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助推冰雪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数字化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阶段。本项目立足当前形势,从现状规模、机制影响、问题难点、发展对策方面着手,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旨在研究数字化金融产品的应用对冰雪经济的助推作用,为“后冬奥”时代冰雪经济的持续发展给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冰雪经济;后冬奥时代
1我国数字经济现行发展模式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已从2005年的2.62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9.2万亿元;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占GDP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14.2%提升至2020年38.6%。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贡献水平显著提升。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金融创新发展构筑了广阔的舞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运而生的线上“非接触”金融服务,正是源于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的持续创新和不断积累。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发展数字化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正在成为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引擎。
2冰雪经济发展实践路径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在“奥运效应”的助推下,我国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冰雪经济”相关产业持续升温,“冷资源”正在不断释放“热效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正在不断实现。
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全国标准滑冰场馆及滑雪场数量不断增加,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冰雪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当前我国冰雪产业发展虽前景广阔,但整体还处于初期阶段,各方面发展尚未完善,冰雪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冰雪项目受季节限制、项目同质化的影响,部分冰雪体育产业模式创新性与可持续性不足,体育产品相对单一,同时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冰雪体育产业也将面临很多新要求新挑战。但冰雪经济仍将继续向阳而生、蓬勃发展,展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3我国冰雪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冰雪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在2021年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如是说。对于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我国冰雪运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场地供给、参与程度、人才培育三大方面。首先,从滑雪场数量分析,根据《2021年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等资料显示,黑龙江省遥遥领先。由于北方地理条件的优越性,目前我国的滑雪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而中、西、南部地区的滑雪场很少。其次,从冰雪运动参与程度分析,北方地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32.43%,参与人数为1.86亿人;南方地区参与率为19.19%,参与人数为1.61亿人。北方地区冰雪运动参与率比南方高13.24个百分点,人数多0.25亿人。由此可见,受到气候与地区发展等影响,冰雪运动地理条件存在巨大的局限性,这大大影响了各省份对于冰雪运动参与度。
3.2我国冰雪运动品牌竞争力弱
由于我国存在冰雪产业链发展时间较短,投入研发的资金与与时间较少,专业度较低等问题,导致我国冰雪产业不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个性化、品牌化的冰雪专业产品。因此,国内中高端的冰雪产品基本被国外垄断。就我国滑雪运动装备制造企业而言,缺乏冰雪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其生产出的产品主要形式为外商加工和贴牌生产,这造成我国冰雪装备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过少且竞争力不足。
4金融助推“后冬奥”时代”冰雪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4.1整合冰雪资源,加大融资力度
以金融为辅助,加大融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产业资本,集合全国各地的冰雪资源,投入到资源匮乏的南部和西部地区,实现冰雪资源的多方位覆盖,以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使冰雪文化不成为单一的地区文化,推动全民冰雪运动的开展。可以资本为纽带,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开拓融资渠道,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性城市冰雪名片,扩大资源充足地区的冰雪产业规模,执行冰雪名片品牌策略,精心呵护知名品牌,以稳固我国冰雪经济的根基。
4.2保障冰雪设施,扩大金融租赁
从冰雪场馆到雪场设备,租赁融资正成为为冰雪经济服务的一项重要金融工具。以租赁代替购入,减少了前期搭建的风险和时间,同时增加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更有效的保障设备供给,提高雪场质量。在冰雪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完善的同时,相关的保险保障措施也应齐全,保险公司要快速响应,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保险产品、多元化个性化同步,为冰雪运动的安全提供保障。
4.3完善冰雪产业链,大力发展“冰雪+”产业
金融业需要正确判断冰雪经济发展潜力,以“冰雪+”为主题,打造独特的冰雪IP,不断创新服务、产品、流程、管理、技术等,推出系列主题产品以及周边活动,如主题信用卡、冰雪运动体验券、优惠券等,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冰雪场景中去,以金融带动冰雪,以冰雪助力金融,实现冰雪和金融相互发展的局面,并丰富“冰雪产业+”的内涵,促进冰雪产业和周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娅,王飞.“十四五”时期我国冰雪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价值、任务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04):14-21.
[2].3.46亿人!我国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J].初中生世界,2022(14):5.
[3]陆宇航. 银行业为冬奥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N]. 金融时报,2022-02-22(006).
[4]年炜.冰雪作引擎:冬奥会与京冀协同发展[J].群言,2022(02):22-25.
[5]刘晨月.中国冰雪运动企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02):65-71.
[6]冯烽.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03):41-47.
[7]杨三军.北京冬奥会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2,43(01):1-6.
[8]李丹.“双奥银行”是怎样炼成的?——访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J].中国金融家,2021(12):26-30.
[9]赵岑.中国冰雪产业迎全面发展机会[J].清华金融评论,2021(08):37-3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22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0299109Y。
作者简介:范诗涵(2002.2-),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