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西部文化媒体号
广州华立学院?广东广州?511325

摘要: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的难点在于具有鲜明地域、历史与文化属性的岭南事物在外国语言中没有相应的词汇。那么,在外宣语篇中,这些词汇的翻译应达到传神传情传形的效果。基于此,外宣翻译应该遵循词能达意、语能传情、文能融俗、释能明义的原则。这几个原则同样是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的目标。为了达成此目标,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可以尝试着运用直译解释复合式、语用显译、音译补充合体式和多种策略并行式等策略,让世界各国更多的人能够准确地了解岭南文化,走进岭南文化,使岭南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岭南文化;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其旨在完成文章翻译的同时,对文章所描述、说明、赞扬的事物进行宣传,使语篇在全球化背景下,承载着民族、地域文化,精准地传达要义,饱满地传达情感,包容地传达风俗。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的难题就是克服跨文化传播的种种障碍。文化根植于民族灵魂的深处,成长于社会的变迁,并跟着文明的脚步,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那么,外宣翻译要搭建起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桥梁,成为展现文化内涵,弘扬文化精髓,传递文化情感的中介。

岭南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诞生于我国的岭南地区,地理范围覆盖广东、广东、海南等多个省份。根据地域的不同,岭南文化又可以划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岭南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岭南文化也搭乘着全球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的东风,走出国门,走出岭南,走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那么,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岭南文化外宣翻译应该秉承词能达意、语能传情、文能融俗、释能明义的原则,灵活、综合的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和策略,让世界各国更多的人能够准确地了解岭南文化,走进岭南文化,喜爱上岭南文化,使岭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名片,出现在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的主题宣传中,发挥文化宣传作用。

一、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原则

(一)词能达意

词能达意是指岭南文化外宣翻译能够准确地表达语篇的要义。词能达意是岭南文化外宣的第一原则。语言以字、词、句为主要载体。对饱满文化内涵的语句进行翻译时,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词句的含义表达出来,使受众在自身的文化语言环境下,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词句的要义,并且能够将原语所运用的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所撰写的词句的内核挖掘出来,以一种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再重新进行修饰,形成具有特定风格,却又隐约地闪烁着文化之光,能够将语篇所要传达的思想、价值观投射出去,映射出文化的隐约景象,让受众能够见其影,进而望其形。

(二)语能传情

语能传情是指对岭南文化的语篇进行外宣翻译时,不仅要让受众领其意,更要让感其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能传情一方面需要对原有译文的精准的翻译,更需要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起互通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以及价值观等,会借助于语言文字流露出来。那么,外宣翻译就应该是有温度、有人性、有灵魂的翻译,是应该糅合着作者与译者的双重情感,二者在同一语篇不同语境达成高度的共鸣。例如,“老火汤”的译法有long-simmered soup和slow-cooked soup。其中,long-simmered soup强调文火炖煮,长时间熬制,体现了岭南靓汤“细火慢炖滋味浓”的特点。儿女归家、父母榻前,一碗“老火汤”饱满中国家文化、孝文化。如果运用slow-cooked soup的译法,则词汇的饱满度与层次感则都会打折扣,影响了语言中文化情感的表达。

(三)文能融俗

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浓缩了岭南地区百姓在千百年来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民俗民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外宣语篇,往往会与地域的民俗文化产生交集。那么,外宣翻译也要避免平铺直叙,而是要在特色的语言环境下,在特定的语法及逻辑的框架下适宜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众所周之,岭南地区的荔枝闻名海外,不仅口感上乘,并且种类繁多。每种荔枝都有一个“形神味色”合一的美妙名字。但是,如果翻译不当,不仅无法体现其“美妙”,也会让“形神味色”分崩离析。例如,“白粮罂”荔枝,如果不考虑岭南荔枝的命名寓意性特征,直译为“The Litchi of White Sugar Jar”,就会让人直观感觉到此荔枝如白糖般砂甜。实则“白糖罂”的“罂”有令人着迷沉醉之感,其甜感则如蜂蜜般淡雅。因此,融合了对荔枝文化的理解,将其翻译成“The Litchi of Honey Jar”则更为合适了。

(四)释能明义

跨文化传播意味着要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使看到翻译后的语篇如同母语般易于理解,且准确把握。事实上,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错综的、动态变化的事物。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文化的互通与转换,也无法全部通过语言文字全面实现。因此,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很多种情况下是需要对个别词汇进行解释说明的。解释说明的重点是既要将复杂的词汇用翻译后的语言准确地做进一步解释,又要使受众透过释义语言,把握到所要表达的实质。例如,岭南最著名的荔枝品种当是“妃子笑”,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为“Litchi of Feizixiao”,可以在“Feizixiao”后面加上释义“loved by an imperial concubine in ancient China”。这样就可以让人了解到“妃子笑”名字的由来了。

二、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一)直译解释复合式运用

世界虽然由于地域、民族的原因产生多种迵异的文化。但是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同样是具有相通性的。对于多种文化视角下,其本质属性趋于一致的事物,给不同语言的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意象也是相同的。对于此种情况,可以采用直译法。直译法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遵从中文的语言特点、结构与逻辑,为了使翻译更立体、形象,能够一目了然地被感知到,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解释类的词语。岭南文化中适合用直译的事物多为具有鲜明文化特点的事物。这些事物在外国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直译法,再复合式的运用解释。例如,岭南建筑骑楼,可以直译为“Qilou”,后面再附加上解释“sotto portico”。“直译+解释”的复合式外宣翻译策略既可以保证岭南文化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被曲解,也通过附加解释的方法,消除文化隔阂,从而使外宣类语篇有着浓郁的岭南文化味道,却又能够被外国语言受众理解与接纳。直译解释复合式外宣翻译策略的另一种变形是直译修饰复合式翻译。修饰与解释的区别在于,将解释类的语言置换为修饰类的语言。修饰类的语言使核心词汇所表达的事物更具体、更形象,使事物的属性、特点更易被受众群体感知到。直译修饰复合式外宣策略对译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译者对岭南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能够把握住岭南文化的精髓。

(二)语用显译灵活性运用

岭南文化是岭南人们在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岭南文化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荔枝文化。由于岭南是荔枝的特产地,不仅荔枝口感好,并且其取名也颇具有地域意蕴。有的荔枝的名字有故事典故,最为熟知的当属“妃子笑”。有的荔枝名字突显其特殊的气味与迷人的味道,例如前面所提到的白糖罂。有的荔枝则是以其奇特的外部颜色来命名,例如浓绿近黑的黑叶荔枝。那么,黑叶荔枝如果采用直译法,翻译出来的词汇就是“Black leaf litchi”。很明显,直译会让人觉得荔枝的叶子是黑色的,或者让只是单纯地认为,叶子是黑色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没有任何文化的韵味。在有些外宣类的语篇中,黑叶荔枝的翻译为“The Litchi with Black Green Leaves”。“Black Green”意“黑绿”之意,两种颜色的排列式叠加会让人联想到“浓绿至黑”的色彩过渡,再配以荔枝晶莹剔透的果肉,对比强烈又层次分明的色彩感喷涌而出。虽然,有的学者认为将黑叶荔枝翻译为“The Litchi with Black Green Leaves”仍然不尽如人意,这则需要再下点力气,才能使翻译的效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音译补充合体式运用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外宣翻译而言,将已经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词汇翻译为另一个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理解的词汇,并且将呈现出词汇的文化性特征,避免发生歧义与误解。音译补充合体式运用是指以音译为主,再补充一些其事物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之义。例如,“佛山秋色”是指秋天农民庆祝丰收所举行的游行活动。在很多外宣语篇中将“佛山秋色”翻译成“Foshan Qiuse”。此种翻译如果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是无法让人们确定是何事物,那么,其外宣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有些外宣语篇中,则将其翻译成“Foshan Autumn Scenery”,此翻译则会让受众迷惑,影响到了阅读理解。因此,对于这些词汇而言,必须要想法办法做到见其形知其义,可以在音译的基础之上,增加适当的补充内容,消除歧义。

(四)多种策略并行运用

有的学者认为,对于岭南文化而言,其中包含大量的民族类事物,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独特性。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五花八门的翻译会使外宣语篇的受众认为,其所表达的非是同一事物。那么,有些学者呼吁对于些岭南文化词汇进行统一的界定,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翻译,并且借助于各类渠道,对标准性的翻译进行推广。在形成统一性的翻译词汇时,建议本着文化传播声名远扬,文化融入原汁饱满,文化意蕴和内涵统一,文化表达鲜明准确的原则,可以灵活的运用多种原则。岭南地区应该成立外宣翻译研究机构,或者鼓励高校对岭南文化外宣翻译词汇进行深入的研究、梳理、分类与汇总,形成岭南外宣翻译词库。对于岭南地区的客家文化、潮剧文化等,难度大,外宣语篇引用较多的词汇,进行深入地研讨,总结出具有较强适用性的总结方法,能够真正地促进岭南文化在全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走出国门,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结语

岭南文化是我国文化之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深入,岭南文化也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各民族人们的内心之中。那么,传播岭南文化必须要依靠外宣的力量。外宣翻译不仅承担着将岭南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的人们,更承担着将岭南文化的特色以及其所蕴含的历史与人文价值推介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喜爱岭南文化,走进岭南地区,感受岭南的风土人情,自觉的成为岭南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参与到创新、焕发岭南文化的队伍中来,为岭南文化能够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悦.岭南文化外译策略探析——以佛山文化外宣翻译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8):43-44.

[2]李庆驹.岭南文化外宣翻译中的翻译策略——以荔枝品种英译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1):148-151.

[3]青立花.岭南非遗文化外宣变译策略考量[J].文教资料,2021,(08):45-47.

[4]冯诗,姚尚君,方卓尔.跨文化视角下岭南宗祠文化资料的英译研究[J].英语广场,2020,(35):17-21.

[5]顾宇秀.文化自信视阈下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智库时代,2019,(01):169-170.

[6]宋平锋,孙吉娟.外宣翻译研究综述(1997—2017)[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5):51-56.

[8]田丹丹.跨境电商背景下岭南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8,(34):276+294.

[9]邓飞,谭幸.“外宣翻译”英译的多维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6):65-69.

[10]刘铁梅.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以广东博物馆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4):158-160+172.

作者简介:黄君君(2000—),女,汉,广东河源人,广州华立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S202213656022);2022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和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基于评价框架视角”(S20221365603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