选择方面,第一次将平民生活搬向舞台,反映法国第三等级百姓的现实生活及理想。该作品的编导多贝瓦尔是“情节芭蕾”先驱让-乔治·诺维尔的弟子,继承发扬了其优秀传统,使舞蹈脱离单纯炫技的惯用手段,而是真正拥有生动情节的舞剧。诺维尔的舞蹈改革,主要意义在于使原本华丽空洞的剧院娱乐转变为严肃有意义的演出[1],这恰好顺应了当时的启蒙主义思想对芭蕾艺术提出的要求,他们大力提倡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而猛烈抨击华而不实的“洛可可”风格,并主张舞蹈之于哑剧即情节化的特点,“以自律和理性为指导是合乎道德行为的最大的标准”。那么启蒙主义思潮对于早期宫廷芭蕾的批判是否合理,在《关不住的女儿》的不朽成果中都得到了极大的印证,也同样成为了其独树一帜的标签。

中国周代乐舞,更具独领风骚之态。周代乐舞的特征,与它的功能密不可分。统治者将礼、乐置于相同重要的地位,以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以西周雅乐为例,周代乐舞在“六大舞”中主要以对君王功绩和品德的称颂为主,教育对象大多为贵族子弟;“六小舞”的鲜明特征则体现在手执不同的道具上,主要教育对象为十三岁之前的贵族子弟。但无论二者有何区别,“六大舞”和“六小舞”都体现赞颂礼教规范的功能特征,并且它们都有特定的乐器使用于特定的场合。比如统治者通过乐舞的方式,培养更多臣服于自己的仰慕者,使这套礼乐统治工具可以得到更加充分地控制和运用,以便统治者更好的维护其自身的阶级统治。

二、二者之“共”

总体来看,由于早期宫廷芭蕾和中国周代乐舞处于完全不同的时期和地理位置,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迥然不同的,但同作为舞蹈艺术的早期结晶,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关联。

2.1 专门的表演场所和舞者

早期宫廷芭蕾和中国周代乐舞都是在正规的机构或场景下进行教学和表演。早期宫廷芭蕾在路易十四执政期间真正形成,路易十四对舞蹈的疯狂迷恋使得他下令建立了多所舞校和机构,用于教学和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是皇家音乐院和皇家舞蹈院。同样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建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大司乐等,并培养了专门的宫廷女乐如西施、提嫫、旋娟等人,早期宫廷芭蕾的光辉同样离不开优秀的舞人,比如侧重舞蹈技巧的玛丽·卡马戈、侧重舞蹈情感的玛丽·莎莱,以及上文提及的诺维尔及其弟子多贝瓦尔。这些舞蹈机构和舞蹈人参与了早期宫廷芭蕾和中国周代乐舞的进步,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2 历史性的贡献

在对后世的影响方面,二者对各自国家舞蹈发展的意义展现可谓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中西古代舞蹈的比较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上文所提及的皇家音乐院与皇家舞蹈院则为典型。皇家舞蹈院虽存在时间不长,但在院长博尚的领导下,将收集到的舞蹈动作等依据古典主义宫廷审美规范将它们整理改造成几大类并定名,这些动作名称成为后期古典芭蕾术语的基础并一直沿用至今;皇家舞蹈院为了保证师资质量,定期考核教师能力,并依据考核标准评判是否具备担任教师的资格,通过者便可领到证书——它就是后来英国皇家舞蹈学院“教师资格考试”的基础。早期宫廷芭蕾发展到最后,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浪漫主义芭蕾做了充足准备,并且在该时期内许多先进人物代表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主张,是名副其实的芭蕾史的第一阶段,为后世芭蕾舞的演变、成熟起到了完完全全的奠基性作用。“古典身体体系的出现绝非偶然,它的使命就是把身体变成有纪律、灵活且精美的工具,而这套体系就是从17 世纪芭蕾舞成为独立体裁时不断形成的。”

中国的周代乐舞从教育方面可给予当时社会甚至当下社会的人们更多的启示和历史价值,它以美育的形式教化人,教化过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仪式性,人们所学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而乐舞的实践可以形成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在周代礼乐制度的践行下,周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乐舞的渗透是艺术参与生活的重要标志,对当今艺术活动深化现实意义,让文艺真正成为人民的文艺具有启迪作用。另外“六大舞”中对帝王功德的称颂更是从侧面引导当今社会的人们学习舞蹈等艺术能够培养道德情操、修炼性情。

3.结语

综上所述,早期宫廷芭蕾和中国周代乐舞分别作为中西舞蹈奠基时期的代表,在世界艺术史上,它们是继原始舞蹈等舞蹈艺术之后的进步象征,从不同的起点诞生而体现不同时代的意义。在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样的风格又可以顺应社会的需要,逐渐演变为特定的功能。这两类舞蹈艺术在专业舞人和专门舞蹈机构的助推下得以迅速发展、演变,催生了新的形式,产生源远流长的影响,在舞蹈艺术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23

[2]王雨.周代乐舞试论[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709(4):1-8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4-27

作者简介:孙梦璐,汉族,福建省建瓯市人,西南大学,研究方向:舞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