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习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即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初识模型的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但在农村小学本课程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就所了解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凸显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字:农村小学 道德与法治 立德树人 现状 对策
习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即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初识模型的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但在农村小学本课程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
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现状分析
(一)各级教育部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重视不够
1、缺乏系统的培训及知识体系构建
道德与法治本就是一门新兴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可利用的现成资源相对较少,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各界重视的不够,知识体系相对建立匮乏,对一线教师缺乏理论支撑,一般都是各自为营,闭门造车。教育效果良莠不齐。
2、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适当的奖惩是前进的动力,也是科研的催化剂。由于对应试科目的过分关注,制定的奖惩机制多于应试科目相关,道德与法治课程单独立项较少,教师缺乏钻研的动力支撑。
3、缺乏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道德与法治在农村小学的观念里还是所谓的“耍耍课”,一般由接近退休、体弱教师或者“刺头”教师担任。上级部门只注重开足开齐课程,却忽视了课程本身的开设价值和成效。缺乏青年教师培养也就降低了本课程的开设价值。
(二)农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现状分析
1、道德与法治“养老课”盛行,思想上重视不够
(1)普遍由老教师担任,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比如自主选择课余活动,老教师讲授的课余活动一般局限于唱歌 、跳舞、书法、绘画等文体类活动。应宽泛的理解课余活动还应包括阅读、劳动、参观等等。
(2)教学方法相对老套。多媒体课件一般不使用,大多是照本宣科,课本上的内容通读一遍,学生大多觉得简单或者无趣。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也不是很高。
(3)教学钻研意识不强。上课大多混时间,上自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系统理解和钻研意识不强。也就造成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停滞不前,更让孩子们对本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2、农村小学硬件设施欠缺。设施的欠缺直接造成课本内容与学校实际的差异巨大。
学生难以在实践中获得新知。造成学生在本学科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度降低。比如,我校实验条件的欠缺,图书资源的欠缺,音体美老师及专业器材的欠缺,在五年级过好我们的课余生活中孩子们不能照着课本上那样随心所欲的选择喜欢又有意义的课余生活项目。
3、农村小学学生人数锐减,平行班少难以形成教研合力。
甚至只有一个班级。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就不能形成教研的合力。学校组织的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也几乎没有。也造成科目的创新性不足。
(三)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现状分析
1、社会自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种思想观念混杂交织。
孩子因辨识能力的局限,众多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容易受到异端思想的腐蚀,从而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甚至产生与之相抵触的人生观、价值观。
2、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实施不畅的重要因素。
全国经济发展大潮下,尤其是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直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大多是农村的孩子,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务工。在家庭教育方面远程遥控肯定是不可行的。教育的重担又落在年迈的祖父母身上。隔代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大部分老人只求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即吃得饱,穿的暖。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动辄打骂或是过度溺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占比达85%以上。绝大多数孩子心理认知上有偏差。
3、学生自身道德法治意识淡薄。
农村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自主能力差,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大多存在。受此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收效甚微。
二、关于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各级部门加强领导,提高重视
1、设立奖惩机制,纳入年度考核
思政课乃立德树人之根本,教育部门应重视其积极关键作用。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
2、多举办相关教育教学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猎广泛,应积极探索其内涵形式。多举办相关活动,达到以乐促教的目的。具体的如:法治知识一站到底、道德与法治相关课题的表伦赛、综合实践活动等。
3、增加培训与投入,形成完整知识结构体系。
区县级教育部门应适当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培训,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应真切的关乎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完整结构体系以点带面能让农村小学的认可教师全员参与,全员提高。
4、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更新教学观念
农村小学的行政领导也应改变“耍耍课”“养老课”观念,重视培养青年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坚作用。力求换人教换观念,更新理念,更新方法,让孩子们能先从爱老师发展爱学科的热情。
(二)学校教育多元化,注重学科、活动互相渗透,提高学生认识
1、注重学科知识检的相互渗透
农村小学多注重监测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在这种大环境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多建立与“主科”间的联系。“主科”学科教师教学时也应注重渗透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理念及学科知识。
2、积极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在认识上提高,
从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入手,活动主题中彰显道德与法治,活动内容上关乎道德与法治,活动总结中突出道德与法治。让孩子明白道德与法治就在学习生活。在思想上转变,在感情上投入。从而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
3、注重校本教材的研发,将教学内容与本地、本校、学生实际相适应
因材施教是教育界亘古不变的原则。由于生活环境与教材的出入,孩子们的学习参与感不强,应注重校本教材的研发,结合本地、本校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来研发与之匹配的校本教材,提升孩子的学习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总结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农村小学的发展现状堪忧,只有各级各界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讲究方法、策略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改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尴尬现状——处于立德树人的根本关键位置,普遍忽视的教育境地。能让农村的每一个孩子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熏陶下,茁壮成长。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