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意识形态风险防区到专业使命战斗堡垒:北京物资学院外语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

名万媒体号
北京物资学院 100000

摘要:外语专业因其专业特点,在培养和教学过程中须从对象国的文化、理论、国情等相关内容引入,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对象国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其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做好外语专业的意识形态工作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学生党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各类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实践,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党员的专业使命感,将党员队伍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战斗堡垒,达到以点带面、以党带团、以团带群的作用,充分对冲专业学习中意识形态他者的影响。

关键词:外语专业 学生党建 专业使命 意识形态

*作者:吕双双 朱鹏程 付嘉怡 张禾佳,北京物资学院本科生

*指导教师:李青青,北京物资学院思政讲师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推进,中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育人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专业泛指与其他国家或民族语言学习相关的专业,最具代表性的外语专业就是英语类专业,在本案例中,主要针对的培养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因此本文将以英语专业学生党建工作为例加以陈述。

一、英语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难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英语类专业也随之迎来了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各大高校覆盖率较高的一类专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与其他专业不同,外语类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必然伴随着与对象国文化的密切接触,其中不仅包括对象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当代流行文化,也包括部分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政治文化,这其中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政治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尤为明显。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英语专业学生使用Facebook、YouTube等国外社交软件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因专业学习需要,浏览海外网站、阅读西方主流报刊、观看英文影视作品等较其他学生更为频繁,因此他们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呈现出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些特点:

其一,英语专业学生在视野和思想上更加“开放”和多元,个人主义倾向更为明显。西方影视作品、媒体新闻等长期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素材,Facebook、YouTube等西方主要社交软件作为与国外社交的渠道,频繁接触之下,英语专业学生的视野往往更加开阔,思想上也更加趋于独立、多元,对新生事务和社会新思潮的接触较多、接纳程度较高。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英语专业学生往往表现地更为“开放”、活跃,对同性恋、街头流行文化等社会现象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出国交流和发展的意愿也比其他专业更加强烈。

其二,意识形态上容易受西方政治文化影响,对“民主”、“自由”等政治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中西方政治文化中对“民主”、“自由”等政治概念有着完全不同的诠释,与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概念不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式“民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公民普选,更多指的是通过普选的形式产生政府。而外语专业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客观、彻底地了解西方政治概念的历史内涵和政治本质,导致断章取义,将西方宣扬的“民主”等同于中国的“民主”。再如“自由”这一概念,在西方语境下“自由”来源于人的“自然权利”,西方的“自由”是独立于义务之外天然存在的,而中国文化中的“自由”与“义务”或“责任”的概念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对西方政治概念的“一知半解”容易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相关的政治概念产生误解,从而在意识形态的培养上出现偏差。

其三,在专业学习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英语语言及其映射的西方文化上,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相对不足。出于英语专业学习的需要,英语专业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英语语言学习中,反而对语文、国学等中华文化相关的学习投入不足,未来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文化自信”的培养上有所欠缺,从而在传播中华文化时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做支撑。

鉴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在思想政治领域,英语专业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培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意识形态防控的高风险专业,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如何将意识形态风险防区扭转为意识形态的战斗堡垒,是我们做外语专业学生党建不得不思考的命题。

二、学生党建中的具体做法与成果探讨

外语专业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发掘一个核心理念,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策略的针对性培养教育。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专业使命感培养上,力求让本专业学生成长为语言技能扎实、中华文化底蕴浓厚、主体间性较强的中国声音传播者。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北京物资学院外语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党员学习、党员实践、机制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1.党员学习

为在英语专业学习过程中强化党员的政治素养,培养党员同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专业素质,我们将党员的日常理论学习与英语专业学习充分结合,理论学习材料均使用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的中英文双语资料,让党员对照理论学外语,通过外语学理论。利用“三会一课”的时间与学生党员就“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国际关系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专业使命感。同时,为强化学生党员学习成果,每年定期举办“党团理论翻译比赛”,以考试的形式督促英语专业学生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翻译技能,为将来做中国声音的对外传播者打好基础。

2.党员实践

学生党员除了与英语专业相结合的理论学习外,还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1+1、党员先锋工程等项目进行实践,力求做到知行合一,深入群众、影响群众。

3.机制建设

为将党员的影响力全面铺开,外语学院学生党支部建立了党员联系班团支部制度,学院每个班级都有2-3名学生党员担任联系人,深入群众,落实责任,通过在班团支部内开展各项活动影响团员和群众同学。

三、结语

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原因,普遍具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在与对象国文化的交互中虽然其意识形态难免受到文化他者的影响,但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预防接触可很大程度上对冲这些消极影响。而要将外语专业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则需对核心培养目标进行凝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仅仅是专业学习的渠道,而并非专业学习的目的,外语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大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吕双双;2002年6月生;性别女;籍贯为山西兴县;学历为大学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

朱鹏程;2002年2月生;性别男;籍贯为河北省唐山市;学历为大学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

张禾佳;2002年1月生;性别女;籍贯为北京市;学历为大学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

付嘉怡;2002年8月生;性别女;籍贯为北京市;学历为大学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