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文化类文本英汉翻译研究

名万媒体号
云南农业大学 650201

摘要

文化属于历史的范畴,每一社会都有和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等,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本文以《美国社会与文化新概览》为例,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转换。翻译时需要了解文化背景,正确理解文本。同时需考虑作者的情感色彩和态度。本文将会在功能对等论的指导下,运用反译法、抽象转具体法、增减词法等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解剖分析,为不同文化的翻译提供一定参考,帮助读者更好了解美国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美国社会与文化新概览》;功能对等理论;增译法;反译法

1.引言

原文本《美国社会与文化概览》的作者是田耀,描述了美国的文化和宗教,并对当今的当地宗教进行了展望。本节根据美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历史来描述这个项目。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具有高度的多元文化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宗教被引入美国,使美国公众对宗教信仰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然而,由于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和互联网的盛行,年轻人更喜欢自由和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文化信仰。文化类信息文本往往涉及到文化负载词,态度词和复杂的语境。笔者希望以《美国社会与文化概览》为例,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向读者正确传达相关信息,客观地向读者展现美国宗教文化和公众对宗教态度的现有来源和现状。通过翻译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宗教以及各种主要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自觉地将中国的宗教文化与美国的宗教文化进行比较。

2. 美国社会文化

《美国社会与文化概览》分为22章,描述了美国宗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将过去与现在社会中的宗教进行了比较,利用大量数据显示无神论者成为社会主流的趋势。从经济、知识和社会层面探讨了这背后的原因。从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其他少数民族宗教的角度讨论了宗教在美国社会存在的原因,并提供了大量关于美国殖民时期和移民的信息。

原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文章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内容严谨性、描述生动性和语言准确性。田耀通过描述美国的宗教文化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宗教现状,同时也普及了美国文化。田耀大量使用数据,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不仅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宗教现状,还分析了美国如何成为一个宗教大国。各种宗教的碰撞,使美国的宗教文化蓬勃发展。美国的宗教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信仰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在未来将占据主导地位。

在大多数人眼里,美国的宗教和美国的民主是一个矛盾体,但事实是,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文化与宗教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宗教,美国文化将失去一定的文化意义。由此可知,文化类文本的背景深刻复杂,而对这类文本的正确理解,是进行翻译的第一步。

2.功能对等理论

2.1理论简述

为了更好地转述作者对美国宗教的描述,笔者选择了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为了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有一个翻译的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基于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Nida,1964)。在这一理论中,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合适、最自然、最对等的语言来再现源语言的信息,从语义到文体都是如此。此外,奈达指出,翻译不仅是词汇上的对等,也是语义上、文体上的对等,翻译所传达的信息既有表面的词汇,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3.2 对等原则

奈达认为,"动态对等 "的原则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文体对等和风格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是第二重要的(张春伯1998)。形式可能会掩盖源语言的文化意义,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化类文本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笔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为翻译原则,在目的语中准确再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文化类文本的独特性质使得关注源文本与翻译文本的一致性变得更加重要。笔者通过将奈达理论应用于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文化的特点。

4.《美国社会与文化新概览》的翻译方法

英语是一种强调形式美的形态语言,而汉语是一种没有形态变化的表意语言,多用动词来组织句子(庄绎传,2002)。将复杂的句子翻译成英语时,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结构和整体框架,然后将长句分成较小的意义群,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内容的整体脉络,搜索相关信息,正确得出符合原文作者意思的翻译。在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采用相关的翻译方法对原文的翻译进行分析,以下是几个例子。

4.1增译法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词汇是文本的主体,文本中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词汇的意义有两种: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指代意义通常是指一个词的字面意思,而联想意义主要受该词使用的语境影响,产生延伸意义(欧阳丽珍,2021)。因此,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需要增加一些词汇。

例1:Many concepts of Hinduism such as law of karma,reincarnation and yoga have become prevalent among main-stream American population.

译文:印度教的许多教条,如因果报应和瑜伽(意为 "结合",指修行),普遍流行于美国大众。

文化负载词蕴含着国家和民族间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负载词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独有的语言以及文化特征,并且能够反映人类物质社会生活,带有时代特征(夏景翊,彭家海,2023)。笔者注意到原本有宗教专有名词,如“Karma”的意思是“佛教名词,命运;因果报应”。“reincarnation”指的是“轮回世”。“yoga”众所周知是指“瑜伽”,但在文本中显然是一种联想的意思,即“古印度哲学的一派,实行默坐苦修,以灵魂的解脱而与宇宙之灵合一”。因此,这个词需要进行解释,才能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4.2抽象转具体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不同。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具有抽象含义的词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如果这样的句子在翻译成中文时处理不当,译文就会显得晦涩难懂。因此,在英译汉时,应注意中国人的表达习惯,适当处理句子或词语,使看不见的信息具体化、概括化,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例2:To know how Jews made such adjust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into their immigration experience into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Jews came to America as early as 1654, early immigration was slow, spasmodic, and slight.

译文:想要知道犹太人是如何有这种转变的,就有必要了解他们移民美国的经历。虽然犹太人早在1654年就来到了美国,但早期的移民进程缓慢、不连续、规模小。

这段话是关于犹太人移民美国的经历。原文用三个形容词“slow, spasmodic and slight”来修饰“immigration”,这显然太抽象了。从奈达的句法对等入手,在英译汉时,可以在译文中加入宾语,使其更加具体。通过使用“过程,连续性和规模 ”来细化移民,可以丰富原文的内容。此外,笔者认为,中文具有结构对称的特征,可以翻译成三个平行短语来修饰“移民”。

4.3正说反译

正说反译法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指的是在翻译实践中,有时需要将原文中的肯定性陈述变成译文中的否定性陈述,反之亦然,以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并且也符合语言结构。

例3:The number of Americans who currently say relig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ir lives(58%), for instance, is little changed since 2007(61%)and is far higher than in Britain(17%), France(13%), Germany (21%) or Spain (22%).

译文:例如,目前认为宗教在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美国公民有58%,与2007年的61%对比变化不大,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如英国是17%、法国是13%、德国是21%和西班牙是22%。

这段话包含了大量的数据,笔者认为需要客观地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色彩,又要符合说明文的风格。通过分析,这句话的主语是“number of Americans” ,谓语是“is little changed since 2007(61%) and is far higher than in Britain (17%), France (13%), Germany (21%) or Spain (22%).”对于“little changed”的翻译,“little”在这里有负面的含义,笔者用反译法将其翻译为“变化不大”,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体现了文化类文本的严谨性,避免出现主观态度词。其次,笔者还采用了“number first”的技巧,即英译汉时,数字尽量放在句末,而汉译英时,数字则尽量放在句首,这就避免了句子结构来回颠倒的情况。把数字放在句子的末尾更符合汉语行文的标准。

4.4意译法

意译法是一种把原文的习惯用法翻译成目标语言的习惯用法,以达到使原文的意思传达得更加地道准确的翻译方法。它既要求翻译者保持原文的语义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要求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一致性,从而使译文的意思更加接近原文,更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意译法要求译者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读者,译文既需要符合源语含义,又能让目的语读者正确理解。

例4:

Buddhists share with Hinduism a belief in the cycle of reincarnation. When a person's body dies, the soul is reborn in another person or animal. Buddha taught that a person should seek a state of detachment from worldly things and desires. Achieving this state, called nirvana, could bring contentment and would be the end of the reincarnation cycle for the soul.

译文:佛教徒与印度教徒都相信轮回转世。当一个人肉体死亡时,灵魂会在另一个人或动物身上重生。佛陀曾教导说,一个人应该追求四大皆空。这种境界称为涅槃,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感,也是灵魂轮回的终点。

本段是关于宗教文化的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文化翻译是最大的特点,它要求译者充分了解原文的文化,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笔者选择了意译的方法。这里是关于佛教教条式的概念,包含大量的术语和抽象名词。笔者认为应根据佛教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和翻译。将“seek a state of detachment from worldly things and desires”译为“四大皆空”,既简明扼要,又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The cycle of reincarnation”可以译为“轮回”,意思是指人或动物的身体被认为包含着死者的灵魂。译者在功能对等的理论下,采用了意译法,实现了词与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译文。

5. 总结

翻译是为读者服务的。在翻译文化类文本时,始终要牢记“信”和“达”的原则。在英译汉中,目标语言其实更重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注重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一个好的英汉翻译不仅考验译者对源语言的分析理解,也考验译者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因此对于文化类文本,译者应准确传达原文语义,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除此之外,因为文化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时,避免使用绝对性的态度词,多使用客观中性词。总之,翻译从来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语的融合。这就要求译者充当桥梁,将两种语言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译者是中立的身份,要准确客观表达原文作者的态度,避免出现带有译者主观色彩的词语。

参考文献

[1]Jan, D. E. &Nida, E.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M]. New York: Thomas Nelson,1986.

[2] 田耀主编.美国社会与文化概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03.

[3] 欧阳丽珍.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译本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2021(13):190-191.

[4] 夏景翊,彭家海.功能对等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围城》为例[J].海外英语,2023(01):44-46.

[5] 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1998:49-52.

[6] 庄绎传编著.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Bibliography

https://baike.baidu.com/item/田耀

http://m.gaosan.com/gaokao/244144.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功能对等理论

Zhang Hao, Huang Yifei. A Very Short View of American Culture. Beijing: China Modern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11.

韩刚 《韩刚B2A“译点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陆谷孙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欧阳丽珍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译本对比分析,”《海外英语》2021(7),第190-191页。

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