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梅山傩戏服饰的文化意蕴

扬帆媒体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梅山傩戏是湘中地区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它有着很重要的艺术及民俗价值,梅山傩戏服饰作为傩戏中的重要载体,服饰的文化意蕴也在侧面反映着梅山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梅山文化;傩戏;服饰。

梅山傩戏融合了几千年来古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一个文化综合体,是对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饮食文化的一种折射。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少有学者涉及傩文化的研究,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傩文化研究学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梅山傩戏渊源特点及价值、梅山傩戏剧目及艺术特征、梅山傩舞与傩面狮舞研究、梅山傩戏的传承与开发研究等,涉及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视角,傩文化研究得以日益丰富和成熟。

傩是一种有着世界影响范围的文化现象。在亚洲,“傩”以中国为中心影响着周边的越南、韩国、朝鲜、日本等各国至今。在欧美国家,“傩”这种文化现象也影响至今,比如,西方的万圣节、希腊假面驱鬼民俗仪式、美国印第安和丕族“可亲那”民俗活动、奥地利伽斯坦“裴西特”民俗活动等都是根据各国、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信仰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傩文化现象。

一、傩戏服饰的文化本质

梅山傩戏与传统戏曲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戏曲里的歌伴着舞,强调故事情节,但梅山傩戏在歌舞与情节之间的表演是演员通过自身表演另一种身份呈现给观众看,和戏剧有点雷同,演的对象包含神、生活、祭祀、礼仪等等。将想象的角色扮成实际存在的角色,并服务于傩戏的转换,角色由想象至现实的呈现,正是通过用服饰装扮傩戏师公而达到的。傩戏服饰的功能性区别于普通服装,普通衣物主要是用来保暖、遮羞、美化等功能,更偏向于实际生活,而傩戏通过戏服、头扎、道具等来装扮师公,是一种身份赋予服饰,普通人穿上后形象发生改变,装扮不同的角色形象就穿不同的服饰。那么,傩戏服饰的重要的作用便是服务傩戏的装扮功能属性,从而是不同的本质。

二、傩戏服饰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服饰的图案纹样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文化观念、道德礼仪及审美观念,暗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图案纹样是进行装饰的重要一环,不同纹样的选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色彩是服装的重要元素,傩戏服饰从色调上来看主要是黑红两色,其余五色杂陈,红色自古以来是人们认为吉祥、祭祀、美好的颜色。黑色则是对神的敬畏感,对神的庄重、尊贵、态度的体现。傩戏服饰颜色的选取有历史渊源,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重视自然界的色彩,并将色彩和金、木、水、火、土相联。所以会更具有原始风味。服饰中的头扎上很多有情节故事组成,例如有何山拜法李老君、三娘出硐作法、二郎打猎等经典故事。这些元素都与神性信仰有直接关系。

三、傩戏服饰的文化内容

傩戏中主要体现的民俗文化与普通的戏曲有很大的内容上的不同,梅山傩戏特别重视运用各种物质材料(服饰的各个组成部分)把人物的主观情思客观化,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如梅山傩戏中《开山》中开山郎君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包括:香案、长柄弯刀、傩面具,源于乡民的生活中的拐杖、簟子、斗笠、长凳、蒲扇等等。都不仅仅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与傩戏空间关系。傩戏服饰中的某些辅助装扮道具升华出符号性的象征功能,它是对该器具日常生活中实用功能的舍弃。比方说,蒲扇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的实用场景是人们在夏天用来扇风纳凉的,竹席是人们用来休息的,包袱是人们日常用来打包物品的,到了梅山傩戏之中,它们的这些实用功能被忽略,被赋予了象征性的功能,建构着超越物品本身的意象。《开山》中的竹席被用来表现神灵所在地,挖路郎君所背的包袱被用来肩负起赋予法力的功能。这些象征性的功能即为神性角色扮演的核心。依据上述表格中所述,梅山傩戏中角色装扮不仅仅只依靠于所穿的衣物,如还与面具与饰品有着直接关系。这些面具与饰品也承担着梅山傩戏意蕴表达的重要功能,辅助梅山傩戏师公表现不同的角色特征。

四、傩戏服饰的文化意义

梅山傩戏与其它代表性的戏曲具有同一性。它们都可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傩祭和傩剧表演建构的整体性意象称为整体性意蕴,单个道具所衍生出的意蕴称为个体性意蕴。整体性意蕴的衍生是梅山傩戏意象与梅山地域特定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体现出梅山地域人群的认知、情趣和理想,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取向,是某一个时代集体性的精神风貌。个体性意蕴的衍生则是两个层次的叠加。首先是单个服饰道具在傩祭和傩剧表演中呈现的具象碎片,其次是傩戏主体的师公、观众等对傩戏服饰意象进行再创作,进而形成梅山傩戏服饰精神意蕴衍生的情况。整体性意蕴与个体性意蕴互为关联,密不可分。审美则处于两者之中的关联最紧密之处。在梅山傩戏中,其服饰正是作为承载着傩戏文化的意蕴而存在,蕴含着具有梅山文化地域特色的丰富语义,表达其特有的文化特点。

梅山傩戏虽然曾遭受传承问题,但大概的面具和服装仍保持着早期的风貌特点。穿戴面具表演是梅山傩戏的重要特征,更是傩文化作为古老戏曲形式留存的重要形态标志,也成了现代人们考察傩文化发展和流变的重要物质依据。在每年过年期间,当地乡民们穿戴面具,身着傩服,手持道具,或在古老的祠堂演出,或在乡间田野舞动,展现出一幅喜庆、恭敬的傩俗景象。

梅山傩戏被学界称为“西南傩文化的源头之 一”,是研究湖湘历史文化不可再生的资料库,是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民俗史的“活化石”。本研究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地方文化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以梅山傩戏为代表的地方文化资源自身文化价值的保护,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进程,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繁荣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为地方文化资源建设的全面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更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任何物体都没有唯一性的单一形式,也没有任何符号可以完全表现它,任何符号都无法它穷尽它语义上的多义性以及内涵的丰富性。”梅山傩戏服饰并不仅仅具有美的功能,它还承载了该地民俗文化的传承,符合梅山宗教人民的心理认同,继承传统服饰文化中发展自己,保留傩戏服饰的形制,传承傩戏文化精神。世代傩戏中人们对土地的祭祀,深刻反映了农耕文化中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问土地”仪式中,土地神头戴面具,身穿袍服,扶杖登台,说吉祥言语,虽不同仪式中服饰面具造型不一,但祈福的内容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

[1]朱恒夫,李新吾,等.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上梅山傩戏(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1.

[2]刘燕.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3]李宁,许平山,史锋.池州傩事中的色彩学考析[J].池州学报,2017(1):120-122.

[3]刘祯.在中国新化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C]//刘祯,朱前明,主编.梅山傩祭:中国湖南新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2.

[4]唐康.花钱装饰纹饰的艺术魅力——以祈福类为例[J].艺术科技,2017(3):66.

[5]谭元杰.戏曲服装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78.112.

[6]魏强.论汉代铜镜中的四灵形象[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符号学视角下梅山傩戏服饰文化研究》(编号:21C0792)主持人:左玉洁,结题论文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