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机制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
摘要: 体育锻炼是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但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不足问题仍较为突出。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运用纵向研究设计, 探讨了中 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机制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决定理论能够有效解释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机制受年龄、年级、性别、 体质等因素影响; 自我决定理论在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中介作用。本研究 丰富了相关研究领域,并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教学;自我决定理论;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阶段是人一生中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体育锻炼则是促 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持续 下降趋势, 如何有效地提升青少年体质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重 要问题。当前,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大而不强”的趋势, 具 体表现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较差、体育运 动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生理机能的增强、 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在此背景下, 中学生体育 锻炼作为促进其身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 要意义。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是个体行为调节领域中最 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个体自我决定的过程是个体自我认知与 自我评价、主观体验与行为表现、主观经验与客观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相 互调节和影响的过程。这一理论强调个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其行为选 择及结果产生的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 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不足问题较 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 认 为体育锻炼对自身并没有明显好处,因而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 二是中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时缺乏目标和计划, 缺乏自我调节与控制 能力。由此可见, 当前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还需 深入探索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机制并提升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因此, 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 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探究中学生体育锻 炼动机机制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 从过去一个学期到现 在的某个学期, 以某所中学为例, 探究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形成的机制, 并 考察自我决定理论在其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在研究中, 研究者先根据自
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进行测量, 然后将测量结果与学生体育锻炼动机量表(SPASS) 进行比较。 SPASS 量 表是由美国学者 Barnes和 Ehrlich 于 1973 年编制的一种自评量表。它是一 个多维尺度量表, 用于测量个体对自身行为和情境的感觉或感受, 主要测 量个体的自我概念。该量表包括 6 个维度:行为目标(position)、情感目 标(emotional goals)、能力目标(competency goals)、外在目标(external goals) 和内在目标(internal goals)。该量表采用 4 点计分方式, 从“非常 不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程度进行测量, 该量表 中各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该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越强。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自某中学初一到高三随机选取三个班级, 每个班级的学生被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被随机分配到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 照组。实验组的学生接受相同的体育课程, 而对照组的学生接受相同的体 育课程, 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实验班的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受到相同水平的教育,对照组则没有任何教育。
在研究前, 研究者向各班班主任说明了实验目的以及要达到的研究结 果, 并向班主任说明了本研究采取纵向研究设计。在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后, 研究者分别向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了说明。班主任同意学校将对学 生进行教育,并同意将学生纳入到本研究中来。
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 研究者向各班班主任强调了本研究是一个纵 向研究设计。因此,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本研究是以 某中学初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份信 息与实际情况一致,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生进 行调查。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为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 Barnes 和 Ehrlich 于 1972年编制, 量表共有 6 个维度, 包括: 行为目标、情感目 标、能力目标、外在目标、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该量表采用 5 点计分方 式, 从“非常不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程度进行 测量,在这 6 个维度中,有 3 个维度是完全不符合,分别是行为目标(0 分)、情感目标(1 分)、能力目标(3 分);有 2个维度是完全符合, 分别 是内在动机(5 分)和外在动机(5 分)。该量表共有 40 个项目,采用的 是反向计分方式。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91。该量表的结构效 度指数为 0.746。
研究数据来自某中学所有班级的学生, 共发放问卷 679 份, 回收有效 问卷 659 份, 问卷回收率为 99.06%。在对该中学所有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 查后, 对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之后对各班级 样本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
2.3 研究过程
在本研究中, 研究者采用纵向设计, 以某所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学生为 研究对象, 考察在同一环境下, 自我决定理论对体育锻炼动机形成的影响。 研究者将自我决定理论的六个维度作为测量指标, 从过去一个学期到现在 的某个学期, 对这两个阶段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进行测量, 然后将测量结 果与 SPASS 量表进行比较。具体来说,研究者首先向这两个阶段的学生 发放问卷, 并告知他们实验目的, 要求他们填写体育锻炼动机量表。然后 研究者在该中学中随机抽取某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 与相应的对照组(即 其他班级) 进行比较。然后研究者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以收 集数据。本研究中两个实验组都采用相同的体育锻炼动机量表进行测量, 并且对同一班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量表进行了比较。最后研究者收集到两 个班学生在某个学期中不同时间段内的体育锻炼动机、自我决定理论与体 育锻炼动机之间的相关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考察自我决定理 论在其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2.4数据处理
2.4.1.数据处理。首先, 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体育锻炼动机和自我决定理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将数据导入 SPSS17.0 软件包,进 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最后,运用 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包括描述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 民族、户籍等基本情况; 其次,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 机与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我决定维度、体育锻炼动机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 进行比较; 然后,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与自我决定理 论中的自我决定维度各维度得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最后,运用 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
2.4.2.中介效应检验。在运用 Bootstrap 法对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我决 定维度与体育锻炼动机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时, 采用 LISREL8.70软件包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自我决定理论对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
本研究运用了一种自我决定理论, 将自我决定理论引入到体育锻炼动 机研究中, 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对体育锻炼 动机的影响。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的内在需要和追求, 是 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 获得的外部奖励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求。研究结果显示, 在第一次测量 中, 女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显著高于男生; 在第二次测量中, 女生的 内部动机显著高于男生; 在第三次测量中, 女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 显著低于男生。可见, 女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不仅有较强的内部动机和较 低的外部动机, 同时还有较强的内部动机和较高的外部动机。自我决定理 论能够显著预测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其中内部动因能 够预测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而外部动因只能预测男 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外部动机。
3.2 自我决定理论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的自我决定水平对个体的身心、社会能力、 道德发展具有预测作用。本研究将自我决定理论作为自变量, 学生的身心 发展和社会能力、道德发展作为因变量, 结果发现: 体育锻炼动机在自我 决定水平高的学生中显著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能力、道德发 展。
在身体素质方面, 体育锻炼动机高的学生, 身体素质显著高于不参加 体育锻炼的学生, 女生在自我决定水平高的情况下身体素质显著高于男 生。在心理方面, 体育锻炼动机高的学生在自我决定水平高的情况下, 心 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
四、激发体育学习动机的建议
4.1 激发兴趣是坚实体育学习的基础
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机, 它是我们对某些特定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 极的、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态度和情感, 它是促使我们去认识并参与各 种活动的强大动力。由此可以看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自主决 策概念内化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先决条件。任何一种爱好, 都来自于对某一 事物的了解, 或者是对某一事物的参与, 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无论他 有什么样的爱好, 都要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为此, 在体育教育中, 一方 面, 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性、认知度和遗传 等影响因素; 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将外部环境条件要素, 如季节、天气、场 地、器材等,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环境、条件。对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教学的质量。
4.2 目标定向、提高策略感可以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
通过目标导向与策略意识的培养, 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学习的 目的、方向与意义。在此项调查中, 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表现出了策 略意识低下的现象,说明他们对运动目标的认识不深。卡尔森(TB.Carlson ) 的研究表明, 学生对运动的认识较低, 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运动无趣, 从 而对运动产生了距离感。很显然, 这些人对于身体素质的基础知识, 都是 一知半解。面对这种情况, 老师要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了解, 并 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去指导他们, 让他们意识到, 体育学 习和锻炼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和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 的需要。
4.3 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内化,使其拥有归属感和能力感
“自我决定”理论还指出, 个体具有将其所处的社会团体价值观内在 化、调整的能力。这一趋势是由一种归属感和一种能力感所推动的, 而一 种能力所能及的感觉所推动的, 就是一种能使人产生一种吞食或识别的感 觉。可见,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把感情线贯穿于整个课堂, 把对学生的 尊敬和爱护之情渗透到他们的心中。比如, 要充分赋予学生主体地位, 要 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对学生在身体条件、兴 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充分的了解, 要对每一个学生 一视同仁, 要让他们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具有归属感和能力感的自信与坚 强,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自我调节与自我支持, 鼓励学生团结和发挥团队精神, 最后达到良好的教 学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结果表明: ( 1) 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机制主要受年龄、年级、性别、 体质等因素影响, 并且不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产生的体育锻炼动机 影响也有所不同; (2) 自我决定理论在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形成的过程中起 到中介作用, 即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对其全面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自我决 定理论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中介作用; (3) 中学生体育锻炼 动机对其全面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 1)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 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 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与教育,帮助其明确体育锻炼目的, 培养其积极的锻炼意识; (3) 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 养中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4)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丰富其课余生活, 从而使其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身潜能, 不 断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范杏茹. 自我决定理论在高校体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D]. 2012.
[2]樊荣,王斌,叶绿,王伦,马钰璇.教练员支持行为对运动员心理坚韧性 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20,0(1):134-145.
[3]尤日虹,赵大亮,蒋小波,刘靖东.运动行为调节问卷在中国大学生运 动员中的检验[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36(11):984-991.
[4]钟伯光,姒刚彦,李庆珠,刘皓. “中国运动员应激应对量表”的编制及 检验[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4):35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