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语文这一基础教育学科根本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养与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调整教育思维,积极探索科学的融入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此模式的应用和引导学生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与传统的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普通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多处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正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负有重要责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1.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点
语文课程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人类文化中, 语言文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托语文课程能够有效传播文化。语文学科是一门富含人文性的关键学科,应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学科的宗旨是育人,国内的语文课特性与教育特征体现出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息息相关的。高中语文课程想要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必须着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走与现代化发展相符的课程改革之路。
2.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努力学习、认真探 索、传承弘扬。高中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知识的传播工作,也是一项弘扬 人文精神、关心人之发展的工作。因此,高中教育必须增强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将其融入进校园教育的人文滋养依托体中。 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传承中进一步发展,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基于教育力量的驱动而升华。
3.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内容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被新课标列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既应该传授语文知识,使学生养成语文能力,也要培养其主体精神,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必备品格。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密不可分。学校是给学生提供教育的关键机构,实施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必要方式。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下,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被文化浸润, 始终保持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热爱,构筑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高中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具体方式,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整体表现。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功利化
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通常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其情感的熏染,虽然新课标的改革已经对这一问题实施优化,然而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是以成绩提高为目的。特别是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让学生通过机械记忆记住文言文和古诗词内容,而不是以理解记忆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应的了解与认知,仅是单一 地 依赖工具书开展教学,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古诗文的讲解中。
2.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常常对内容并未理解,仅凭机械式的记忆来完成学习,因而对文言文 、古诗文无法形成情感共鸣。高中学生在学业上有较大的压力, 他们通常没有精力与时间去理解文言文、古诗文中的深层情 感,仅是记忆考试中会考查到的内容以提升成绩。同时,高中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惰性,他们通常会依赖课外辅助书、工具书来学习语文。尽管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不过对其过于依赖会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丧失主见,综合文化素质难以提 高,更别提在学习中开展情感互动、提升文化内涵及增强文化修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功利性与惰性,会使该过程的渗透成效受到影响。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建立融入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在于融合文化教育,语文教师在建立教学目标时要更注重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而非文章的内容。语文课本涵盖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借助教材,透过文章表层信息看到其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为学生讲授一篇文本的核心内容、段落主旨、语言艺术等表面信息,而要带领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考内容和文中可发掘出的文化现象加以领会, 由此才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质上与语文课堂相融。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与文化教育二者相融合 。在设计教学时,教学的目标属于核心因素,如同“牛鼻子”,教学目标的建立是实现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其既是课堂教学成效最主要的支撑内容,也是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 。语文课程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设计与 目标均要彰显出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必须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良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制订文化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实质上与语文课堂相融。
四、结语
语文教材在甄选及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较为重视,体现出文化经典及时代精神特征。基于一线教学经验及思考,本文提出与具体教育改革相符的教学措施,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青生.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探究[J] .考试周刊,2021(A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