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想溯源探究

西部文化媒体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摘要: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首次提出中华体育精神概念。国家体育总局共对其内容进行了三次概括、凝练和升华。中华体育精神既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又借鉴吸收了西方体育精神的价值追求,是“中西结合”的精神产物。欲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应积极继承和发展中华体育精神,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关键词:文化;体育精神;传统文化

当前中华体育精神的有关研究并不多见,尚未有统一的概念。学者对中华体育精神概念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莉博士将该概念归纳定义为:“中华体育精神——是指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而李庚全教授主编的书中则认为:“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体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公平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

学者普遍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来源于中国人的体育实践活动,是以爱国、奉献、团结、公平、拼搏为主要内核。而研究结果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人认为其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而有人认为其是一种思想观念或价值标准;有学者把西方体育精神中的健康、快乐融入其中,而有学者更加注重中国体育所特有的精神。

1.中华体育精神的提出

1996 年第 26 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由于中华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的优异表现,中国代表团获得了 16 金 22 银 12 铜的优秀成绩。随后,《中国体育报》连续推出《祖国至上——论中华体育精神》等 6 篇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华体育精神,其开始作为特定概念进入公众视线。学界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提出这一观点并无分歧,均认同这一观点,在研究中多采用此说法。

官方第一次提出中华体育精神是在 1996 年 12 月奥运会比赛结束后,在全国体委系统领导干部论文报告会暨体育改革与发展战略讨论会中,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首次提出了中华体育精神。

2.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是学者在研究中大都会涉及的部分,其发展脉络清晰,表述清楚,学者具有普遍的共识。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自提出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共对其进行了三次概括、凝练和升华。第一次为 1996 年 12 月,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引用了《中华体育报》的论述,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概括为“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第二次为 2000 年,时任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司长谢琼桓将其凝练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第三次升华为 2007 年,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将其内容总结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2007 年提出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成为目前学术研究中较为主流的内容概括形式。

国家体育总局的三次概括凝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现实要求。中华体育精神的重心始终落在竞技体育上,强调从竞技体育中凝练升华中华体育精神。而黄莉提出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赶超求变、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将其内容的范畴扩大到了群众体育范畴,改变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仅限于竞技体育范畴的局面,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但是,这个内容未被官方引用。

3.中华体育精神的来源

中华体育精神的来源是众多研究中都会涉及到的内容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华体育精神既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又借鉴吸收了西方体育精神的价值追求,是“中西结合”的精神产物。

3.1 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华体育精神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认为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想来源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多从整体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体育精神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体育精神,其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清晰的文化烙印。其“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体育方面的展现和浓缩”,“是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中孕育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精神”。此外,研究还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入手进行剖析,阐述其与中华体育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既有从儒家文化阐释其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有从武术文化、射箭文化以及优秀文化思想方面论述其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共通性与契合性。

3.2 来源于西方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一词来源于西方,中华体育精神的提出更是基于西方奥林匹克竞技体育的背景。学者们在研究现代体育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关系时,普遍认为源于西方文化的现代体育精神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指出中华体育精神在批判地吸收西方体育精神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显著民族特征和时代特色的体育精神。其“是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文明之后的创新型文化”。但学者们同时指出,中华体育精神不是对西方体育精神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筛选、融合,是扬弃产生的成果。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研究的热点,大家一致认同,它是一种传递“正能量”的时代精神,不仅在实践中具有育人的重要功能,并且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学者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华体育精神需要加以丰富和完善。欲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我们应积极继承和发展中华体育精神,应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优势长处。同时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正面直视其存在问题并加以完善,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不断开拓创新,保持本来,吸收外来,深入研究,使中华体育精神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 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 李庚全.弘扬体育精神  涵养体育道德——国家队为国争光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33.

[3] 伍绍祖.关于体育工作情况的报告——1996 年 12 月 28 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6.09:199-208.

[4] 谢琼桓.中华体育精神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J].求是,2000,21:11-13.

[5] 刘鹏.充分发挥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N]. 人民日报,2007-05-21(009).

[6] 张淼.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构建[N].光明日报,2013-11-19(011).

[7] 武学军.中华体育精神的儒家文化溯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1):88-89+92.

[8]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2007(05):3-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