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研究

西部文化媒体号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国民生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绿色金融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既是新时期金融机构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好服务“三农”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期文献梳理和理论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得出我国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混合效应模型

一、引言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三农”问题上尤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加大对“三农”的关注度以及金融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以此有序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开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交互作用下,绿色金融在助力“三农”的影响和效果方面成为有力的支撑,并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引领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绿色金融的界定上,马骏(2015)认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亟需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型,提出了一套比较具体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1]。文书洋、张琳等(2021)通过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探讨了绿色金融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并在理论层面首次回答了“为什么需要绿色金融”这一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丰富了绿色金融领域的理论研究基础[2]。在乡村振兴方面,豆书龙、叶敬忠(2019)以及汪三贵、冯紫曦(2019)均在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工作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两者之间的有机衔接问题,分析两者之间的理论可行性及实践可行性,阐述了两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共生式发展举措[3,4]。在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史惠文(2021)以乡村产业绿色发展为研究对象,认为乡村振兴的实现不能离开乡村产业的发展,而乡村产业要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更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5]。左正龙(2022)以绿色金融的一个分支——碳金融来研究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认为地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一个循序动态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以城乡发展融合理念为指引,创建高效的碳金融市场以及完善的碳金融交易法律体系[6]。

二、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直接作用机制

1.绿色资本供给机制

绿色资本供给机制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的供给上。一方面体现在绿色信贷支持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体现在绿色信贷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围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绿色保险风险规避机制

绿色保险作为绿色产业规避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产品供给持续丰富,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完善“以中央政策性险种为主导,以地方政策性险种、商业型险种和创新型险种为补充”的农险产品体系。既有效分散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又盘活了乡村产业,推动乡村高质高效发展。

(二)间接作用机制

1.绿色发展理念的间接导向

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贯彻落实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绿色信贷的申请条件可以侧面的引导乡村向绿色产业转型发展,让农民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增强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增加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度。

2.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的带动效应

人才的返乡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更透彻,对数字化产业、绿色产业的接受度更高。绿色金融能够充分将人才与当地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为返乡人才提供资金支持,以此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3.绿色评估和征信体系的规范引导

通过对绿色企业、项目建立认定标准,对符合要求的企业、项目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项目予以拒绝,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体系的奖励机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研究

(一)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从绿色金融工具的市场规模来看,绿色信贷是我国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绿色转型,促进实体经济低碳、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资金提供渠道。截至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呈井喷式增长,发行数量达610只,发行规模高达8044.03亿元,拓宽了绿色融资渠道;绿色资根据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数据显示,规模超过3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绿色保险根据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数据显示,为绿色产业提供风险保额超过4600亿元。

(二)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1.乡村人口结构年轻化

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村电商等行业的兴起,为农村就业注入更多活力。加之各地对返乡人才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得返乡入乡人才逐年增长,逐渐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头人。随着农村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显身手,将进一步拓宽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

2.产业结构优化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迅猛,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1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达到4068个,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镇199个、超亿元的村306个,有效推动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发展,乡村产业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3.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乡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首先是交通方面,现在不只是打通和外界联系的道路,更是要拓宽这条道路,从而引进产业和技术,输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农产品。其次是水利系统,在农村建设水利工程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再次是农村电力和农村能源,在农村建设农村能源基础设施,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农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最后还要在农村市场、环境生态、文化建设、村部建设等领域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加强新农村建设。

(三)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现状

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核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2014-2020年各省涉农贷款额来看,浙江、江苏涉农贷款整体来说最高,截止2020年底,浙江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69万亿元,江苏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万亿人民币,与其快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多样化的创新性涉农产品有较大关联;其次是山东和河南两个农业大省,分别达到2.96万亿元和2.24万亿元。北京、天津、上海等现代化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涉农贷款余额较低。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涉农贷款额较低,其中青海和宁夏最低。

绿色保险体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就是将“绿色”融入农业保险中,保险公司根据当地特色不断进行绿色保险产品创新,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根据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情况来看,自2014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且2022年已达到1219亿元,比2014年增长近三倍,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做出重大贡献。

四、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乡村振兴综合指数(DLR)

本文在参考蔡兴(2019)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以下三项一级指标和六项二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4.1所示[7]。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处理,根据熵值法的步骤依次确定数据的熵值权重,并最终测算出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港澳台)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

2.解释变量:绿色金融

现阶段对我国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工具是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因此结合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绿色信贷(GC)和绿色保险(GI)作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其中绿色信贷以各省涉农贷款额来衡量,绿色保险以各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来衡量。为消除异方差,分别对其做取对数处理。

3.控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LE),该指标以各省人均GDP来衡量。城镇化水平(LU),该指标以各省城镇常住人口与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来衡量。为了消除异方差,对LE做取对数处理。

4.数据来源

对于乡村振兴指标的构建,以及解释变量、控制变量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均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可以有效的论证实证结果。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以我国30个省区市2014—20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绿色金融各指标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影响。本文设定以下模型:

其中,i代表的是地区,t代表的是时间,α0为常数项,α1,α2,α3为待估计参数,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4.2中可得,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标准差为0.101,说明该序列平稳,且最大值为0.569,最小值为0.115。绿色信贷最大值为8.389,最小值为3.575,绿色保险最大值为8.971,最小值为4.946,差距较大,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2.相关性分析

为初步观察变量间的关系,对各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到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0.1%显著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同时,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也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

3.混合OLS回归

首先采用LSDV法来确定使用混合效应还是固定效应,由于大多数个体虚拟变量都不显著(p值大于0.05),不能拒绝“所有个体虚拟变量都为0”的原假设,因此使用混合回归。

根据表4.3的回归分析结果,在混合效应模型下,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且系数为正,说明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对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并且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绿色保险。对于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也均对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同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首先基于相关理论,总结出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其次本文使用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整体上来看,不管是基于实践结果还是基于实证结果,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均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对绿色金融指标选取的变量来看,各省份涉农额代表的绿色信贷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代表的绿色保险均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建议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绿色金融进入渠道

首先是交通方面,道路的拓展既可以带动当地贸易、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方便绿色资本的进入,加快农村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其次是水利系统,主要包括饮水系统、农田灌溉系统、水库河道防治系统三个方面,以此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再次是电力和能源,对于缓解农村资源供求,促进农村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最后还要在农村市场、环境生态、文化建设、村部建设等领域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加强新农村建设。

2.丰富绿色金融工具,提升绿色金融的有效供给

对于金融机构,首先要加强绿色创新能力,根据当地特色推出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综合服务水平;对于政府方面,要加强财政支持绿色金融力度,积极引导资本流向绿色项目、绿色企业,通过给予贫困农民宽松优惠的扶贫贷款,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最后国家还应推动政府与资本的合作,制定规范统一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进而加快金融机构绿色化转型,使绿色工具更加丰富。

3.完善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配套措施

第一,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机制。在现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上,针对地区发展情况及发展特色,通过财政补贴、风险补等措施促进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第二,要建立健全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识别认定机制,对绿色资本的投资对象有一个清楚地界定,通过绿色企业的信息披露,即节省了识别时间,又提高了绿色资本的利用效率。第三,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为返乡创业就业人才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以人才带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20(05):18-27.

[2] 文书洋,张琳,刘锡良.我们为什么需要绿色金融?——从全球经验事实到基于经济增长框架的理论解释[J].金融研究,2021,498(12):20-37.

[3] 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299(01):19-29.

[4] 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5):8-14+154.

[5] 史惠文.新发展理念下绿色金融支持乡村产业绿色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北方金融,2021,489(03):32-35.

[6] 左正龙.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及路径选择——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01):81-89.

[7] 蔡兴,蔡海山,赵家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08):91-97.

作者简介:赵丽(1998——)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