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影视剧《陈情令》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摘要:前段时间,tumble全球热度影视剧榜单出炉,《陈情令》创下了中国影视剧的新纪录,成为第一部进入全球热度电视剧榜的国产剧。这说明了这部影视剧不仅在国内收视率居高不下,而且也受到了海外观众的欢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视剧本身的选材、制作中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方式和后期国内及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效果进行分析,借鉴经验并以此来指导影视行业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方向进一步的努力。本文力图在影视剧跨文化传播领域进行具体分析,对案例拆解、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得出启示,并对影视传播领域中华文化走出去给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国产影视剧;《陈情令》;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走出去;经验借鉴
1.背景和现况
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理解、合作与共存的可能与机制。目前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多种多样,侧重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其中之一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在跨文化的传播中,传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存在着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造就了程度不同的传播难度【1】。
在米德的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中提出: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而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共通的空间会大大减小【2】。
影视作品作为覆盖广泛、传播迅速、贴近受众的文化传播载体是加强中外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彼此友谊的重要渠道。国产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较为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对于影视细分领域的跨文化传播涉及选题内容、传播效果及如何扩大异质文化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的理论研究方面较为薄弱。
2.《陈情令》跨文化传播分析
2.1选题内容角度
作为一个影视作品,其剧本是作品的灵魂,即故事本身的意义具有独特魅力才有传播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会有其内心深信不疑的价值内核,我们常常希望把这样的价值内核通过大众传播出去,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旦涉及到跨文化传播,我们就不可忽视一个事实,便是异质文化之间传播交流共通的意义空间是被大大缩小了的,所以,也就意味着跨文化影视传播的内容尤为重要。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认知导向引结构【3】。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地对新的情况进行认知、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所以当受传者来自于异质文化时,其基模的差异会更加显著。因此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的影视题材要想具备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前提应当是:80%的内核存在于共通的意义空间之内讨论,诸如人性、爱、成长等这些人类共同关心的内容;20%的内核用来传递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取向;让受传者明白,即使是不同的文化土壤,那些关于人类的问题是共通的,并通过视觉冲击让受传者感受不同文化土壤的生命体验。
在此意义上,《陈情令》这部作品在剧本的选择上可谓是别出心裁。
其一,全剧围绕一个核心“情”字。我们会为魏婴与蓝湛的知己之情所动容,蓝湛“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但魏婴又何尝不是他的光?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我们也会被魏婴与江澄的兄弟之情所打动,魏无羡断去修为,将金丹献给江澄,而江澄却正是为救魏无羡而被温氏抓取失去了金丹···剧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而这样性格的形成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经历的塑造,但少年之间的重情重义、快意江湖,无论何种文化背景都能够理解并为之动容吧。
其二,是励志与成长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有各种不同的经历,剧中人物魏婴的经历可谓是令人心疼。可是不论他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以自己的智慧和顽强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帮助他的人也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愿意为他赴汤蹈火,这也是这部影视剧在选题上的成功之处。
总之,在文化背景上,小说的作者以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塑造了一个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仙侠世界。五大家族化用云梦、姑苏、岐山、清河、兰陵等地名,并以当地民俗、古迹特色加以装点。蓝氏服饰中的抹额与传统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江湖风雨中的传奇色彩与典雅魅力,也通过一个个礼仪细节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温和、潜移默化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2.2影视制作角度
借助原著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影视剧《陈情令》在制作、布景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从环境来看,云梦江氏的莲花坞水天一色、大江大湖之壮阔飘渺;莲乃“花中君子”,莲花作为江氏的家族文化之魂,衬托出魏无羡的君子之品;姑苏蓝氏的蓝忘机出生于云深不知处,涧水淙淙、云遮雾绕,宛若仙境一般;蓝氏家族是文化的象征,从蓝氏的藏书阁便可以看出蓝氏家族对于藏书文化的尊崇和向往,也正是以雅正闻名的姑苏蓝氏才能培养出像蓝忘机这样清冷高贵、具有出世脱俗气质且为人重情重义的君子;而与之对比,岐山温氏就是一座常年不灭的活火山,其服装设置也是红色与其特点相称。
除了精致、美轮美奂的国风服饰之外,竹笛陈情、忘机的七弦古琴、林海创作的充满国风特质的背景音乐都将古风之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融入剧情之中,营造出古典雅致的东方意境。
3.启示:跨文化传播受众分析的重要性
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4】。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身感知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媒体去了解,这样就形成某种“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其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环境产生影响。基于这个观点,现代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播来实现的。
由于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影视传播以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加贴近社会的特点逐渐成为跨文化传播中更具优势的形式。影视传播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综合艺术属性,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说过,电影是“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艺术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发声的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5】。美国的科幻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综艺等都是在影视领域实现的跨文化传播,我们去分析他们的影视产品,会发现他们的产品在于精准剖析受众需求的情况下的理性发扬,他们并没有过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孤芳自赏,没有在做到本国同胞喜欢便自行不走向世界,而是努力做到对特定人群的完美服务。由此笔者认为,影视领域的跨文化传播,在选题上必须注重对受众的分析。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必须正视受传者所在的文化环境及信息环境。这些环境中不存在本国人民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所以极具文化特色和时代背景的传说及历史故事并不是跨文化传播中理想的选题,因为这些内容涉及到民族的价值观和民族性格,更容易导致对立,也便更加不易实现其传播效果。优秀的跨文化传播选题理应是更加贴合人性的讨论,激发人性的思考,达成共识的同时展现本民族的特色。必须脱离对本身传统文化的孤芳自赏,要更加突出共识,于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交流。
我国目前太多的小众电影、实验电影其选材和故事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简单反应,根本没有世界“思想、道德”的精神教化层面,充其量只是揭示了人性,但是没有道理的“人性”过于单薄,应在其上添加血肉。反观国外大多数的优秀电影揭示的是哲学的道理。真正的艺术必定会为更多的人留下来,而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6】。而这些人性的哲思是贯穿整个人类思想进程的为全人类共通的精神财富。
4.结论
结合《陈情令》跨文化传播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出在国产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受众群体特点的分析,将为所有民族所共通的深层次、揭示性的主题作为重点选材,并在其中突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元素,展现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P2-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程)P43-4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程)P68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程)P112-113
【5】爱森斯坦 《电影艺术四讲》齐宙,译,北京:时代出版社,1953:12-35
【6】肖建春、任丹丹《传播案例分析与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3 P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