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家校社”体育一体化的推进路径

科创媒体号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山东省济宁市 2721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加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供给力度,配齐配好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目标要求。这些都对学校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学校体育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校园体育的发展模式,将“立德树人”与“健康中国”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解决“体教结合”难题。从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推进“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构建家—校—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一、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新时代,学校体育在推进“家校社”体育一体化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注重与家庭教育和社区(社会)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等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具体而言,学校体育应积极探索“家校社”体育一体化的创新路径,将学生体育锻炼纳入家庭生活中,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使其在家庭中带动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要通过体育课、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社区(社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社区(社会)还可开展针对社区(社会)居民的体育运动知识讲座。

1、强化学校在“家校社”体育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体育应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提高其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开设体育健康课程、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学校应积极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打造学校特色品牌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平台和机会。如利用校园操场、室内体育馆等场所组织各种形式的趣味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组织运动会、跳绳比赛等形式开展特色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精神。

2、发挥家庭教育与社区(社会)的辅助作用

学校体育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社区(社会)合作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家庭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补充力量,其对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社区(社会)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社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使社区居民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益处。此外,社区(社会)还应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资源和服务,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保障,使学校和家庭都能享受到社区(社会)提供的服务。

二、以体育为载体,构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学校体育应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的形式,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一是将“体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形成科学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在以体育教学为载体的同时,合理增加体育课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教”与“学”、“练”与“赛”、“课”与“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得到锻炼。 二是将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的重要载体。以体育教学为基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开展课外活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家校社协同,增强学生体质

学校体育应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通过家校协同、校社协同等途径,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 一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公园、健身步道等,建设学校周边的体育场地,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 二是将体育锻炼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打造具有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并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健康生活方式。 三是家长应积极参与学生体育锻炼,做好学生的表率。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同时也要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体育锻炼中来。 四是充分利用家庭中丰富的体育资源,如家庭健身器材、家庭健身指导等,并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向广大家庭传播健康生活方式。 五是加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养,包括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运动技能等。 六是加强学校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学校指导,培养运动习惯

学校要发挥其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以体育教学为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首先,要强化体育课教学。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课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活动安排等都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到“健康第一”。其次,要加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条件。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器材和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最后,学校应成立家校联合体育俱乐部。家校联合体育俱乐部是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旨在通过共同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家校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为家长提供科学、高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等情况开设专项课程、俱乐部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运动习惯。

三、建立“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保障体系

“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应从法律、制度、经费、场地、师资等方面建立“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首先,法律保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纳入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使“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制度保障。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方面要强化“家校社”体育一体化组织机构建设;制度保障方面要以政策为核心,建立健全“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方面要以监督为核心,建立健全“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此外,场地保障方面要加强“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总之,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形成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丹. 新时代全民健身视角下家庭体育发展研究[J]. 体育风尚,2022(13):122-124.

[2]吴越,冉秋香. 新时代家校社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契机与价值浅析[J]. 网羽世界,2021(31):89-90.

[3]白梨花. "双减"及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服务之策略[J]. 体育画报,2022(3):67-68.

作者简介:朱永政 男(1985.6-)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