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碳”背景下 “绿色金融课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摘要:教育数智化与“双碳”人才培养成为当前国家对教育的重要关注,绿色金融更成为近年来国家政府、金融相关部门以及各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培养当代绿色发展人才更是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绿色金融课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多角度需求视角培养以及国家的创新需要为今后该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绿色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碳”
一、引言
众所周知,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2020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这一“双碳”目标不仅为“十四五”时期提出了期望,更成为今后我国低碳转型的重要引领。在这一背景下,抓住数智赋能这一大数据背景和服务我国“双碳”目标的美好愿景,掌握现代大数据能力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为此,高校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碳达峰行动方案为目标,大力开展绿色金融教学与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储备,储备符合数智化时代要求的现代金融人才,为加速推进全球气候目标和中国“双碳”目标做出中国贡献。
二、文献评述
绿色金融在国内外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大数据日益兴起,绿色金融常常与环境金融、碳金融、可持续融资以及数字金融密切相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持续改善,除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之外,还可以借助绿色金融工具,加快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步伐,培养大数据背景下绿色金融领域金融人才,实现经济数字化转型以及社会低碳发展。《美国传统词典》中绿色金融一词,指出绿色金融在当前经济社会低碳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金融手段。潘海英等研究发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整政策,绿色金融的发展迫使政府部门加强环保管理,实现多种效益同步发展的目标。伴随低碳绿色经济深入人心,与绿色金融高度相关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以及绿色基金成为资本市场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何婧和魏亚倩指出,绿色金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迫使高污染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提高企业低碳生产效率。
正是由于大数据、双碳发展需要,绿色金融人才为社会急需发展所需,绿色产业发展所用。林绿等指出,加快绿色人才培养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成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所需。巴曙松等认为,低碳社会发展,离不开绿色人才的储备,绿色人才的储备离不开现有高校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闫怀艳等研究发现,伴随绿色金融专业院校的逐渐增加,绿色金融培养方案制定逐渐完善。李素峰认为,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开设碳金融专业成为解决绿色金融人才短缺的重要办法,但是各地高校办学情况差异性显著,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增开碳金融、数字金融、环境金融以及碳金融衍生品等相关课程。为此,高校还可以借助企业提供的各种平台,结合高校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所需的绿色金融人才,实现专业与社会岗位有机融合,实现全社会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利用大数据平台,满足国家“双碳“发展目标,各高校加大绿色金融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优秀的金融专业人才,成为本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三、“绿色金融课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与重要前提
绿色金融是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要产物,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课程体系,以当前环境与气候变化为重要理论前提,详见图1。
由图1可知,绿色金融依托环境经济学和气候变化科学两大理论学科,涵盖金融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学和气候变化科学等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绿色发展理念,涉及绿色可持续发展、金融绿色工具以及投融资的各种领域。
(二)立足“绿色金融课程+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培养需求
从学生家长需求、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等多视角切入,加大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具有经济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扎实英语基本功和专业领域知识,培养具有数据科学应用能力、科学研究创造能力、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全球胜任力的全面综合能力人才。顺应第四次信息技术,实现由蒸汽时代的“动力“时代向数智时代传递”智慧“,实现课程培养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数智知识能力。具体见图2。
(三)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根据绿色金融课程创新需求(见图3)。首先人才培养要立足国家创新发展需求,满足学科点建设的需要,适应新文科发展的趋势,实现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面创新需求,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既关注家长的诉求,也要满足学院管理层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即通常意义上的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
四、“双碳”背景下 “绿色金融课程+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的思考
要培养具有数智化、低碳化和绿色金融化人才,必须要弄清现“绿色金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四大核心思想(见图4)。
由图4可知:一是弄清楚大数据与低碳发展背景下学生所需要的绿色金融知识、技能和素养;二是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弄清楚就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确定培养目标;三是从高校对学生生源需求的视角,弄清楚各高校需要什么样的生源;四是从人才培养视角,明确高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绿色金融专业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当前“低碳”发展的社会。本研究旨在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利的财政投融资支撑。
参考文献
[1]潘海英,仉晨,严翔.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J/OL].资源与产业:1-19[2023-08-03].
[2]何婧,魏亚倩.绿色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研究[J].金融经济,2023(07):48-60.
[3]林绿,徐悦,潘勋章.绿色金融课程案例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9(08):14-16.
[4]闫怀艳,褚霞,吴莹.应用型本科院校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知识经济,2018(21):160-161.DOI:10.15880/j.cnki.zsjj.2018.21.092.
[5]巴曙松,杨春波,姚舜达.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展述评[J].金融发展研究,2018(06):3-11.
[6]李素峰.“1+2+3”模式下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创新体系研究基于资源环境加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J].焦点,2022,02.
作者简介:李素峰,博士,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经济与金融科技创新
基金项目:河北地质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资源环境+”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绿色金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2021J53);2020年河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资源型企业经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河北地质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子商务》(2021J55);2023年度混合式课程《财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