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

科创媒体号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1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中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作曲家,本文选取其整部钢琴套曲其中一首《船歌》进行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六月—船歌》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进而感受柴可夫斯基独特的音乐创作魅力。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船歌;音乐本体

一、作曲家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中期俄罗斯著名民族乐派作曲家,创作体裁涉足众多,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歌剧《黑桃皇后》、《叶甫盖尼·奥涅金》,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匣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六月—船歌》主要描写了: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人们坐着小船摇曳荡漾的情景,忧伤的旋律与大自然渐渐相融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更深刻的表达了在一个战火连连的时代里,俄罗斯人民对家园对生长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二、曲式分析报告

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刻画出了辽阔土地上的俄罗斯人民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反映了革命民主主义者与沙皇专制、农奴专制的激烈斗争中,社会文化领域里的一片盎然生机。乐曲由引子、第一部分(单三)、三声中部(单二)、再现部(完整再现)、尾声等五部分组成。

(一)引子

引子(1~2):本首曲子整体的速度是如歌地行板,一开始的两小节是整首曲子引入部分,作者用弱的力度标记,右手完全休止,左手是主和弦的分解和弦低音上行,第二小节重复第一小节,使得分解主和弦得以巩固,作者将主和弦分解开写,而且反复两次,这样非常巧妙的刻画了水面微波荡漾,船儿在水面轻轻飘荡的美好画面。

(二)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3~31):该部分的曲式结构是单三部曲式(A乐段、B乐段、A乐段),B乐段是发展中段,A乐段简单再现,有一小节缩减。B乐段(发展中段)的材料选自A乐段的主题材料,并加以引申发展,同时保留了A乐段的句式结构,使得音乐形象与A乐段主题一致,回顾了主题材料,保留了歌唱性特点,使第一部分高度统一。

A乐段(3~12):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6不对称结构的扩展乐段,主调为g小调,中途向关系大调离调,结束部分主调收拢。织体部分以分解和弦为基础,描绘了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俄罗斯平底船悠缓划行的节奏。前乐句可以分为2+2两个乐节,后乐节分为两个乐汇,前乐节以音阶式的上行旋律,极具歌唱性,悠长的旋律带着淡淡的犹豫表情,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分裂、模进两次构成后乐节,后乐节旋律走向以迂回的形式展现出来,和声k46-D7-T完满终止收拢于主和弦,乐曲后乐句跟前乐句为相同材料平行开始,第八小节左手低音出现四度上行,为典型的D-T进行,判断为短暂离调进入关系大调(降B大调),之后材料为旧材料,最后回到主调完满终止收拢于主和弦。

B乐段(13~22):B乐段为发展中段,乐曲从13小节开始,左右手材料延续了A乐段旧材料,由A乐段材料升高4度后变化模进而形成两个平行乐句,结构也同A乐段结构,4+6不对称结构,转调乐段。前乐句首先转入关系大调(降B大调)陈述,主题一开始是音阶式的上行旋律,且每一个音都带有持续音标记,使得上行旋律具有一种沉重感,主题悠长的旋律在发展中逐渐明朗起来,左手低音形成线形下行级进,后乐句开始部分延续前乐句开始部分材料,之后出现升4音,转入主调g调,并在主调开放,开放两小节,旋律部分加入十六分双倚音,使得旋律极富歌唱美感,左手低音部分一直持续主调属音,强调了主调性。

A乐段再现(23~31):简单再现,和前部分A乐段结构相同,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6不对称结构的扩展乐段,主调为g小调,中途向关系大调离调,结束部分主调收拢。织体部分以分解和弦为基础,描绘了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俄罗斯平底船悠缓划行的节奏,最后侵入终止进入中部。

(三)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32~53):三声中部是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C乐段、D乐段),整部分在同主音大调(G大调)上发展,乐曲在经历了第一部分慢速平稳的发展后,来到这部分速度突然变的快起来,从行板到 快板,从弱到渐强,仿佛在描写俄罗斯人民在节日中乘船争相比赛的场景,从侧面反映了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者于沙皇专制、农奴专制斗争的场面。后乐段的开放及导七和弦连续转位具有展开性写法,将乐曲推向再现。

C乐段(32~39):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4方整性结构,乐曲整体速度加快,音乐形象生动活泼,开放于G大调。前乐句三度叠加的旋律,恰似两个小姑娘婉转动听的女声二重唱,与加快了的切分节奏配合,描述轻松的船桨有规律的划动,船儿在快速的激流中不惧分浪任然平稳的前行在海面。左手低音部分主和弦持续,后乐句上方声部叠加了一个八度声部,从双音变成三音,强化旋律效果,描述了船儿在海中更加艰难的前进场面,下方声部打破了静止的和弦式织体,更富有动感,之后开放转入D乐段。

D乐段(40~53):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5+9非对称性结构,该部分材料较前部分发生极大变化,拍子也从一开始4/4拍变成4/3拍,速度为愉快地快板,出现了一个俄罗斯民歌合唱音调的旋律,与前两个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粗犷豪放的音乐形象。音乐由d+d两个平行乐句组成,前乐句在G大调上收拢,后乐句自48小节进入一系列副属导七和弦,形成调性游离,并在导七和弦上开放,52~53小节渐慢的分解和弦将进入小的连接部分,并转回到g小调的属功能,为再现部分进行做属准备。

(四)再现部

再现部(54~83):简单再现,中音区增加了一个陪衬的复调声部,使音乐更具有流动性更动听。

A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6不对称结构的扩展乐段,主调为g小调,中途向关系大调离调,结束部分主调收拢。织体部分以分解和弦为基础,描绘了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俄罗斯平底船悠缓划行的节奏。

B乐段为发展中段,乐曲从13小节开始,左右手材料延续了A乐段旧材料,由A乐段材料升高4度后变化模进而形成两个平行乐句,结构也同A乐段结构,4+6不对称结构,转调乐段。

A乐段简单再现,和前部分A乐段结构相同,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6不对称结构的扩展乐段,主调为g小调,中途向关系大调离调,结束部分主调收拢。

(五)尾声

尾声(84~99):音乐采用了概括的写法,综合了全曲的各种音乐素材,低音部一直是主持续。84~87小节,以三声中部的材料发展,级进下行;88~91小节平行模进,随后将切分节奏贯穿,又出现了中部C乐段描述船桨轻快划动的节奏,微波伴随着平稳航行的小船渐渐远去。

三、结语

柴可夫斯基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并将俄罗斯民族素材与西方专业作曲技巧完美地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每一部作品的主题旋律都十分鲜明,线条委婉悠长,运动起伏跌宕,音调亲切自然,感情色彩浓郁,可以说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白,所以能激起听众心灵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虻.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许钟荣.浪漫派的先驱:浪漫派乐曲赏析[Z].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吴宁.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

[5]田园.柴科夫斯基伤感主义音乐根源浅析[J].中国音乐学,1996(S1).

作者简介:高晓强(1995—),男,汉族,甘肃天水市人,声乐演唱硕士在读,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