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

名万媒体号
中共会同县委党校 湖南会同418300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提高民族认同与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扩大国际影响力,增进沟通并彰显综合国力等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键字:中西方 文化 差异 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般以民族为单位,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与其他民族的西方文化不一样。

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中国人自古受孔孟思想的影响,熟知“三纲”、“五常”,注重“礼、仪、廉、耻、信”,有着浓厚的“忠君爱国”的文化思想,因此,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较含蓄,喜欢因循守旧,倡导集体价值之上。集体价值至上者由于不愿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所以也不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保持沉默比回答不妥,或者答非所问而使自己丢面子要好的多。

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在西方国家,如果对别人的问题保持沉默或付之以微笑则被认为是严重失礼,所以在演讲或者报告结束时,西方国家的听众喜欢提一些相关的问题,中国听众则很少发问,即便发问也多采取“递小纸条”的方式。比较而言,西方人性格开朗,无拘无束,敢于探索,能够放眼于未来。

(二)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1.见面礼仪

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在见面礼数就大不相同。乍见面,西方人会以热情的拥抱来表示,甚至会以贴脸、亲吻来表达欣喜之情。而我们中国人在刚见面时则表现得内敛含蓄,或以眼神示意,或以言语表达,但很少用肢体上的行为。就算中国人有行为表示,两者总是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比如作揖、磕头跪拜,最亲热的,也就是拍拍肩膀、握下手而已。

见面之后的落座,也是有讲究的,在中国,年长的人,或者地位高贵的人坐主席,也即主要位置,其他的人依照尊卑的次序,依次落座,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乱坐的混乱局面。而西方人,则可能率性一些,桌子、椅子、沙发等各个地方,只要感觉舒服,可能就会利用。

告别时,中国人和西方人也大相径庭。在中国,主人会举起茶杯,说,“请喝茶”,这实际上已经是送客的意思了。而西方人的告别,走即是走,留即是留,不会让你猜谜语。

2.西方人的赞誉原则与中国人的贬己尊人原则

汉文化重视贬己尊人准则。在受到别人的恭维时,总是习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而接受恭维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或缺乏教养。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 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

3.称呼语的不同

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主要可归纳为职务名称、职称名称、职业名称、礼貌标记词、人名和亲属语。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2.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注重“味”,西方是一种较理性的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并且,食以味为先。

3.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西方文化的渊源不同

1.中国文化的渊源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一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这种种的融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农耕文明。这比起西方文化的起源可是要早的多。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正是因为中国文化有此特点,中国文化才能长盛不衰。

三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又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它的延续力。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从未发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西方文化的渊源

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欧、北美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伯莱文化,由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到18世纪末19世纪的工业社会,使西方文化日趋完善成熟。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斯拉夫人还有北欧的日尔曼人及凯尔特人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基督教对中世纪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会将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西方文化的特征各异

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天人合一,顺天应物。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形成了儒家、道家、佛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体系,它的特点是三教都得以长期并存,又互相渗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特征,而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二是贵和尚中。“中庸”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三是家族伦理本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其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可以说,家族乃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舞台,也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里的君主,君是一国之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四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所谓农业文化,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并在这种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如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而罢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包含循环与恒久的变易观念等等。

2.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时空分立与天人相分。相对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为了征服自然,首先得认识它。在西方文化中,宇宙指的是空间存在,是空间存在的万事万物,并无时间的含义。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既是时间的又是空间的。西方文化强调事物的中断性,所以西方人强调现实的生存竞争,而对继往开来并无多大兴趣。

二是个人本位与创造性。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西方人强调突出自己, 从其姓名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后姓, 而不像中国人那样先姓后名。西方人重视通过个人奋斗来发展自我。个人主义思想及个人本位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西方人生哲学在个人主义的旗帜下, 主张扩张自己, 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张扬自己的个性。除了个人本位,西方社会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致力于科学与技术,并善于创造新加工、新材料,进而形成新产品。

三是理性精神。这种理性包括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这种理性精神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具备理性,而是说中国人的理性趋于具体化,西方人趋于抽象化。因此,跟中国人谈话最好多举例子,就事论事;而跟西方人谈话则可以多谈观点、方法和法则。

三、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坚定文化自信

世界上没有哪两种文化是可以真正绝对融合的,但是可以相对融合,正如汤因比所说:“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一)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一要辩证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要创造性转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囫囵吞枣,关键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就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认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就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三要创新性发展。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既立足本国国情又要面向世界,根据本国国情的需要,认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之精华,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大力传播中国文化

一要寻求认同共鸣。要充分提炼和利用不同文化间可产生共情的符号,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码,既不盲从和迎合他者话语,又要突显中国文化的个性和独特优势,把握好中国与他国之间的平衡,以适应不同国别和民族的审美接受心理,更好地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

二要发展文化新业态。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带动下,应进一步将对外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扩大国内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推动形成传统文化产业生产与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让更具竞争力、更富创造力、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

三要增强文化的互动沟通。在文化传播中,若少了说者与听者间的互动沟通,就极易产生文化折扣,甚至出现文化断裂的现象。所以,需转变叙事话语,重视“故事化、互动式”呈现,以增强与受者的对话沟通,实现文化符号视听表层与内涵深层的互动缝合。同时,还可借助数字赋能的力量,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智能终端实现“场景”传播,增强受者的沉浸式体验,从而真正实现互动传播和情境传播,并能依据传播反馈,调整和修正传播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一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阂、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才能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二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扎根大地,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族根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开放包容,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更大范围内展示出其人文日新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陈坤林,何强.中西文化比较[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