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紫甘蓝简介
紫甘蓝又称红甘蓝、紫包心菜、紫洋白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欧美国家栽培较多,主要作为色拉菜或西餐配色用。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开放,国际往来增多,涉外饭店对其需求急增,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开始种植,并逐渐走进普通百姓的菜篮子。紫甘蓝以红色的叶球供食,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结球紧实,色泽艳丽,抗寒、耐热性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且耐贮运,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特种蔬菜。
一、特征特性
紫甘蓝主根不发达,但须根较多,且易发生不定根,故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强;叶片卵圆或近圆形,色紫红或深绿,叶脉紫红色,叶肉肥厚,叶面光滑,覆有灰白色蜡粉,叶球紧实、扁平,圆球或高圆形;茎短缩,基部着生莲座叶,上部着生叶球。总状花序,异花授粉;角果,扁圆形,表面光滑,黑褐色,千粒重3~4g。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紫甘蓝喜温和气候,也能抗严霜和耐高温炎热。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25~30℃较高温度也可正常发芽。莲座叶生长和抽薹需要较高温度,以20~25℃为宜,幼苗能忍受-4~-5℃的低温和35℃的高温。叶球生长适温为15~20℃,25℃以上结球不紧实,品质、产量下降。
(二)光照紫甘蓝属于长日照绿体春化型作物,一般幼苗5~7片真叶以上,在4~5℃条件下才能接受春化感应。在植株没有完成春化过程的情况下,长日照条件有利于生长。紫甘蓝对光照强度要求不严格,但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生长,结球期要求的光照强度较短、较弱。
(三)水分紫甘蓝根系分布较浅,且叶片大,蒸发量大,故要求比较湿润的栽培环境。但也较耐旱,不耐渍、雨涝。排水不良,根系变黑,腐烂,植株易感染黑腐病或软腐病。
(四)土壤营养紫甘蓝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以湿润、保水性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较好。紫甘蓝是喜肥和耐肥作物,栽培上要施足基肥,且要求氮磷钾合理配合使用。应注意缺钙引起的干烧心和缺硼症的发生,适当补充钙、硼元素,以利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三、栽培技术
(一)育苗紫甘蓝一般采用营养钵育苗,种子先撒播在精细耕作的苗床上,覆土保温。夏季利用遮阳网、防雨棚等措施;冬季进行小拱棚、大棚、温室或阳畦保温育苗。亩用种量50g左右。出苗后加强管理,及时拔除杂草,待幼苗长至1~2片真叶时,移栽到营养钵中,每钵1株。缓苗后追施少量尿素,有利于幼苗生长。当苗长至6~8片真叶时,即可定植。春季栽培时,由于苗期处于冬季,要避免“未熟抽薹”,而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是控制“未熟抽薹”的有效措施,即控制幼苗在一定大小时越冬。若播种过早,越冬前幼苗较大,在长期低温下越冬,容易过早地通过春化阶段,引起“未熟抽薹”;若播种过晚,越冬时幼苗过小,耐寒性差,成熟推迟。春季紫甘蓝播种期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育苗方式来确定。华北地区,利用冷床育苗的,播种期甚至提早到10月下旬,苗期长达5~6个月,既要使幼苗在冬前长到相当大小以利次年提早成熟,又不能超过通过春化的生理苗龄(一般为5~7片真叶);利用温室育苗的,可在12月下旬育苗,缩短了育苗期,可减少低温的影响,不易发生“未熟抽薹”。
一般春紫甘蓝栽培苗龄为70~90天;秋紫甘蓝栽培苗龄为30~40天,秋季育苗苗龄不宜过大,否则苗易徒长,形成细弱苗,定植后缓苗慢,易死苗,影响产量。春季露地栽培的,定植前要进行低温炼苗,最好在定植起苗之前,追施一次人粪尿,对于提高幼苗抗性和缩短苗期有良好作用
(二)定植紫甘蓝喜肥、耐肥,定植前应施足基肥。选择肥沃排灌方便地块,于定植前亩施腐熟厩肥2000kg、人粪尿1500kg、复合肥50kg作基肥,土壤耕耙均匀后整地做畦。做畦方式因栽培季节不同而异。春紫甘蓝多用深沟高畦;秋紫甘蓝多用平畦,畦宽连沟(埂)1.2m,种两行,株距30~50cm,具体情况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而定。春季栽培,早熟品种株距40cm左右,亩定植约2800株;中晚熟品种株距50cm左右,亩定植约2200株。秋季栽培,可适当密植,株距30~40cm,亩定植2800~3700株。
(三)田间管理 春季定植的,不但气温低,而且还可能出现晚霜冻害,定植后要及时浇水,对于减缓冻害有一定作用。幼苗定植后追施少量速效氮肥,亩施硫酸铵7.5~10 kg,不仅对于加速缓苗、增强幼苗抗寒能力有一定作用,而且对于紫甘蓝早熟和增产也有良好效果。缓苗后进入莲座期,要加强中耕蹲苗,一般10~15天左右,当植株茁壮生长,叶片明显挂厚蜡粉,心叶开始抱合,即可结束蹲苗。此时,再行浇水、追肥,亩施尿素10~15 kg;秋季定植的,温度条件适合生长要求,因而生长快,应在幼苗期、莲座期和结球期及时追肥,共需追肥4或5次。幼苗定植后施一次稀薄人粪尿“提苗”,莲座期追施一次重肥,亩施稀释人粪尿2000kg。紫甘蓝进入结球期后,生长最快,生长量最大,需加强肥水管 理。保证充足的肥水条件是长好叶球的物质基础。早熟品种结球期短,结球前期增重快,适时追肥1或2次;中熟品种结球期长,应追肥2或3次。
一般紫甘蓝灌水应结合追肥进行。紫甘蓝喜湿,但忌渍,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浇水,整个生长期宜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夏秋多雨季节,应注意清沟排水,防止根系发育不良。叶球生长完成后,须停止灌水,以防叶球崩裂。中耕、除草以浅中耕为宜,以除尽杂草为主。
(四)病虫害防治
1.褐腐病紫甘蓝褐腐病在苗期为害较重,病菌主要侵染植株根茎部,使病部变黑。空气干燥时病部表皮多与维管束组织分离脱落,植株叶片萎蔫下垂,最后干枯死亡;空气潮湿时,病部产生较稀疏白色霉状物。成株期多造成根部或基部叶柄褐色、腐烂,形成朽根或脱帮,致使植株失水萎蔫死亡。栽培上宜选用无病土育苗,使用充分腐熟的粪肥,播种不宜过密,覆土不宜过厚。棚室栽培的,旧苗棚要行土壤消毒,每亩选用1.5~2kg40%五氮硝基苯与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细土40~100kg,作为播前垫土或播后覆土消毒。种子消毒可选用种子重量0.3%的福美双或70%甲基托布津拌种。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水500~600倍;或70%代森锰锌对水400~500倍喷雾。重点防治根茎和基部叶柄,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黑腐病紫甘蓝黑腐病在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发病,子叶呈水浸状坏死,可引起幼苗枯死。成株发病多从外叶叶缘开始,向内发展,形成“V”字形或不规则形坏死斑,呈黄褐色。病斑周围颜色变黄,染病叶脉变黑坏死。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对水800倍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对水800倍喷洒。
(五)采收与贮藏紫甘蓝采收应根据本身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分批进行。采收时保留外叶2~3片,在冷冻、湿润处贮藏,可延长供应期50天左右。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原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