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导视性的城中村更新探索研究
(一)研究目的
基于城中村道路规划混乱,无视觉导向系统的现象,导致游客、学生等寻找地点困难,骑手寻找取餐点和送餐点不便导致送餐效率低、超时等问题,本课题选取厦门集美区埔中央城中村作为研究案例,立足于视觉引导的方法提高人们出行效率的设计方向,通过建筑改造、装置艺术、景观引导等设计手法结合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减少城中村人们出行的无序混乱感,降低迷路、盲目行走和重复行走的概率,提高出行效率。
(二)研究内容
反思城中村道路规划混乱的现象,分析大学生、游客和外卖员等在此活动的群体需求,基于此现象所产生的难以定位和快速出行等问题。
关于城中村,我们对其存在道路识别性低,路网空间零碎的问题有着深刻印象。为了探讨此问题,我们对集美区埔中央进行研究考察,这座城中村是具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聚集地。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存在大学生、游客出行效率及安全性较低,外卖骑手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探求在城中村中进行快速出行和定位的视觉形式;研究科学化、人性化、系统化的导视系统在城中村空间改进中的现实意义。
结合理论指导和调研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运用视觉上的建筑改造以及导视性建筑、景观、装置等植入,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力图解决所发现问题。基于对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向全国类似城中村发起思考。这类城中村大部分都存在这一典型问题,我们探讨的方法于他们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三)创新点与项目特色
1、本项目认为对于城中村的改造不应通过暴力拆除、重建等方式,而应运用视觉上的建筑改造以及导视性建筑、景观、装置等植入,运用“加法”的方式,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在首位,力图解决在城中村难以定位出行目标、出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增加过往人群在城中村内出行的体验感。
2、从整体性、人性化、地域性三个方面出发统筹考虑。
(1)整体性:从城中村的整体角度出发,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考虑到村内不同区域个性的同时,兼顾城中村的整体发展布局。
(2)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考虑到不同人群(本项目主要针对游客、学生、骑手)的不同行为习惯,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安排整体的元素搭配与色彩应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身心的舒展与愉悦。
(3)地域性:结合城中村的发展脉络,将城中村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进行科学融入,再配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进一步强化城中村导视系统的魅力与个性,实现地域文化的充分表达,进而提升整体设计效果。
3、该项目试图利用色彩关系,对城中村整体布局进行分类,使导视系统各要素达到合理的布局,便于繁杂的信息和各种元素有序地区分开来,帮助人们提高出行效率。
(五)拟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
拟解决的问题:
1.城中村内部道路混乱无序,影响游客在此旅居的体验感问题。
2.路网空间零碎,影响特殊人群如外卖骑手等出行效率低的问题。
3.提升城中村整体街道形象,梳理路网结构,归纳导向方式。
(六)已有基础
(1)相关文献研究:
①通过文献《城中村消极空间优化研究 - 以深圳高密度核心区为例》,阐述了导致城中村结构呈现出不规则的路网形态的原因,明晰了更新的重点应在于立面的视觉指引性。
②通过文献《市景区化导向型城中村规划研究——对桂滇黔典型村的分析》,阐述了要根据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进行规划,注重城市现代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城市精神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动城中村的高质量改造建设。
③通过《文化景观中导视系统的设计探究 ——以天一阁景区导视系统设计为例》,明确了其中对现代人已经习惯于通过导视来获得引导、说明和指示等功能的论证以及好的导视系统在引导受众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的必要性。
④通过文献《导视系统形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李欣》,对景观空间的科学布局和规划如何运用导视系统来实现有了一定了解。
⑤通过文献《盛京皇城景观导视系统设计研究》,诠释了在设计时可通过整体性表达、特征性表达、象征性表达等手段,将地域文化通过符号的手段进行创新性表达。在符号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理解地域文化深层次的含义。
⑥通过文献《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中色彩识别效率的应用研究》阐述了导视系统中色彩应用的重要性,它影响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对信息的识别性和识别效率。导视系统中图文的色彩关系、色彩的符号及导视与空间环境的色彩关系三者之间的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⑦通过文献《大型商业体泊车空间导视快速识别系统设计与分析》,明晰了导视标识的形象化、导视结构的秩序化、导视展示的全景化,是实现导视系统信息快速识别和传递的时代要求。快速识别的意义在于在整个导视标识系统的信息组织结构,应根据人们空间认知行为和环境特点进行合理设定。
(2)网络调研: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APP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由于地点偏僻而易迷失方向的情况确实存在,确定了走访的目标。
(3)针对学生、周边游客和一些外卖员的人物画像研究,已经掌握了相应的一些采访记录和数据。
(4)研究了国内外相关的案例,归纳整理了相应数据及解决方案,项目有一定可行性。
(5)认真规划了项目制作的时间线和流程,了解了项目的制作过程和其中的一些困难,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