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LBL、PBL、OBE、TBL多种教学方法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浸润式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使青年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作为思政教师跳出原有传统单一LBL教学模式的舒适圈,探索将LBL、PBL、OBE、TBL教学方法整合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际教学中,以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更好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方法、浸润式、路径探析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动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之所以要跳出原有单一传统LBL教学模式的舒适圈,也是因为受“快餐式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等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学生这个基本要素发生巨大变化,00后青年学生受快节奏生活和时代潮流影响,实用主义倾向性更强。围绕教学主体变化分析现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存在的痛点问题如下:
一是抬头率不高。学生虽然能够按时上课,保证出勤率,但认真听课的人数却很少,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置若罔闻,只顾埋头干自己的事,甚至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情况。
二是认同度不够。长期以来,传统单一LBL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结果给学生造成机械呆板的不良印象。他们认为思政课就是说教和灌输,缺乏知识含量和实用价值,进而产生一定的排斥感,从心理上不接受、不认可这门课程。
三是获得感不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使得学生主体中出现两种极端,一种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当做学习任务,单纯机械性的记忆背诵,培养了适应短期需要的应试型“人才”;另一种极端就是对历史真实性存在怀疑,欠缺对史料的了解和考证,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感到学而无用、收获不大,自觉接受、消化、吸收的知识非常有限。
这些“痛点”的存在,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难以得到学生的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喜欢甚至排斥的情绪势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不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思路
基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存在痛点问题的分析,以“任课教师”为主导探索课程教学创新,基本思路如下:
首先需要对单一传统LBL教学模式结合教学主体发生的变化进行审视,LBL 教学法即Lecture-Based Learning, 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 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 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政课,学理性的知识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完全为了迎合学生就将理论完全虚无化、庸俗化、低俗化。这就需要把握“度”的问题,如何有“度”的“扬弃”LBL教学模式。
其次,在有“度”的“扬弃”过程中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纲要课所用的教材为全国统一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我校作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结合我校师资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需要对全国统一教材体系向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体系实现整合转化。在制定该门课程教学大纲时进行内容整合,根据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其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大阶段,即上、中、下的结构,整合为八个专题进行讲解。
最后,对整门课程各专题内容进行分析,各专题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更能达到理想效果。改变原有完全依靠单一的LBL教学模式,将PBL、OBE、TBL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发挥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以团队小组研学的TBL教学方法进行情境式教学,创新LBL教学方法进行现场式教学。
正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金课,教学主体的反馈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浸润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就需要整合LBL、PBL、OBE、TBL多种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改革措施及成效
(一)思政小课堂—分享时事、谈论热点问题、深化课程内容
浸润式纲要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思政小课堂”作用,课前五分钟分享贯穿课程始终,由单个学生或者一组学生提前准备,在课上采取演讲、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方式,为全班学生分享近一周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要闻,或者针对时事政治阐述个人看法,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正确或者错误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环绕在生活周边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中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心怀祖国、努力担当,勇于肩负历史使命的情怀。
(二)LBL、PBL、OBE、TBL多种教学方法浸润式融入教学过程
本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围绕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按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分为以下八个专题:分别是第一专题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第二专题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专制的斗争及其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专题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五专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专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专题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八专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四种教学方法分解。
由问题——答案的PBL教学方法适用在第一专题、第五专题、第八专题,在课程内容之前先抛砖引玉,扔出问题“曾经有过灿烂古代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为什么到近代落后在西方国家的后面,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什么没有走和俄国人一样的革命道路”“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预设,带着这样的预设,经历三个过程,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将头脑中已有知识与教材中知识整合,梳理问题的答案。第二步将答案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分析重构所讲知识的侧重点,第三步与学生同步抽丝剥茧分析找到对问题的系统准确的回答。
由结果——原因的OBE教学方法应用于第二专题、第三专题、第七专题,结合第二、三专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为第四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诞生做铺垫。基于中学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认知上基本能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事实,第七专题标题将解放战争的结果给了学生,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力对比悬殊的基础上思考,中国共产党能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原因是什么?
第四专题这部分采用TBL团队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由学生创设情境,编排情境短剧还原五四运动发生过程,学生从写稿、修稿、排练、演绎全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工人阶级如何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当时政治党派林立的现实条件下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和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淘汰率最高的政党。
在第八专题内容中将TBL和PBL两种教学方法融合,以PBL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以团队小组形式排演“荒地赞歌”“灿烂阳光”等情境短剧,还原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战天斗地豪情壮志,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基于传统LBL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依托省内、校内文化资源情景教学、现场教学,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第六专题这部分,依托学校校园文化馆中东北烈士纪念馆分馆,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资料、历史文物面前深刻体会抗日战争过程中尤其是东北地区在抗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抗战烽火中的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为代表的英雄故事中铭记历史,向英雄致敬,传承英雄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任务。
(三)课外延伸——第二课堂实践异彩纷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也不仅仅局限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在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党史知识竞赛例如:党史类知识竞赛、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指导学生宣讲类社团,指导青马工程高级培训班,与学生共同排演话剧等方式,与学生在第二课堂深入交流,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四)借助新媒体平台,温故知新,检验教学成果
借助新媒体平台钉钉、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微信、微博、腾讯QQ等平台的各项功能,发挥“云上思政”育人功能。例如通过超星学习通拍照签到功能,提问问题要求学生找到答案拍下来或者将课程笔记上传作为签到,及时检验阶段学习效果。线上选人、投票、主题讨论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在课余时间线上倾听学生声音、解决学生咨询的疑难问题。课后从各平台的后台数据及时有效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钉钉直播回看数据、超星视频观看反刍比、直播观看时长、未观看学生、未签到学生,通过这些数据统计一目了然掌握学情,精准在课后督促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五)线上线下结合、优化考核方式、提升生师体验
课程考核方式关系着课程教学效果的科学检验,也关系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在优化考核方式过程中专门听取学生对于考核方式的建议,结合课程实际,将日常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分别占据40%和60%比例,平时考核中注重学生的综合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前思政小课堂分享、课后作业、踏寻红色印记课外社会实践等几个部分,期末考试考察题型结构更为丰富,分别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材料分析,考点覆盖大纲内容80%以上,科学准确分析学情,采取集体命题方式,客观公正反映教学效果,为后续课程开设提供经验反思。
参考文献:
[1]关心. PBL教学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4):5.
[2]吉铠东.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 教育观察, 2017.
[3]王鑫宏. 问题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 法制与社会, 2014.
作者简介:杨漫秋(1991.11—),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讲师,法学硕士,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论文是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两个行”和“两个结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编号:HD2023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