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艾青怀乡诗的情感和审美特征

科学探索媒体号
金华市图书馆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艾青怀乡诗内容丰富多彩,洋溢着浓郁的乡情乡俗乡愁,抒写了富有金华地方特色的乡风乡俗,体现了鲜明的金华乡土特征,最终呈现出艾青怀乡诗的绘画美、语言美和散文美。

关键词:艾青;怀乡诗;情感;意象;审美

在艾青诗歌园地中,有一批诗歌与故乡金华休戚相关,它们构成了艾青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思、乡愁、乡情、乡恋成为艾青不倦诗情的源泉。艾青乡土系列的诗作,主要指描写故乡金华以及抒发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作。综观艾青诗作,或多或少直接写到金华人与物的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的父亲》《藏枪记》《少年行》《矮小的松林》等。在一些诗作中,尽管主要抒写的是其他事物,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一、艾青怀乡诗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情

对故乡的深情,首先表现在艾青诗作的故乡人物系列上,主要有大堰河、父亲、杨大妈等。作者把对故乡的深情集中寄托在乳母大堰河的身上。深情地写出了大堰河的辛苦、勤劳、纯朴,热烈地抒发了自己对大堰河的热爱,赞颂了一个善良勤劳的贫苦农妇。而《我的父亲》写于延安时期,排除了特定时代的氛围,剔除附在诗歌上的政治阶级因素,描写了一个中庸、保守、自私但又具有一丝开明和进步思想的乡村地主形象。诗人曲折地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情,从中可看出父亲对诗人的希望,父亲对“我”付出的“爱”,尽管这“爱”不合“我”心意,很难为我接受。父亲要我做弟妹们的“模范”,“眼睛很慈和的看着我”,“热切地期盼我回去”,字里行间透露着父亲对“我”的关心爱护和我对父亲一份的情义。

二、艾青怀乡诗描写金华特色的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征。金华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浑厚、勤劳节俭。自古以来金华人尚农务本,有浓烈的思乡恋乡情绪,所谓“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金华人,艾青诗作洋溢着浓郁的金华乡风。

1、关于生产生活习俗的描写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就向读者展现了金华农民生活图景。其中就写到了烧饭习俗——在灶台用柴禾烧饭,劳动习俗——上山砍柴,饲养家畜等,显现了当时金华农村的一个侧面,表现了大堰河贫穷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

2.、关于礼仪习俗的描写

艾青诗歌中有大量的礼仪习俗的描写,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堰河——我的保姆》就选取了在春节里“切冬米糖”等礼仪习俗。通过细节表现大堰河这位劳动妇女淳厚朴实的思想感情和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第九,十节中,诗人通过大堰河的死,集中描写了金华丧葬习俗,表现了大堰河一生的悲惨遭遇,也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真挚感情和深深怀念。

3、关于落后习俗的描写

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农村落后的原因,抒发了诗人深深的忧郁。马克思这样批判过封建宗法社会:“它使人屈服于环境,而不是把人提升为环境的主宰”,艾青在写出家乡独特风俗时,也批判了迷信落后的习俗。艾青《赌博的人们》一诗是对下层人民的丑习和阴暗一角的描绘与暴露。诗中写到“在那些阴暗的城瑞的脚边/在那些乌黑的居房的角上/无数赌博的人们蹲在一团/紧张地注视着输赢的决定”,这首诗有力地批判了赌博这种陋习。《我的父亲》也直接写到“我的伯父是一个鸦片烟鬼,主持着“花会”,玩弄妇女”。押花会,赌注越押越大,甚至荒时废业,变卖家产,典妻卖子。艾青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清醒的现实主义作风,昭示了乡村的苦难。

三、艾青怀乡诗的审美特征

1、诗的“绘画美”

艾青早年酷爱绘画,从小培养起来的对美术的爱好和才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热衷于西方现代画派,主要是后期印象的绘画,为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艾青十分重视诗歌的绘画美,并把色彩、光线等技法作为把握意象、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抒写出优美深挚的诗情。艾青在《旷野》中描绘了:朦胧的清晨薄雾迷蒙着旷野,看不见晴空下的松林和阳光下的白垩岩,构成了画面的暗色。远近的距离赋予了画面鲜明的层次,映衬这一条灰黄而曲折的道路,暗与亮的对比使诗的面面显得生动而有立体感。静态的绘画固然是美的,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绘画的元态性,除了视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撼。

艾青说:“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灵魂不忧郁,这犹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并说:“诗人和革命者,同样是悲天悯人者,而且他们又同样是这种思想化为行动的人--每个大时代米临的时候,他们必携手如兄弟”,“不曾经历过创作过程的痛苦的,不会经历创作完成时喜悦。创造的喜悦是最高的喜悦。”由此可见,艾青不仅承载了时代、个人和创造的巨大痛苦,同时也获得了表达痛苦之后带来了畅然一泄的快感,这就是忧郁情调所特有的审美价值。

2、诗的“语言美”

诗人在《我们的田地》中先通过自己从小在家乡“以赤裸的脚蹂踩着它细软的泥土”的记忆,把对土地的眷恋与挚爱具体化为“它发散着刺鼻的香气”“它的黑色是无光而柔和的”。接着再写土地一年四季如何“以黑色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生命”。于是情不自禁的发问:“……我们怎能不爱这丰饶而美丽的田地呢?”然而,这时我们却面临:“……无赖的暴徒,持着枪杆,从那边来了,他们想凭着强悍,来抢夺我们的田地……这时诗人向人们发问:--告诉我:如果我们失去了它,我们怎能生活呢?”诗情激越,撼人心旌,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和卒章显志的创作方法更凸显了诗人遣词造句的纯熟与精辟。

3、诗的“散文美”

诗歌具有鲜明的生动形象,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手法,注重精致丰美的意象捕捉,逼真传神、形神兼备。艾青诗歌的形式与节奏形成在变化中统一、参差里和谐、运动里均衡繁杂里单纯的审美效果。诗的散文美既是艾青创作上的艺术特色,也是他在诗论上的审美标准。艾青是以诗的散文美批判诗的散文化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虽不押韵,却以自然的韵律见长,从而显示一种散文美。正如他自己所说:“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主张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活的口语,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赋予诗以新的生机。艾青诗歌以散文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艾青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参考文献:

[1]董正勇.追踪艾青[M].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何其芳.何其芳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

[3]樊旭敏.论艾青诗中吴越文化的内涵 [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20-21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