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慢就业”比例逐步上升,成为社会关注的就业新问题。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从就业市场环境、就业指导体系、就业竞争力、就业选择四个维度解析“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指导大学生就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大学生;慢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1]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然而目前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慢就业”已从大学生就业“备选项”转变为“主趋势”。“三全育人”理念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指明方向,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并探寻破解对策,是解决国家就业创业工作难点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1.大学生“慢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较为普遍,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超3成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和慢就业。其中,18.6%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15.9%选择慢就业。[2]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毕业生“慢就业”的目的以升学及考取体制内工作为主。受高等教育普及和近年疫情的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减少,且更加倾向于高学历、好学校的毕业生,因此部分高校毕业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追求高学历和稳定的工作,这部分毕业生虽然“慢就业”但不是不就业。二是毕业生就业时多存有“一步到位”的观念。在初次择业时,要求就业地点、工作内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均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即使找到工作,也因工作不能满足自身要求而继续骑驴找马,不愿意选择已经获取的工作,最终错失就业机会,从而陷入“慢就业”。三是毕业生自身不认同“慢就业”,但已踏入“慢就业”队伍中。部分毕业生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慢就业”,但在找工作时要求较高,一味追求满意的工作而不是先就业再择业,无形中加入了“慢就业”行列。
2.大学生“慢就业”分类
高校大学生“慢就业”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动机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积极“慢就业”,这类毕业生对待就业态度积极,对未来规划清晰,将慢下来的这段时间作为缓冲期,积极完善知识架构并提升实践技能,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积极“慢就业”又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尽管近年来国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但创业过程中,经验不足、融资困难等原因直接导致创业失败,因此在校的创新创业指导及创业失败后的及时介入对这类同学意义重大;二是积极准备考研、留学选择深造的毕业生。此类毕业生在升学上投入大量精力,部分毕业生升学失利后因缺乏求职技能而不敢面对就业,导致就业困难;部分毕业生即使失利也没有其他就业方向,而是选择“二战”甚至“三战”,从而成为高校就业工作推进的难题,这类毕业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指导帮扶,解决“慢就业”问题;三是择业时仅考虑国企、事业单位等传统观念中稳定工作的毕业生。求稳型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倾向体制内稳定工作,就业观较为保守,就业选择比较单一,若暂时没有心仪岗位,则选择暂缓就业,一直待业备考,因此容易错失就业机会。
第二类为消极“慢就业”,消极“慢就业”是指毕业生因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在面临就业时存在逃避、畏惧心理,对待就业态度消极,行动迟缓。消极“慢就业”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就业目标过于理想化但自身缺乏相应求职能力,认为自己再等等可能会遇到更好就业机会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面对就业机会时总持有观望态度,希望能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岗位,当错过招聘高峰期时,因为错过大量就业机会而处于待就业状态。因此,此类毕业生具有眼高手低、自我定位模糊、紧迫感不强、犹豫不决等特点,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可根据毕业生的具体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毕业生对自身清晰定位;二是就业能力欠缺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不够优秀,或者是心理、身体存在缺陷,因缺乏就业竞争力而求职失败,陷入“慢就业”困境;三是对待就业消极逃避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缺乏求职意愿,一味地回避就业压力,不愿意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无法完成从大学生向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四是求职过程中过于依赖家庭,父母包办就业的毕业生,此类毕业生自身无职业规划,其工作岗位和发展路径都由父母决定。
二、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以高端制造、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速发展,行业人才需求巨大,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高校专业调整周期较长,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变革的步伐,短期内无法满足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不符合企业需求而求职困难,致使就业市场供求匹配度较低,尤其是新兴产业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精准度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多数由辅导员负责,辅导员老师日常工作事无巨细,学生管理事务繁杂,部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缺乏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欠缺,工作专注度低,无法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此外,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多变,部分高校在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时,未能根据外部环境和毕业生择业观的变化及时转变自身就业指导工作方式,依然运用传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导致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整体存在精准度不足的问题。
3.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存在偏差,就业竞争力不强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求职过程中应将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3]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只关注个人前途和利益,忽视国家和社会需求,倾向于到大城市、大企业发展,不愿意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从而错失锻炼自身、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由于自身就业竞争力不高,部分高校毕业生并不能找到满足期望的工作而一直处于待业状态,从而导致“慢就业”现象的产生。
4.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和期待更多
近年来,新经济呈迅速发展态势,面对新的就业环境,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工作签约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从事更为灵活的自媒体、直播平台主播等新型网络职业。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这些新型职业的从业者将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部分从业者也没有签署象征就业的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但这类毕业生往往会被定义为“慢就业”群体。
此外,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不仅看中工作本身的薪资和未来发展空间,就业城市的资源、文化、环境等也已成为择业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生对工作的期待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希望在工作的同时被尊重,希望有广阔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当代大学生物质基础相对扎实,自主选择意识较强且富有冒险精神,他们不愿意再受限于传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在宁缺毋滥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等待理想机会和选择人生方向时候会选择“慢”下脚步。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对策
1.整合育人主体,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解决“慢就业”问题不仅仅依赖于学校、家庭的培养,更在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因此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在“三全育人”视角下解决“慢就业”问题要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功能,其中学校教职工、社会相关工作人员及家长具有育人责任,学校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阵地,家庭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辅助。
学校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对“慢就业”问题的意义重大,高校应当调动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校友等多方力量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负责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各方针对需求协同联动,持续推进,把就业指导工作落细落实,科学有效地指导毕业生踏入社会。家庭是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起点,父母应当与子女保持有效沟通,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教会学生独立,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子女做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正向引导毕业生走出“慢就业”,需要社会各界在政府的统筹下形成合力,优化外部环境,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均衡区域发展,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
2.立足学生实际,确保全过程育人实效
应对“慢就业”现象,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实际需求,将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优化改革专业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及时取消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的专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度。[4]其次,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察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遵循大学生发展规律,将学科知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及时配备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再者,细化就业指导方案,将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前置就业指导工作,以新生入学为起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缩短新生的入学适应期;就业指导融入专业学习,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树立专业发展的信心,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忠诚度;就业指导融入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激发职业兴趣,明确职业目标,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降低择业的盲目性;就业指导融入日常管理,教育管理者和专业团队关注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为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及时纠正错误的就业观、择业观,适时开展团体辅导和“一对一”精准辅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源头杜绝“慢就业”现象产生。最后,扎实开展实习实训,增加实践教育环节,提升学生理论联系时间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以便动态调整职业规划,防止毕业时缺乏职业了解而选择“慢就业”。
3.多元协同合作,打造全方位育人平台
与小学、高中相比,高校拥有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其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思想交流等传统教育方法,也包括社会实践、规范行为、服务指导、网络舆论等隐性教育方法。为打造全方位就业育人平台,高校需从管理、教学、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开展就业育人工作,形成市场需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专业培养与德育素质相结合、提供就业与保障服务相结合、校园管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多方联动育人体系。[5]发挥学生间的朋辈引导作用,运用学生党员网格化管理模式,举办优秀学子经验交流会,让优秀的学生成为学弟学妹们的“职业领航员”,引导大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培育正确择业观,积极准备就业。通过朋辈互助引领的方式,既能将求职资源与经验分享最大化发挥效用,又能鼓励学生成为自己的问题专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就业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媒体环境,高校在就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应广泛运用融媒体工具。首先,全方位提供就业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制作就业指导信息,满足学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就业技能提升需求;其次,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多渠道、多群体收集、甄选就业信息,及时精准推送至毕业生,保证毕业生有充足的岗位信息选择;最后,用好各类就业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关注24365等平台,发挥平台“全时化、智能化”的功能,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22-10-25)[2023-01-0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智联招聘报告:超3成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EB/OL].(2022-04-29)https://s.cyol.com/articles/2022-04/28/content_18edJ8FY.html.
[3]董鲁皖龙.有本事就有舞台[N].中国教育报,2021-03-16(001).
[4]莫荣,陈云,汪昕宇.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J].中国劳动,2018(01):4-14.DOI:10.19390/j.cnki.chinalabor.2018.01.001.
[5]蒋利平.企业需求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多维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111.
作者信息:张寒,女(1997.12-),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阜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FSZJ04)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