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周易》哲学思想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

科创媒体号
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周易》对太极拳的影响十分巨大,为将太极拳上升为中国的哲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太极拳联系所注重的四处见弧、连绵不断、蓄力而发等动作要领,都反映出了《周易》当中,周而复始,静极则动的思想。

关键词:周易;哲学思想;太极拳;发展;影响

中华武术起源于中国大地,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无限演进过程中,受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人民的喜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彰显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无限智慧。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沃土中发芽壮大,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武术形式。在几千年的演进中,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它的不断向前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有许多的门派,不同门派追求的理念也不径相同,太极拳这项运动集合了我国文化思想之经典,其内涵进而无限的延伸。它以太极、阴阳为哲学基础,将阴阳贯穿在行拳架势之中,在拳势中有刚柔之称,开合之分,动静之别。

1、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优秀之一的拳种,是由明末清初河南温县的陈氏第九世著名拳师陈王庭创立的。他结合传统《周易》思想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参照《黄庭经》《拳经》,广泛采取其中之长处再加以继承和创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太极拳与其他传统民间武术不同的是,它是用全面丰富的哲理引导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从而科学的指导锻炼,其创拳的理论基础与其行拳的根本即是哲学。

2、《周易》哲学思想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

太极拳受《易经》乾坤两卦的启发,特别强调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乾坤在头为阳,坤卦在腹为阴。虚灵顶劲讲求的是头顶百会穴轻轻向上提,就像绳索在头上悬着,百会与会阴保持垂直姿势。上丹田在头为阳可藏神下丹田在会阴可藏精,气沉丹田是纳气之根本。在拳论中“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一直是等同相论的,“虚灵顶劲”有利于提起精神,“气沉丹田”有利于稳定重心。太极分阴阳,两者相交感形成和气,于是有了和气生人,天地万物以和为命生生不息。《太极拳谱》中说“人身为太极,不可不练太极之拳”。

2.1太极拳中的阴阳和虚实

早至最古老的《易传》再到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武术、中医学、书法、建筑等等诸多领域。阴阳学说理论应用到太极拳功法原理上就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里从古典哲学的“阴阳相济”的辩证思想论证了太极拳的内在拳理。道家先哲老子在其著作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道生一,一是太极,根据道家先哲的说法,太极是混元之气,万物之母,是万物化生之伊始,也是万物归之终一;一生二,“二”即为阴阳,“阴阳交感、生生不已”,体现在太极拳的功法理论上,就是虚实变换,相应不断。太极拳功法理论认为,当我立身中正不动时便浑然一太极,稍动就分阴阳、产生了虚实。

2.2《周易》对太极拳道德观念的影响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是说宇宙处于永远的运行之中,一分一秒也不停止,君子自强不息,是说我们应该效法宇宙的运行方式而把握自己的生命,不断前进,不断更新,在中国古人看来,生命历程如此,人的一切的进德修业。功课学问也都莫不应该如此,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识,早已深深熔铸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中国文化赋予传统武术的这种以自己为对手的自强意识,是紧紧的围绕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而展开的。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重提中国文化赋予传统武术的这种自我强大的传统道德,意义是远远超越了武术运动的范畴的。

2.3周易对太极技击理论的影响

《易经》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四点:一曰“乾坤成列”;二曰“刚柔相摩”;三曰“刚柔想推”;四曰“动静有常”。第一点讲,万物都是由性质相对立的俩种物体构成的,缺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相依而得。第二点讲,性质相反的两物共同存在一个共同体内,相互矛盾,相互摩擦,此消彼长。第三点讲,在时间上俩者相互变化,刚变柔,柔变刚,第四点讲,在行为上,主客易位。中国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这四点表现尤为突出。

2.4周易对太极拳养生的影响

太极拳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三是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调身、调息、调神的统一。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谐调配合,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

3、《周易》哲学思想对太极拳健身的影响

3.1太极拳根据《周易》本体论制定修炼层次

所谓“本体论”,就是研究世界的本源,探讨存在本身,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问。《周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讲的“生”是演变生成的意思。武功修炼家受到“本体论”的影响,认为体内存在元气,只要勤修苦练就能把无气炼成“凝聚状态”,功造其极可,使之产生巨大的力量,无敌于天下。要想炼成上乘的功夫必经过三个层次,所谓三层功夫,就是道家内丹的三步练法,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根本大法。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3.2《周易》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太极拳健身的指导

太极拳的肢体运动,静为无极、为太极,动为两仪。太极拳中的快慢、刚柔、左顾右盼等等均属于阴阳。再有,同是不动的动作,用意为阳,不用意为阴;运动的动作,用意为阳阳,即太阳,不用意为阳阴,即少阳。所以说,在你太极拳中,所有的外在形态都蕴含了阴阳学说。太极拳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内容很多,笔者认为“心”是关键。“心”动则阳生,“心”静则阴来。“心”若动,即使肢体不动,气血也在体内来去、奔涌;心”若不动,则身如无极,天人合一,内外一体。正所谓:“心”动万物生,“心”到无极。

参考文献:

[1] 王斌.《周易》阴阳观与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9

[2] 姜守峰.论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3] 杨智勇论《易经》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7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体育局立项课题“关于中国体育与中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研究——试论《周易》哲学观对中华传统健身、养生的影响” 项目编号:202348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