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群体视域下马勺脸谱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摘要:陕西凤翔马勺脸谱是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承载中华文化与陕西民俗的活化石。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文化水平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因此,从大学生视角出发,调查研究陕西凤翔马勺脸谱的传承现状,在此基础上为其发展提供对策,以期为非遗传承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马勺脸谱
一、马勺脸谱的历史和现状
(一)陕西凤翔马勺脸谱艺术的历史渊源
1.马勺的历史
马勺又称水瓢,起源于我国的夏商时期。马勺是一种盛水工具,被先民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直至今日依然存在于民间。马勺通常以各种优质木材为原料,如桃木、桐木,经能工巧匠打磨、雕刻成型,外边凸起,内里凹陷,形状多样,自带手柄。除了盛水这一实用功能外,马勺还被视作辟邪、镇宅的物件,被先民们悬挂于家中。
2.社火马勺脸谱的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自然被视作是国家繁盛、百姓安居的根本,因而中国民间向来有祭拜土地神祈求丰收的传统。社火,就是土地诞当日祭祀的风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已成为各节日民间游乐活动的总称。社火马勺脸谱的前身是西秦社火脸谱,是社火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化妆造型艺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民间艺术家李继友在吞口蚩尤马勺的启发下,继承了陕西社火脸谱的色彩与造型艺术,匠心独运地将社火脸谱与辟邪马勺联系起来,以马勺之造型加之脸谱之构图,创造性地设计出蚩尤图案的社火马勺脸谱。如今,社火马勺脸谱已经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新兴艺术形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二)陕西凤翔马勺脸谱艺术的传承现状
1.传承状况
陕西凤翔马勺脸谱已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继友、张星、马亚峰等民间艺人坚守工匠精神,刻苦钻研与进取,为马勺脸谱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马勺脸谱仍长期面临传承人缺乏、后继无人的窘境。
2.认知情况
笔者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并发放了大学生对于非遗马勺脸谱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44份。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过半的人都听说过马勺脸谱、京剧脸谱和秦腔脸谱,其中马勺脸谱占比59.02%,京剧脸谱占比86.89%,秦将脸谱占比69.67%,这表明马勺脸谱的知名度较高,但相比京剧脸谱和秦腔脸谱的知名度仍有差距。了解马勺脸谱相关知识的人占比约55%,剩余45%要么未听说过马勺脸谱要么对其知之不多,这说明大多数人对马勺脸谱有所了解,但是了解浅显,不够深入。
3.传播状况
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马勺脸谱”发现,发布有关马勺脸谱内容的用户数量均在十个以内。其中,抖音账号“花脸张”马勺脸谱从2019年4月到2023年2月共发布马勺脸谱相关作品580个。该账号发布视频最多,视频质量最高,但粉丝数量不多仅有三千余人。其余各账号均存在发布内容少、间隔时间长、视频质量低下等问题。
二、马勺脸谱的困境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如表2-1,马勺脸谱的传播困境主要包含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传承人不足、资金缺乏、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等。
(一)马勺脸谱缺乏有效的宣传机制
现如今,互联网等科技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生碰撞,在碰撞之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弘扬,如打铁花、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官方大力宣扬,国民对此类较知名的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也越来越高,部分非遗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与马勺脸谱相关的宣传,更多的是由陕西官方或者宝鸡官方在推广,很少有公众会对马勺脸谱感兴趣,只有在春节期间,社火的关注度会大幅提升,由此才会带动马勺脸谱的曝光量,但又由于马勺脸谱只是社火的一小部分,传播声量更是不足,造成公众对非遗文化马勺脸谱的认知不足。
(二)马勺脸谱的传承人不足
进入网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马勺脸谱的传承人是其重要传播者之一,他们对马勺脸谱的文化底蕴耳濡目染、感触颇深,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的创新与传承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虽然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展为马勺脸谱传承带来了更多机会与发展,但马勺脸谱大部分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群体基数较少,很多传承人不会使用移动网络,导致传播效果差,传播效率低,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差,又导致年轻群体对其的认知低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马勺脸谱传承人现况依旧不容乐观。
(三)马勺脸谱缺乏资金支持
陕西省内,除马勺脸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包括洛川剪纸、临渭草编、陕北秧歌、紫阳民歌等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就包括87项。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与保护,马勺脸谱仅仅作为其中的一小部分,自然受到的财力支持会更少。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社火马勺脸谱能够传承与保护的先决条件,陕西省政府应该设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用经费,如传承人的专项经费、保护与修复的专项经费、紧急抢救保护的专项经费以及备用经费等,并且这些经费都作区分,如马勺脸谱的专用经费、剪纸的专用经费等等,只有这样,包含马勺脸谱在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四)官方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马勺脸谱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也获得了更加高效的传播机制。即便如此,马勺脸谱在陕西省内虽小有名气,但在全国范围内却鲜为人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人们根据新媒体平台来了解社火马勺脸谱的受众基数并不多,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马勺脸谱并建立专业的宣传渠道,现阶段在新媒体中有关马勺脸谱相关信息宣传力度不足加之传播方式落后导致其知名度不高,个人自己经营传承,使得传播效率低下,现有产品品种的研发和设计单一,后续发展有些不足。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马勺脸谱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加强财政资金的投入,修缮相关文化场所,为马勺脸谱提供有效宣传途径。
三、马勺脸谱的传承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和科普马勺脸谱
马勺脸谱作为陕西省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虽不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但其背后的价值内涵却不该被局限于地方传统文化。马勺脸谱的传播,不仅增加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更进一步了解,也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根据调查问卷采访244名大学生,汇总数据后,发现大学生群体更青睐了解社火马勺脸谱的途径是移动网络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更吸引大学生群体了解马勺脸谱的方面,以社火马勺脸谱的制作工艺和社火马勺脸谱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为主。
以马勺脸谱的制作工艺、马勺脸谱的文化内涵及寓意、马勺脸谱传承人自身的经历、马勺脸谱的价值解说等内容作为团队拍摄纪录片和短视频的主要内容。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信视频号等媒体平台进行点状投放,推动马勺脸谱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之间的传播。
(二)马勺脸谱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走进校园后会得到被大规模了解和熟知的可能性。在教育场所传播马勺脸谱文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学习和了解,产生二次传播的可能性。马勺脸谱进校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也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校园文化乐趣。
根据调查问卷采访224名大学生,汇总数据后,发现大学生群体在校园里了解非物质文化的途径以课程学习和主题宣讲为主。
在高校内,开展马勺脸谱的课程学习、马勺脸谱文化主题宣讲等;带领对马勺脸谱感兴趣的学生建立马勺脸谱社团,并以制作出的马勺脸谱成品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文化研究小组,细致研究马勺脸谱背后深层的文化。
(三)创建马勺脸谱主题文化角,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马勺脸谱作为贴近人们生活的手工艺品,实践体验马勺脸谱的制作过程,体会马勺脸谱工艺品带来的文化内涵,更加有利于人们记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街区设立马勺脸谱主题文化角,不仅将马勺脸谱文化融汇在众多优秀文化中、将马勺脸谱文化带入到城市中,使人们可以更加近距离体验和感受马勺脸谱,还丰富和充实了市民们的日常生活。真正做到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同时,人们也可以在生活中传承优秀传统。
马勺脸谱主题文化角以马勺脸谱元素为基础,在墙上绘画马勺脸谱图案,在展柜里展示经典马勺脸谱产品。马勺脸谱主题文化角内开展制作马勺脸谱体验服务、售卖马勺脸谱周边文创、讲解马勺脸谱故事、播放开展社火文化活动节视频等。马勺脸谱主题文化角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真正做到了缩短人们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不再让优秀传统文化仅仅被束之高阁。
四、结语
现今,虽然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然而马勺脸谱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传播困境。作为新时代的国民,应该为社火马勺脸谱的传承做出一份贡献。应利用媒体平台宣传和科普马勺脸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马勺脸谱主题文化角等方式,来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信在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刘怡松,詹绍文.陕西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汉字文化,2021(03):157-158.
[2] 石露.西秦社火马勺脸谱研究[D].渤海大学,2013.
[3] 李佳培.西秦社火马勺脸谱的文化及传播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21.
[4] 殷春梅.西府马勺脸谱艺术及其在陕西关中地区城市景观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6.
[5] 孔德权.浅析宝鸡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造型特点[J].大众文艺,2015(24):120.
[6] 盛廷娥,刘希坤,王开丽,黄星星,刘鸿,鲁林波.“非遗”保护下布依族传统龙灯舞的高校教育传承路径研究[7].武术研究,2022,7(09):92-94.
[7] 李天滢,王欣欣,赵仲意.新媒体视域下河北省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非遗文创APP为例[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3):95-101.
本文系2022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伟人色彩与神韵——创新非遗文化,马勺脸谱的国际之旅(项目编号:10724202207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珂莹(2001年1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本科生,西安外国语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马勺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