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唐宋诗之争
摘要:自南宋以来,唐宋诗之争就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争论性的话题。宗唐还是宗宋,甚至一度演变成为后代诗坛宗派门户的标志。然而,唐诗和宋诗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从某些方面来看,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之上发展变革而成的产物。但是,宋诗对于唐诗的继承亦非全然效仿,他们在变革之中自成一代诗风,最终与唐诗共同成为五七言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接下来,笔者将主要针对唐宋诗各自的过人之处,结合具体诗文对唐宋诗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唐诗;宋诗;变革;传承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唐诗和宋诗其实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状态。清代以前,多数文人将唐诗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断言“唐以后无诗”。直到清代初年,宋诗作为一种自成一格的诗风倾向,才开始在文坛上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作为立足于唐诗的辉煌成就发展而成的杰作,宋诗的身上固然会体现出一些与唐诗极为相似的时代烙印。例如在诗歌中发表议论,在题材和语言方面趋于通俗化,都是唐诗和宋诗共同具备的风格特征。然而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宋代文人也在不断尝试着变革与创新。接下来,笔者将综合对比唐诗、宋诗各自的显著特征,深入分析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针对唐诗与宋诗间的传承与变革展开论述。
一、唐诗较宋诗——昂扬乐观、典丽宏赡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其社会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因此,唐代诗人对人生普遍持有恢弘的乐观胸怀与昂扬的进取精神。例如陈子昂的“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1]p114高适的“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2]p518都生动表明了积极进取的气度与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进取精神反映到文学上,便形成了唐诗中非常鲜明的昂扬气调。
而在送别诗中,唐诗中的情绪表达也多有豁达之意,对画面与景物的选取也以豪迈为主。与宋诗细枝末节的描绘相比,唐诗更加注重整体的情感表达,从而呈现出情感起伏上的大开大合。例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p122又如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p261面对与友人的分离,诗歌虽向读者传达出了离别的伤感,但诗人并没有具体阐述“愁之深”“愁之切”,而是将描写的重点浓缩在了豁达之上。与此相对,宋人的送别多婉转哀愁,整体情感也不如唐诗潇洒,采取的意象亦更加冷峻、具体。如王安石在《送和甫至龙安》中的“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5]p293宋诗的情感表达更多地借助具体的“日暮”“风雨”“荒烟”等意象,传达出爱而不得,冷峻凄冷之感,而其中所蕴含的悲伤情绪也更加鲜明。唐代送别诗与宋代送别诗的两相对照,再次映证了唐诗中鲜明的昂扬情调。
唐诗较宋诗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其抒情手法上的典雅富丽、丰神情韵。《御选唐宋诗醇》的提要之中就曾点明了乾隆面对唐宋诗之争的情感倾向:“李白源出《离骚》,而才华超妙,为唐人第一;杜甫源出于国风、二雅,而性情真挚,亦为唐人第一;自是而外,平易而最近乎情者,无过白居易;奇创而不诡乎理者,无过韩愈。”[7]p980李白与杜甫作为唐诗的两大代表人物,分别继承《离骚》与《诗经》中的过人之处,从而呈现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与典雅端庄的风格特征。由此,乾隆帝直言自己对唐诗的盛赞与推崇。唐代诗人的创作,无论涉及哪一题材,都能传达出丰沛的感情,唐诗以其留宕见长的气势,华丽恢弘的铺排,充分展现出典丽宏赡的显著特征。如李白之“黄河之水天上来”[8]p219“飞流直下三千尺”[9]p263,杜甫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p148,又如王昌龄之“秦时明月汉时关”[11]p86及王维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2]p40……唐诗关注事物百态,却很少将描写的重点聚焦于具体的事物或场景之中,而是以辽阔的意象与华丽的语言推动风格题材的全面繁盛,从而给人以整体气势上的震撼之感。
二、宋诗较唐诗——平易坦实、注重理趣
迄今为止,唐诗依旧是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显著的丰碑,宋代诗人可以在唐诗之中获得丰富的借鉴与启迪。但是,唐诗显著的成就同样对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由最初的学习和模仿,渐渐转变为企图摆脱唐诗的藩篱,想要创作出自成一派的时代风格。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由于唐诗所涉及到的题材几乎占据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角度,因此与唐诗相比,宋人只能在在唐人已有的题材范围之中进行深入开采与挖掘。而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将诗歌的创作更多地转向日常生活,这就形成了宋诗特有的写作风格——平易坦实、清新自然。
如苏轼在《无锡道中赋水车》中的“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13]p770以及他创作的《秧马歌》,便取材自农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工具和事物。又如黄庭坚在《品令·咏茶》中提及的“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14]p52也只是单纯描绘了自己品茗时的闲情逸致。除此之外,苏轼、黄庭坚等宋代词人还多就咏墨、咏纸、咏砚、咏扇、咏饮食等题材展开细致的描述,并以愈加深奥考究为上品。这也就是严羽所提及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其实,宋诗中出现的世俗化、琐碎化趋向,还与宋代整体的思想演变有密切联系。宋代重视理学,因此强调格物致知,这种理学思想逐渐演变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并在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理趣”思想。例如同样是写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也是飞鸟、白云等自然意象,意在烘托敬亭山的巍峨雄壮。然而在苏轼的《题西林壁》之中,诗人并没有对观照的对象——庐山之美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而是通过“横”“侧”“远”“近”“高”“低”等多个视角,引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充满思辨性的结论。由此,诗人将单纯的景物描写提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也大大加深了整篇诗歌的思想深度,传达出浓厚的“理趣”之味。
三、唐诗与宋诗综合对比——一脉相承、饮水思源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维见胜。”[16]p67在结合具体作品对唐诗与宋诗进行对比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唐诗与宋诗虽一脉相承而又各有千秋。唐诗以其带有恢弘气势的抒情方式见长,而宋诗以其体察入微且极具思辨性的说理性质独具一格。在笔者看来,唐诗与宋诗各有不同,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宋诗是基于唐诗的创作基础发展起来的,而在宋代诗歌探索的过程中,宋代诗人虽力图在题材与内容上加以创新,却始终无法脱离唐诗创作的桎梏,因此并没有真正将唐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此外,宋代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多集中于词,由于宋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将更多的情感和技巧凝聚在词中,因此宋词反而比宋诗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宋诗反而成为了宋词陪衬,宋诗的意蕴也因宋词的存在而略显单薄。
没有宋诗,唐诗就不会被衬托地如此雄伟;没有唐诗,宋诗也不会显得更精巧深蕴。然而无论是着眼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诗歌发展水平,还是结合对应时代之下诗歌占据的重要程度,唐诗都展现出较宋诗而言更为杰出的成就。而宋诗能够在唐诗塑造的巅峰后另辟蹊径,自成风格,不仅仅是宋诗本身的极大成就,更是对唐诗奠定的文学风格及创作方式最直观的映证与认可。
注释:
[1] 夏于全. 唐诗·宋词·元曲 第1辑[M]. 2000.
[2] 周啸天编. 唐诗鉴赏辞典[M]. 2012.
[3] 王平著. 纳兰容若词传[M]. 2020.
[4] 葛晓音编;叶嘉莹总主编. 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M]. 2022.
[5](宋)王安石撰;张鹤鸣整理. 王安石全集 4[M]. 2020.
[6] 陈伯海主编;查清华等编撰. 历代唐诗论评选[M]. 2003.
[7] 牟新国著. 牟新国诗集[M]. 2022.
[8] 吴礼权著. 现代汉语修辞学[M]. 2019.
[9] 王昶著. 诗词曲名句赏析[M]. 2015.
[10] 刘旭青作;陈虎总主编. 唐诗[M]. 2022.
[11] 天人. 中国诗词名句解析[M]. 2016.
[12] 清乾隆御定乔继堂. 唐宋诗醇下[M]. 2020.
[13] 叶国盛主编. 中国古代茶文学作品选读[M]. 2020.
[14] 肖文苑. 唐诗审美[M]. 2018.
[15] 西渡. 名家读宋元明清诗[M]. 2017.
作者简介:葛悦歆,女,2002 年生,浙江丽水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中文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