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的法律风险和防范研究

西部文化媒体号
新疆农业大学

摘要:大数据技术会对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一些个人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随之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进一步造成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泄露。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面临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分析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因个人隐私泄漏面临的法律风险,进一步深入剖析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防范策略。

一、大学生因个人隐私泄漏而面临的问题

1、隐私泄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大数据分析能够披露他人的数据隐私,从而对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潜在风险,同时也为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带来严重损害。近年来,利用个人隐私信息进行精准诈骗的案例越发多见。2018 年, 佛山一技校遭到黑客攻击致使2000 多名学生的隐私信息泄露,包括学生姓名、电话、家长电话、身份证号、助学金申请情况等,致使该校的大部分学生家长遭到电信诈骗。

2、隐私泄露导致大学生选择自主权的丧失。

大学生行为信息的泄露以及偏好信息的泄露直接导致大学生自主权的丧失,例如,淘宝可以根据我们的搜索及浏览记录不定时地向我们推送相关产品,对于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而言,则意味着隐私信息泄露以及选择自主权的丧失。

3、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隐私泄露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加剧了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不信任感。2016 年 8 月的徐玉玉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于其高考信息被泄露,被骗子骗走近万元学费,最后抑郁而终。

二、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的法律风险的种类

1、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有犯罪分子通过各种途径买来你的个人信息,复制你的身份证,在网上骗取银行的信用,从银行办理出各种各样的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然后银行可能直接将欠费的催款单寄给了身份证的主人。

2、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你的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你可能不明不白被警察传唤或被法院传票通知出庭。

3、账户钱款不翼而飞。有些不法分子办一张你的身份证,然后挂失你的银行账户或信用卡账户,然后重新补办你的卡,再设置个密码,如果你长时间不使

用银行卡,里面的钱款说不定已经不翼而飞了。

4、个人名誉无端受毁。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出的任何事都与你有关。别人冒用你的名义所干的一切坏事都归到你的名下了,那怕最后费心周折得个清白,但最终还是你的个人名誉还是受到了破坏。

三、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的途径

泄露途径一:快递单、火车票、银行对账单。这些单证上有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随意丢弃容易造成私人信息泄露。

泄露途径二:各类网购、虚拟社区、社交网络账户。不论是网络购物还是注册一些论坛、社区、网站,或者在微博、QQ空间发布信息,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个人信息。大学生的表达欲比较强,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泄露途径三:招聘网站泄露个人信息。大学毕业生面临各种应聘,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这些内容可能会被非法分子以极低价格转手。

泄露途径四:报名、复印资料后信息被利用。大学生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经常要登记个人信息。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将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泄露途径五:身份证复印件滥用。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后会面临银行开户、手机入网、甚至办理会员卡、超市兑换积分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都要身份证号码,而大学生对此防范性较低,很容易被他人利用。

四、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

1、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主流是好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较差。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欠缺,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特别对个人隐私问题的相关法律了解的更少。

2、互联网管理不力

由于我国网络相关规范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自互联网普及之大数据时代来临,我国互联网与大数据处理相关行业领域也有一些行业公约,但这些公约签订的公司数目与飞速发展整个互联网数据处理行业的企业数目相比较,实在是太少了,不能起到在整个行业内监督管理的作用。另外,这些公约内容太过笼统,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对隐私权保护更是缺少进一步的规范,从而并未真正对有所保护。

3、高校以及家长对德育教育以及个人隐私教育不足

很多大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不相干,认为网络只是一种技术工具,使得他们在对个人隐私问题较为十分冷漠。这在根本上是没有接受足够的良好的德育和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教育,高校以及学生家长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而往往忽略这方面的教育,使得大学生从内心没有对个人隐私有足够的认识。

五、减少和避免个人隐私泄漏法律风险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隐私防范意识。

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注重自己的隐私权保护。首先,大学生不应随意泄露个人数据;其次,大学生应自行采取技术保密手段;第三,大学生应了解网站收集,使用个人数据的目的、用途等。

2、高校应该培养大学生树立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意识

各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或系统的课程学习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在我国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范还未完善之际,提升和完善大学生角色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课堂学习或案例研讨,让学生明确个人隐私的界限及隐私泄露存在的风险,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手段,从而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

3、以完善立法为主,政府和行业监管为辅进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首先,通过完善立法来保护个人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第六章规定“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为大数据背景下隐私信息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立法上的主要依据。但是仍有两个突出的问题:(1) 个人信息与隐私之间应当如何界分。(2) 个人信息的处理者收集、存储、使用、加工、公开隐私信息的正当性及其立法模式如何选择。近年来,由于隐私泄露而遭到电信诈骗的大学生受害者比比皆是,因而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社会问题,将个人隐私保护以更加严谨的姿态纳入法律视野。

其次政府监管与行业监管为辅,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让企业进行自我监管、自我规制,以弥补法律滞后性带来的漏洞。同时,政府监管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对隐私权的保护。二者结合更符合我国国情,更利于隐私权的保护。

作者简介:崔如意,(出生年,月-):2004年4月25日,性别:女,籍贯(省市):河南省洛阳市,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职务:学生,研究方向:法学。

基金项目名称: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法律风险和防范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学生为例dxscx2023265 。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