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议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实践
摘要:初中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教师更要采取高效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在此时,学生已经拥有了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思维导图能够将数学学习结构进行优化,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从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优化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导图;应用
前言
作为一种科学的信息管理方式,思维导图通过将人大脑中的思维过程外化,形成具体的看得见的思维网络,能够让人的思维更加清晰,提升思想的逻辑性和思想深度,所以在初中这个数学学习的分水岭阶段,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十分必要了。同时,思维导图学习法不只是着眼于当前的数学学习,还能让他们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更加轻松。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系统化梳理知识
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能系统地整理零散、复杂知识,进而使数学知识间的层次结构得以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在带领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间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时,学生可共同探讨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逐步推动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趋于网络化发展,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引导学生进行可视化反思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谨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较多困难,整理这些困难及难题,对学生后续学习大有裨益。此时,教师就可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相关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出来,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弥补和改进,使学生有效突破原有认知,高效、高质解决问题[1]。
二、初中数学思维导图运用的优化策略
(一)应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在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学习倾向性和随意性较大,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课程的时候,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环节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常有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延伸拓展,促进数学学习思维发散[2]。
例如,在“有理数”教学中,可以以“数的分类”为核心,让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有理数定义和分类原理中,进行思维化的分辨。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有理数分类的思维导图绘制:整数、分数、正数、0、负数……在这个广阔的数字概念思维空间中,学生就可以产生思维联想,如“0是有理数”等,这时候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
(二)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要实现思维导图的科学化和高效运用,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3]。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改变和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和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尤其是在运用思维导图时,要有远见和先进性。这是指在自主预习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用生动、直观的思维导图,掌握各种知识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方程”和“函数”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这两个知识点涉及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基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并进行相应的练习,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对象的练习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认知数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运用思维导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巩固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认知,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在课堂前的预习活动中使用思维导图
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课堂预习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预习的效果,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安排预习作业,并对预习对象进行明确的解析,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探索。在预习前,教师要对预习内容进行反思与联想,链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
例如,在预习“分数”的新知识时,老师要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同时,画出思维导图,从预习目标向外延伸,通过对新知识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认知,用关键词和符号勾勒出整个预习框架。思维导图中应包括分数新知识与小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知识点,让学生清晰完整地实现有效预习。从被动学习到积极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4]。
(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差异性
在运用数学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教学和示范,鼓励和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思维层次,从而有效地利用这些关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运用思维导图时,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另外,在运用思维导图时,也要注意掌握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例如,在进行“几何图形”知识的思维导图绘制中,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布置不同的思维导图任务。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进行每章节几何知识思维导图绘制;而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从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的角度,进行思维导图绘制,体现差异性。
结语
总之,发掘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个人成长产生长远的实践价值。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为了建立有效课堂不断努力探索,利用思维导图促进教学优化的这种方式,为他们塑造广阔的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平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俊生. 初中高段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探讨[J]. 科普童话·原创,2022(1):56-57。
[2]苑增英. 初中数学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 中外交流,2019,26(40):134。
[3]江山. 探讨初中数学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J]. 明日,2021(12):1。
[4]游淑溶.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求学,202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