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发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摘要: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课题,不良的人际交往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严重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本案例基于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分析一个人际交往问题学生的心理帮扶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调整不合理认知B,建立信心,消除负性情绪,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人际交往;合理情绪疗法;心理健康教育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 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为“理性情绪疗法”[1]。合理情绪治疗是实际心理咨询的一种技能,属于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认为造成人们情绪变化甚至产生心理问题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即不合理信念。因此只有改变产生情绪困扰的大学生改变现有认知,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此来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2]。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就是ABC理论,其中A 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 代表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 代表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consequences),产生结果C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A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A的解释和评价,即B[3]。如何针对B进行合理信念的引导进而改变结果C,学者们进一步将ABC理论拓展为ABCDE的心理治疗模型,该模型认为改变观念B是改变个体不良情绪及行为结果的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对不合理信念B加以驳斥(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论证观念B的不合理性,将其转变为合理信念和认知,最终引导学生产生新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
高校大学生思想积极活跃、自主意识较强,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和成长背景等原因,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在面临人际关系矛盾、适应不良等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解决,容易出现抑郁、孤独、沮丧、焦虑、烦躁等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状态,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根据ABC理论,产生这些不良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矛盾的不合理认知B,要帮助大学生解决人际冲突就要从不合理认知B着手。利用合理情绪疗法能够帮助我们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及时介入,有助于改变学生的不合理认知B,逐步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负性情绪,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简介
小李,女,汉族,某高校本科生二年级学生。长相清秀,出生于外省大中城市,父母为双职工,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家庭关系和睦,无发生过重大变故。小李为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优良,性格较为内向,兴趣爱好少。该生上大学后一直担任班委,大一的时候积极参加学院学生组织,后来因为无法兼顾学习而退出,之后很少参加校园活动。辅导员在与她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小李是一个心思细腻且敏感多疑的人,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习惯于埋藏在心里,不太善于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给人一种自负、清高、不易亲近的印象。某一天小李主动联系辅导员,表示近一个月的情绪状态很糟糕,没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并且伴有失眠的症状,想要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三、案例分析与解决
1、全面了解,综合分析,了解问题的成因
经过与本人一对一谈心谈话了解分析原因。小李作为班委与辅导员接触也较为频繁,在班级中能够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说话、做事有些拘谨,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流不多。学习积极主动,成绩保持在中上水平。在与小李谈话过程中发现,她表现得有些紧张,但是语言表述清晰,内容清楚,偶尔会情绪激动。本人自述,大一时和舍友一起加入学生会,关系比较亲密,一起学习、玩乐,很快就成为好朋友,但是另一位同班同学加入后,和舍友关系越来越疏远,总是感觉自己被故意疏远,甚至自我感觉在背后说自己的是非。小李尝试和两位同学沟通交流,了解矛盾根源所在,希望能够相互谅解、冰释前嫌,但效果不佳。近一个月小李的负面情绪愈加严重,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学习,出现失眠、注意力、集中力下降等症状,小李感觉很苦恼,为什么自己真诚待人,但最终还是没法和舍友找回原来的友谊。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此案例为由人际交往的矛盾导致产生负面情绪,为一般的心理问题。根据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本案例中,小李与曾经的好友关系疏远,即诱发事件A,在与舍友沟通交流无效的情况下,小李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自己的真诚在好友看来无关紧要,产生不合理的认知B,继而出现失落、沮丧、失眠、注意力、集中力下降等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C。
要做好小李的心理帮扶工作,辅导员首先应该结合小李的家庭、性格等基本情况分析小李的心理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帮助小李改变不合理认知B。小李性格较为内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习惯于埋藏在心里,也不太善于与人沟通,容易让人误解,此外她内心敏感,总是觉得自己被故意疏远、被议论。小李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一直是重要的位置,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她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加之刚入大学适应能力低,找到一个能一起生活、学习的同伴后,无法接受关系的疏远,加剧了孤独感,以致出现不良的情绪C。
2、合理认知,缓解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在对小李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要积极采取策略,帮助学生缓解不良的情绪,能够正常入睡,集中注意力,继而有效改变人际交往不良的状况。首先,辅导员要平复小李当下的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其次帮助学生找出产生负性情绪的诱发性事件A,就是小李与舍友关系越来越疏远,与小李共同分析她对和舍友关系疏远这件事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纠正她对其不合理的认知。辅导员要对小李的不合理认知B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合理认知B一般具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极致三种特征,把握小李认知的主要特征,对准确分析问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帮扶策略具有重要作用。小李的不合理认知B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认为只要自己足够真诚,努力付出,友谊就能够持续长久维持下去。在人际关系的维持中,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双方经历的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共通点可能会不断消减,关系也自然而然会越来越疏远。(2)将友情的淡化归咎于自身原因或者对方的故意为之。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双方关系的疏远有时是因为共同话题的减少或者观念的不合,并不是其中一方的原因,也不能因此责怪自己、怨恨他人。(3)与好友关系的疏远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失落、沮丧等负性情绪,甚至出现失眠、注意力、集中力下降等行为表现。出现问题后,小李多次积极与舍友沟通交流,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就没有必要过于在意结果。
在对小李进行心理帮扶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她领悟到不合理的认知会产生不合理的行为结果,出现不良情绪。如果可以重新调整认知,即将不合理的认知进行驳斥D,将会不断改善自己的负性情绪,从而减轻并消除失眠、注意力、集中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症状。最后引导小李改变自己的交流沟通方式,悦纳自己,自我和谐,正确看待人际交往,同时提高面对不良情绪时的自我调适能力,今后能够正常与同学建立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持续关注,建立信心,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小李的负性情绪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且出现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躯体化症状,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谈话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加强对她的持续关注,定期回访,逐渐帮助她重新建立信心,让小李知道,对于人际关系的离散不过于强求,学会与自己和解,尝试去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引导小李把注意力从这些负面情绪转移到学习与活动上来,专注于学业,同时鼓励其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目前,小李状况明显好转,睡眠质量提升,负性情绪减少,能够积极做好班委的工作,学习成绩提升,面对生活更加愉悦。
四、案例启示
针对这一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引发心理问题的案例,总结出如下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第一,人际交往不良是产生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常见因素,在学生遇到此种问题时,需要辅导员应该予以重视,积极帮助,及时与学生谈心谈话,缓解消极情绪。
第二,不合理的认知是造成大学生产生负性情绪的主要原因。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要从诱发事件A入手,了解事件的具体细节,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明确学生对事件A的解释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B。本案例中小李与舍友关系的疏远并不是一方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点的消减。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找到出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纠正学生的不合理认知B,让学生学会与自己和解,提高面对不良情绪时的自我调适能力。
第三,纠正不合理的认识是消除负性情绪的有效方法。在纠正学生不合理认知B前辅导员需要对不合理认知B有清晰的界定,把握不合理认知B的三个重要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极致,细致分析不同心理问题产生的不合理认识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主动与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进行抗辩D,帮助学生重构合理认知,从而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C,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E。
第四,要加强持续关注,通过注意力转移等方法,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园集体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状况。
最后,小李和辅导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解决小李问题的关键,小李作为班委与辅导员有很多接触,辅导员基于平日对学生的了解开展工作,如果是其他学生出现此类问题,辅导员要做的第一步是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建立感情基础。
五、结语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引发心理问题并非个案,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良好的人际交往会促进学生产生乐观向上、愉悦的积极情绪,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当前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以及学生性格、心理因素等影响,大多数都自尊心强,缺乏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导致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持续提高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有合理的认识,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合理情绪疗法是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心理疗法,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可以有效应用于适应不良、人际矛盾冲突、恋爱关系、就业压力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中。
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合理情绪疗法的熟练运用,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主动对不合理认知进行重构,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开发自身潜能,树立信心和正确的三观,在遇到困扰时,能够学会自我指导、自我和谐、自我接纳,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提升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帮扶。同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以树立学生合理认知和信念为基础,增强学生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康昕.合理情绪疗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5):80-82.
[2]薛效儒.合理情绪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2):250-252.DOI:10.16773 /j.cnki.1002-2058. 2011. z2.081.
[3]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129.
作者简介:余晓娟,1989年3月6日,女,汉,云南丽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