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内罗毕建议》视角下的古镇保护与开发思考
[摘 要] 古镇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现存的物质环境,还在于它在漫长历史中保留的民俗、文化、环境等,是展示地域风貌、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它的形成不同于现代城市,没有统一的规划,往往是自发的,而且现存的古镇往往不是某一特定时代的反映,而是不同时期的一个拼合,本文以《内罗毕建议》为视角,结合丹凤县棣花古镇保护与开发实例,对保护与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保护开发建议。
[关键词] 《内罗毕建议》;古镇;保护开发开发;协调
一、《内罗毕建议》章节解读
1.1 《内罗毕建议》相关章节
第二十八条:应特别注意对新建筑物制定规章并加以控制,以确保该建筑能与历史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和环境协调一致。为此,在任何新建项目之前,应对城市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其目的不仅在于确定该建筑群的一般特征,而且在于分析其主要特征,如:高度、色彩、材料及造型之间的和谐、建筑物正面和屋顶建造方式的衡量、建筑面积与空间体积之间的关系及其平均比例和位置。特别应注意基址的面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危险,即基址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带来整体的变化,均对整体的和谐不利[2]。
第三十条: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应得到保护,避免因架设电杆、高塔、电线或电话线、安置电视天线及大型广告牌而带来的外观损坏。在已经设置这些装置的地方,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拆除。张贴广告、霓虹灯和其他各种广告、商业招牌及人行道与各种街道设备应精心规划并加以控制,以使它们与整体相协调。应特别注意防止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2]。
1.2 个人思考
在上述两章节中,均讲述了周边环境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建筑遗产作为“活”的、遗存下来的历史痕迹,是人类几千年来建筑智慧的结晶,而历史建筑作为建筑遗产的一部分,也应当作为展示、传承、延续传统建筑构造、街巷肌理、人文环境等要素的重要承载物。
而对于古镇的保护,首先应注重协调,这里的协调不仅指现有物质环境间的协调,还应该包括在几千年内人类日常生活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它们是互相依附、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环境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建筑、院落往往会有新的改变,传统的民居由于商业因素的影响,会在外墙架设商业招牌、在外墙临街面开门,达成商业使用的目的,它实际上破坏了传统建筑的完整性;传统院落中往往会加建临时用房,影响了整体风貌的协调。
二、棣花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2.1 棣花古镇简介
棣花古镇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南侧,地处丹江畔,是丹凤县和商洛市的交界处,以山多棣棠花而得名,又因棣花驿而闻名,棣花驿作为商於古道重要的驿站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历史上就曾是秦楚和宋金交界的地方,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商业气息浓厚。
2.2 棣花古镇现状
2.2.1自然环境
棣花镇地形呈阶梯状分布,西北高东南低,被山脉南北环抱,丹江穿城而过,是丹江发源后在秦岭山脉内冲击形成的盆地,主要可分为河谷川塬和浅山丘陵两大地貌类型。
2.2.2建筑、街巷及院落
古镇内地形落差较大,建筑多随坡就势而建,结合地形和高差错落有致的分布,古镇内现状建筑多为一、二层,少部分地方为三层,部分传统土坯墙民居的建筑细部仍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整体较为破败。
古镇主要以宋金街、清风街两条主要街巷为交通要道,两边建有新建的传统风貌建筑,严格地说,现在的棣花古镇已经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老街,老街两边现有的绝大多数建筑均为新建建筑,除了保留传统的街巷肌理外,也再难寻觅曾经的繁华。
古镇的院落平面组合大致有三种形式:“I”型、“L”型和“U”型,“I”型院落,主体建筑一栋,为开放式院落;“L”型院落,主体建筑一栋,功能房一栋,垂直于主体建筑布置,围合式院落;“U”型院落,主体建筑一栋,两边为厢房或功能房,围合式院落。开放式院落多以周边街巷为界,不设围墙,围合式院落设围墙,大门多分布在院落内东南角或朝向东南角。
2.3 棣花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古镇现仅存的座文物保护建筑——二郎庙和法性寺,是古镇内仅存的两座历史建筑,其中二郎庙历经岁月变迁,仅剩下一座三开间大殿,屋顶为悬山式,檐下斗拱排列。
棣花古镇的建设以“两街一馆一荷塘”为主要打造项目,复原了宋金街与清风街,二者始建于宋金时期,距今一千多年,街巷呈西北、东南走向,宋金街的道路铺装以宋代风格为主,用青砖有序排列,形成庄重的秩序感,清风街的道路铺装以金代拼花造型为主,从门窗形式看,宋国门窗菱形交错,金国门窗则为井状排列。
自古镇北门向南走,可以看到贾平凹老宅、宋金桥、宋金古井等人文景观,沿街布置有各类仿古建筑,多为二或三开间,一到两层,建筑较为整齐,沿街排布,街道风貌、色彩、体量、构造等较为统一,这些新建的建筑补充了古镇中缺失的功能,在沿街配置有茶馆、戏台、小吃、娱乐、文创产品店等,商业气息浓郁,以小吃为主。
三、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棣花古镇虽然复原了部分历史建筑,如棣花古驿、魁星楼等,但是新建普通建筑在统一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建筑的形式、色彩、立面、细节等因素缺乏考究,对于原真性原则显然不够坚持,传统的宋金两代建筑的形式在古镇里并没有体现出来,建筑风貌也趋于统一,缺乏特色。
如今的棣花古镇缺少了“历史”的痕迹,再难寻觅曾经的古迹。我们能看到的是“泯然众人”的仿古建筑,原本厚重且灿烂的历史,已经被埋没在现在的各类过度商业化设施中、“新”的历史建筑中,被破坏的建筑风貌中,传统的历史印记因其承载物的消失消耗殆尽。
四、结论及建议
首先在对历史街区进行修整、复原的过程中,应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如果相关的文献或者原始材料遗存较少,也不应出现臆测,可以同一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其他文献和遗存等作为参照。
其次,可以凸显“名人效应”,作为陕西省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里,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以此为主题,凸出人文性。
再次,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新建建筑物与历史建筑的协调性,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古镇本身,亦应保护好其存在的环境,它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古镇的开发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模仿和重复,而是有机地、延续地传承和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遗存的演绎和再创造,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焕发古镇的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徐震,顾大治.“历史纪念物”与“原真性”——从《威尼斯宪章》的两个关键词看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J].规划师,2010,26(04):90-94.
[2].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C]//《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2期.《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2013:8-13.
[3]王晓彤. 棣花古镇景观文化形象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王海银,王涛.乡村风貌的地域性传承与更新——棣花古镇规划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8(02):93-97.
[5]李凡,段炼孺.棣花古镇历史文化与建筑继承保护[J].建材与装饰,2020(01):137-138.
作者简介:储秦(1994—),男,汉族,陕西商洛市人,助理工程师,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单位: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