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英语写作的书面反馈研究

教学实践媒体号
上海电力大学

摘要:英语写作课的书面反馈是写作课的主要反馈形式,在针对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反馈中,对比了直接修正性反馈和间接修正性反馈,指出间接修正性反馈更符合英语专业学生需求。影响书面反馈方式的因素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来谨慎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反馈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写作;书面反馈;修正性反馈

英语写作课完全以书面表达能力进行测评,写作课的教师反馈也是所有科目里学生较为依赖的反馈内容。相比口语、听力、阅读等课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考虑教师的提供的反馈,教师的反馈是促使学生改进写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写作课作业呈现形式为书面作业,因此口头反馈内容不易引起学生重视,学生更看重教师在作业上给出的书面反馈。教师的反馈既要关注学生写作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重文章的整体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陈晓湘 李会娜:2009)。和其他科目一样,写作课教师反馈也分为两种:对内容的反馈和对形式的反馈(Seedhouse, P. 1996). 形式反馈较容易进行,学生也都接受;但是内容反馈往往会有争议,难度大,尤其是针对文章内容的修正性反馈。Truscott (1996)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语教学和相关实证研究,指出二语作文中对语言的修正性反馈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语言修正性反馈有效(Chandler 2003)。

1.英语写作课常见书面反馈形式

教师书面反馈指为了提高、改进学习者的作文水平而反馈的信息。这些信息有针对学习者作文表层错误的纠错性反馈(主要支出语法、词汇、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等语言错误),也称作语言形式反馈;诱导是面向作文语篇层次如内容、结构的反馈(郭翠红 秦晓晴:2006)。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形式反馈数量较少,这主要得益于对学生书面作业一般要求四步骤完成:撰写大纲;撰写;修改;誊抄提交。ESL学生写作课书面作业一般不允许一次成稿,同时也规定修改痕迹不得多于三处,学生就必须自己撰写完后修改。在自行修改过程中,一般来说学生会自己发现并修改大部分语言问题,例如拼写、第三人称单数、单复数、搭配不当、词性词形错误。对ESL学生而言教师书面反馈的内容反馈意义大于形式反馈。

2.直接修正性反馈与间接修正性反馈

修正性反馈指负面语言证据,指教师或他人对学生语言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做出的回应,目的是为作者修改自己的文章提供信息(Keh 1990)。修正性反馈的本质就是否定学生原有文章内容,这种反馈如果不能提出解决替代方案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形成对立,影响反馈的效果。修正性反馈一般分为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两种。直接反馈是教师明确指出学生作业重点错误并改正,间接反馈指教师只对学生的错误给予提示,例如在错误处标出错误哦欸行、页边标注错误类型、错误处下划线、每行错误总数提示(陈晓湘 李会娜:2009)。目前较为主流的直接修正性反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直接划掉错误的地方,写上正确的用法。直接纠错能促使学习者将自己的语言和他人的重新对比,该过程更容易引起学习者注意到自己的终结于和目标与之间的差距,根据Schmidt (1990)的注意假说,不是所有输入都具有同样价值,只有被学习者纳入惊觉系统的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

Ferris et al. (2001)指出接受直接反馈的学生在对原文修改时比接受间接反馈的学生做的好,而在写新的文章时接受间接反馈的学生语言准确性要高得多。这点比较好理解,日常教学中也的确如此,当教师直接指出学生错误所在处并予以修改,那么学生会看到正确版本和错误版本的直观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如果马上撰写同类型的文章,直接修正性反馈的学生会短期内接受修正意见从而写出较上篇有所改进的文章。从教学反馈的有效性而言,直接修正型反馈的短期效应比间接修正性反馈明显,也就是说这种修正反馈的有效评估在同类型写作上较为明显。陈晓湘与李会娜 (2009)的研究表明写新作文的时候得到直接反馈的学生比得到间接反馈的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更高,此结果挑战了二语写作界有关研究者所提出的间接反馈更有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观点。

Lalande (1982)指出间接反馈是引导性学习,为解决问题提供机会,间接反馈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尽自己能力更正写作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促使中介语的发展。间接反馈类似于单一型反馈中的请求澄清与重铸,即指出学生问题类型,但不告诉学生如何更改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找出解决方案。毫无疑问,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需更长时间投入更多精力,但是这样得到的答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大概率学生会避开。但是如果是直接纠错,学生短期内可以通过模仿就获得正确答案但终究还是确理一个思考的过程,对错误的认识深度和长期规避不能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再进行书面修正性反馈时应以间接反馈为主,提出要求请求学生澄清拿出新的方案。Ferris & Roberts (2001)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者中最受欢迎的反馈形是在错误处加下划线并对错误进行描述,其次是直接纠错,再次是在错误处加下划线。间接修正性反馈不仅对学生要求更高也对教师工作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需要思考查找问题撰写新的思路或论据来让自己的文章更自然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样从教师角度来看,需要二次批改,这也是间接反馈较少被采纳的原因。

从学生心理接受度角度出发,间接修正性反馈引起的对立情绪最低,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只是提出澄清请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订程度上这种反馈不会被看成是否定,会被看成是一种建议。直接提出修改方案针对学生文章内容或者谋篇布局会看成是一种否定,否定会导致对立或不满情绪。只有被学生采纳的反馈才是有效反馈,如果直接修正性反馈,学生看到了正确答案,但未必会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再次应用;但如果是间接修正性反馈,学生自己找到较好的方案,既可以形成良性心理反应又可以形成长期记忆,从课程的长期作用来看对学生大有裨益。

3.影响反馈方式接受程度的因素

Ashwell (2000)指出作文质量并不像语言形式那样对反馈信息敏感。作文需要大量写作练习,单纯语法问题、发音问题可以精准纠正,但是作文的练习囊括各种题材多个主体和文体,很难精准判断学生是否接受了教师反馈内容。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吧ESL学生和FL学生的写作反馈进行对比,其中ESL学生英语基本功较好,也愿意挑战自我,所以对间接性反馈接受度高。而FL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目的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学习目的单一动机明确,写作的反馈也是短期考虑应试为主,所以更偏爱直接修正性反馈。具体到同一个教学班,Ferris 等(1997)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类型的评价反馈;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师生共有知识的增加,教师给予反馈的次数应逐渐减少;反馈语言的特征随着问题不同而变化。Conrad & Goldsmith (1999)发现除了反馈的语言特征外,影响学生成功修改的因素还有: 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和语言驾驭能力,对作文题目所涉及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作文中所阐述的观点的看法以及学科压力等。写作书面反馈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

参考文献:

[1]Ashwell, T. 2000. Patterns of teacher to student writing in a multiple draft composition classroom: Is content feedback followed by form feedback the best method?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9: 227-257.

[2]Chandler, J. 2003. The efficacy of various kind of error or feedback for improvement in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L2 student writing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2: 267-296.

[3]Conrad, S. & L. Goldsmith.1999. ESL student revision after teacher-written comments: Text, contexts, and individuals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8(3): 147-180.

[4]Ferris, D., S. Pezone, C. R. Tade & S. Tinti. 1997.Teacher commentary on student writing: Descriptions &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6(2): 155-182.

[5]Ferris, D.& B. Roberts. 2001. Error feedback in L2 writing classes: How explicit does it need to be?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0: 161-184.

[6]Keh, C. 1990. Feedback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 model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 [J]. ELT Journal, 4: 294-394.

[7]Lalande, J. 1982. Reducing composition errors: An experiment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6: 140-149.

[8]Schmidt, R. 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1: 206-226

[9]Seedhouse, P. 1996. Classroom interaction: Possibilities and impossibilities [J]. ELT Journal, 50 (I):16-24.

[10]Truscott, J. 1996. 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 [J]. Language Learning 46: 327-369.

[11]陈晓湘、李会娜. 2009. 教师书面修正性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352-357.

[12]郭翠红 秦晓晴.2006.国外二语学习者作文书面反馈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