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关于“问题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反观家庭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问题大学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且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学生表现大致可分为学业困难型和心理问题型。有学业问题的大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且对学业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心理较为脆弱敏感,思维固执,有较强的自尊心但缺乏自信,内心封闭,且缺乏自主意识。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的改变,经济水平的差异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败。解决学业困难和心理问题,就要从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出发,对症下药,帮助问题大学生解决根本问题。
关键词:问题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措施
近年来,关于“问题大学生”的新闻报道和案例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当今高校普遍存在且不可忽视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他们的问题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纠正,不仅会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还是整个社会不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既是一个人人生起点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2]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严重阻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问题大学生
问题大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3]
根据在本校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学业困难和心理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存在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因此,这两类大学生是本文研究重点。
(二)家庭教育
在2021年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由此看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学业困难
本文将“学业困难”界定为指在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家庭、社会和心理等因素导致其学习能力下降,无法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并因此影响学业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
(四)心理问题
本文中的心理问题指大学生受内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心理暂时偏离常态从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学习、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异常。
二、问题大学生的表现及特点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本校问题大学生的两大表现,分别为学业困难和心理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存在学业困难表现的学生占39.26%,只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占36.20%,两种都有的占24.54%。
(一)学业困难
存在学业困难的问题大学生通常在校的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不正当的行为,或者由于各种不良因素导致其学习能力下降和缺乏学习动力,导致挂科、学业警告、降级、退学等,难以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表现:
1.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未来没有自己的规划,或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表现出在学习上动力不足,且有的学生自控能力有限,沉迷于网络游戏、观看综艺节目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致使学习能力和成绩都明显下降。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大多都是被动且封闭的,学生无法自主制定和安排学习计划和目标,使学生不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无法较好适应大学开放式、自主性强的教育模式。
3.面对学业负担与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低,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
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无法面对失败的打击;有的学生在高中时成绩优异,但进入大学后,周围都是优秀同学,心理压力增大;有的同学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成绩也下降。诸如以上因素,致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对学习长时间产生负面情绪,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学业困难。
(二)心理问题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研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以下表现:
1. 心理脆弱敏感,思维固执
受家庭或外界因素影响,有的大学生心理较为脆弱敏感,自身调节能力较差,即使是一件细枝末节的事情也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击,且他们的思维模式固执,缺少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自尊心强但缺乏自信,内心封闭
有的大学生上中学时成绩优异,但进人大学后同学之间学习竞争增大,或学习适应性差,出现成绩不理想情况,曾经的优越感无法获得,过高的自我期望无法实现,致使自信心受到重创,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渴望与人沟通交流,但又害怕暴露自己的内心,封闭自我。
3.缺乏自主意识,意志力薄弱
有的大学生心理上缺乏自主意识,没有坚定的自我信念,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在面对任务和困难时,总是依赖于别人的指令与安排,且过于在意别人的态度与评价,他们虽不满于现状,但自己又不去努力争取,意志力薄弱,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时,会感到失落和苦闷。
三、“问题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桔生淮南即为橘,桔生淮北即为枳。”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续存在且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间对人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家庭是每个人自出生以来接触的环境,意义深远。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也是最信任的人,父母的呵护、教导与陪伴在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健康身心的建立还有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不完整的家庭结构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有利于孩子性格发育完善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家庭成员的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让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关爱,往往会造成性格的缺陷,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来自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寄养家庭的学生,性格上往往表现出内向、孤僻、自卑多疑、不合群等特点。[4]随着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社交和学习环境,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学业问题。
(二)家庭经济状况
经济困难家庭给予学生经济支持较小,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形成对比,从而产生自卑或者攀比的心理。此类学生很小就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压力,有时也会过多在意家人的期望,长此以往会更焦虑不安,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相反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同学大多心理健康,但一些学生或其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可能会出现学业困难。
(三)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受调查的本校学生中近47.24%的学生认为自己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问题,给自己的学习和心理带来了一些困扰。还有42.95%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家庭关系有待改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
1.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
此种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有以下表现:1)父母对孩子下达直接且不能反对的命令。父母强势又不容质疑,全盘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不尊重孩子想法。2)低回应,高要求。不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过多限制孩子需求,甚至以惩罚代替教育;不从孩子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就强制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等,这使孩子丧失自主性。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有的胆小、缺乏自信,有的蛮横、逆反心理强,易冲动,到大学后会暴露出更多心理问题,也会因没有家长老师监督学习,而产生学业困难。
2.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放任型家庭,父母对子女教养采取接受和服从态度。
此种家庭教育方式表现是:父母对子女的言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不对孩子进行管教,对孩子要求较低,使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在这种类型家庭中,父母缺乏与孩子的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没有存在感,与父母关系疏远,到大学后不适应管理,易出现学业困难,甚至出现反社会心理。
3.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
此类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表现有:1)父母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和情感需求。孩子一直接受馈赠,却没有接受感恩、给予的教育。他们不会换位思考,在习惯不需付出就可以得到宠爱后,他们想不到主动对他人付出爱。2)父母不考虑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父母操办与孩子相关的大小事情,孩子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会受到极大阻碍。3)缺少对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一直被溺爱的孩子,父母常常任由孩子按自己想法思考做事,父母很少有意识地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4)没有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这类孩子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往往面对困难就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
四、改善问题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学业困难
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对待学习的错误观念以及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以下建议旨在预防和纠正学业困难。
1.纠正错误观念,激发学习动力
有学业困难的大学生的重要表现是缺乏学习动力,这与其对待学习的错误观念有关。一部分学生受其家庭影响,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无用,这都会导致丧失学习动力和目标。对于这种错误观念,学校要努力纠正,要让家长和学生都充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改变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其中专制型家庭大多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而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这类学生往往缺乏学习自主性,或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家长对孩子严苛要求,总是唠叨,是担忧孩子前途,但家长忽视了人生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不能替代。家长要保持冷静,学会倾听,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而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对自己的事会有思考,多听孩子的想法,可以根据他的想法和情况帮助孩子分析,使孩子对自己的事有主动权,增强自主意识,这样孩子对自己学业和今后发展会积极规划,合理安排。对于放任型家庭,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导致学习动力低下。父母要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肯定孩子的学习成果。溺爱型家庭的学生出现学业困难多是因为缺乏责任感,只知道一味的依赖父母。对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主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明确其在家庭中的责任,增强责任感。
3.家校共育,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问题大学生学业困难的帮扶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影响,要开展各类促学风、校风活动。从上到下重视学生学业,开展学业指导、学业帮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同时应重视家校之间的沟通,对于出现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挂科等学业困难表现时,应立即告知家长,了解家庭情况,分析原因,共同商议解决策略。
(二)心理问题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多是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合理的教育和沟通方式导致的,本文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以下建议。
1.保持家庭结构完整,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来自家庭,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谐舒适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父母应加强自身责任感,重视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受一时的情绪左右而轻易离婚或再婚。单亲家庭中的家长及长期无法陪伴照顾孩子的家长,要注意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弥补家庭结构不完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同时父母间应和睦相处,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矛盾和冲突,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2.纠正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造成心理问题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多。对于专制型家庭,可能是因为家长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需求,导致其心理长期压抑。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要学会尊重理解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要平等的与孩子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对于放任型家庭,出现心理问题多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足,导致孩子缺乏家长的爱和安全感。家长要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和孩子经常见面的家长要时常与孩子网络联系,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溺爱型家庭,大多是由于缺乏自主面对困难的能力,遇到较大挫折无法调节而出现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当中,听取孩子对家庭事务的意见,在孩子力所能及范围内,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培养其自主能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3.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许多问题大学生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导致未能及时发现。为提高家长和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学校要大力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心理普查、专家心理讲座以及全体学生参与的各类心理活动,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同时对于已经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分析原因,共同制定解决措施。
五、结语
“问题大学生”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家庭教育的不足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避免“问题大学生”的出现;[5]学校也应当多方面对“问题大学生”及其家长给予支持,让“问题大学生”在外界的积极影响中改善自己。我们在面对“问题大学生”时,不要嘲笑他们的成绩以及异常言行,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助力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7.
[2]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7.
[3]戴智华.重视家校共育 共促学生成长——“双减”背景下初中问题学生的家校共育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43):7-11.
[4]王玉红,董永波,王秀群.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3(03):55-57.
[5]张国实.“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0(27):142-143.
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关于“问题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反观家庭教育现状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项目编号:USIP2023387)
作者简介:李鑫华(1978—),女,汉族,河北保定市人,讲师,法学硕士,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