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

西部文化媒体号
四川省文化馆

摘 要: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是我省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部分民间舞蹈渐渐出现消退状态。本文就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希望将我省优秀的汉族民间舞蹈文化可持续性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可持续性;文化传承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内陆,东与重庆相连,南有娄山、江水与云、贵相通,西到金沙江岸与西藏相望,北跨巴山、草原与陕、甘、青相接。金沙江自西北向西南沿境而来,在攀枝花与雅砻江会合,至宜宾始名长江,汇聚岷江、沱江、嘉陵江诸水向东奔腾而去。巴颜喀拉山的余脉由西北逶迤南下。耸起“夹金”“贡嘎”皑皑雪峰直至成都盆地西缘。形成了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中部的平原以及东部的丘陵。高原山地森林茂密、资源丰富、牛羊肥美;盆地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考古文物的出土中,我们就能发现,在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里就孕育了著名的巴蜀文化。四川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彝、藏、羌与汉族舞蹈的发展使四川的舞蹈文化饱有独特的色彩,呈现出种类繁多、地域鲜明的特点。

一、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现状

汉族是四川人口最多的民族,他们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四川的历史和文明,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丰富多彩的四川汉族民间舞蹈是四川汉族劳动人民文化艺术创造的结晶。四川汉族民间舞蹈流传的有四十多种,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加之长期不活动,很多舞种逐渐消失。四川地区主要汉族舞蹈的现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节令、习俗活动中的自娱性舞蹈

1、龙舞和狮舞

在汉族的节庆活动中,龙舞和狮舞是最能体现人民群众快乐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一种表演形式,从古至今,都一直活跃在各地市(州)、区(乡)镇春节期间的舞台上。种类繁多,各式各样。例如:泸州泸县独具特色的雨坛彩龙;流传于达县安仁乡的安仁板凳龙;遂宁船山区和绵阳盐亭县各有千秋的桃子龙;以编织工艺著称的沐川草龙和青神竹龙等。其中,泸州泸县的雨坛彩龙在保持其原有舞蹈的基础上,对其舞龙的套路和表演都进行了加工和提升,使雨坛彩龙即保持了传统民间舞龙的风貌又具有艺术性的感染力。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狮舞曾经在四川地方也广泛流行,目前也不多见。独具特色的狮舞有曾经狮舞队中的佼佼者资阳市雁江区狮舞队所表演的“地狮子”和“高台狮子”;因踩高跷(桩)而得名的“高跷狮子”;能在长约6至8米的楠竹竿上进行表演的“高杆狮子”;以及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玄滩狮舞”。2020年1月,由四川省文旅厅主办,四川省文化馆承办的“四川省2020年‘千龙千狮闹新春’集中展演“活动在阆中市成功举办,21个地市(州)的舞龙舞狮齐聚一堂,同场献艺,舞出了热闹的中国年。

2、花灯

花灯是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舞种,是深受群众喜爱,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歌舞,广泛活跃在我国的西南数省中,如“贵州花灯”、“云南花灯”、“湖南花鼓”也属此类。

四川的“花灯”分两大类:一类是大“花灯”,主要有流行在川北地区的“白龙花灯”,流行于梓潼及川西北地区的“大新花灯”。大型花灯的表演是集各类灯舞,民间小戏,演唱等形式为一体,以迎春、闹春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表演。另一类是小“花灯”,主要流行于川东一带的“秀山花灯”、川南一带的“古蔺花灯”、川西南一带的“芦山花灯”。小型花灯的表演是以一旦一丑的双人歌舞为主的,演唱民间小调,间以插科打诨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其他汉族民间舞蹈

“翻山铰子”流传于平昌县、营山县和达县一带,在省内颇负盛名。是一种挥舞和打击“铰子”(铜质小镲)的男子舞蹈,技艺性强,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有“高台铰子”和“地平铰子”两种表演形式。最大的特色在于放开铰绳于空中翻铰、转饺,技艺高超,是我省独具特色的舞种。随着翻山铰子不断的发展,现已成为了男女皆可舞的汉族民间舞蹈,深受当地人的喜爱。2016年,巴中平昌县文化馆表演的《翻山铰子》入围全国仅有的十个“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优秀作品,于同年10月参加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作品展演活动。

“肉莲霄”是过去跑江湖的流浪艺人为招揽观众,即兴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也是我省汉族民间舞蹈中唯一一个不带道具表演的舞蹈。表演者赤膊短裤上阵,用双手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身体随之扭动,变化各种不同的姿态,诙谐有趣。但肉莲霄属于乞丐类的舞蹈,建国后,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这类舞蹈必然也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中,还有与其他省市同名的舞种,例如“莲霄”、“马马灯”、“蚌壳灯”、“牛牛灯”等,这些以道具命名的舞蹈多以歌舞的形式表现,但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也与其他省市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四川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巴象鼓舞”也称“八仙鼓”,为古代流传于巴地的一种战舞(武舞),“八仙鼓”是在阆中巴象鼓舞的基础上,加入了道家的元素,经过提炼、加工、整理,规范了舞蹈的舞动和表演形式,也成为了我省汉族民间舞蹈的新舞种。2007年,“巴象鼓舞”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川陕苏区歌舞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达县地区建立川陕苏维埃政权后,为了宣传革命,教化群众,加强根据地建设而创作、演出一批歌舞节目。这些节目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是富有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体歌舞。红军北上抗日后,这些歌舞未能继续流传,现存的资料也屈指可数。

(三)宗教、祭祀性舞蹈

四川的宗教、祭祀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商代、蜀国巫术、重祭祀的活动就非常壮观。有巫师的跳神,做法事俗称的“跳端公”;庆坛中具有历史和审美价值的“神枪舞”、“神席舞”、“老八刀”、“踩九州”;道教中道士为死者治丧、帮助死者超升引渡的“破地狱”;以及朝山拜佛时跳的庙会舞蹈“跳云童”。这些宗教、祭祀性舞蹈也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知识的提高,无人承袭而逐渐消失。

二、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以及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汉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1、汉族民间舞蹈停留于表面和形式上的保护和继承。

四川部分地区出现对汉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较多的停留于表面和形式上,忽略对传统艺人表演精华的继承。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雨坛彩龙”的传承人罗银坤老先生潜心钻研彩龙,不仅改善了“雨坛彩龙”的造型,发展了耍龙的技艺,创编了双龙的全部套路,还总结了耍龙要“手随眼动,眼随心动,手眼心合,彩龙即活”的要诀。而在今年年初的“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集中展演”活动中,我们所看到的“雨坛彩龙”造型精美,令人惊叹,但他们的表演虽有较强的观赏性,但缺乏了在舞动中对龙神态,思维的揣摩,未能很好表现出龙的活力和灵气。我们在继承和保护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要把对前代艺人精华的继承和保护,舞蹈风格特点的保留放在重要位置。若只是完成形式的保存,是远远不够的。

2、汉族民间舞蹈存在断代式的发展。

四川地区有丰富的汉族民间舞蹈资源,但随着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去,无年轻人愿意学习和继承,进而造成了断代式的发展。沿袭古俗流传至今的“跳端公”是以巫扮神,唱神、跳神为主要内容为活着的人驱邪酬神的四川流传最广的民间祭祀活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没有人去相信端公的巫术可以祛病消灾,老的“端公”已经没办法进行舞蹈表演,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做端公,长此以往,这类舞蹈也逐渐的消失。

3、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文旅融合的现状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开始结合当地民俗打造实景演出。在四川阆中的南津关古镇也打造了一台名为《阆苑仙境》的大型移动实景演出。将阆中当地特有的民俗:保宁醋、蒸馍、王皮影、船工号子、亮花鞋等民俗元素都加入了该实景演出。以古城为背景,以移动的舞台,流动的观众,梦幻的场景为依托,让观众充分领略川北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但是,民间舞蹈和旅游、商贸的结合虽然扩展了舞蹈的社会功能,但是,大型实景剧的打造会忽视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习俗,改变民间舞蹈传统的风格特色,不利于四川汉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4、本民族的文化在当地出现消退迹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交通要道越来越便利,部分地区出现了本民族文化在当地的消退迹象。2016年12月,我到茂县腊普村参加当地“水龙节”项目的排练。由于腊普村属于羌族聚居区,当地的女性村民都身着羌族服饰,而男性已经逐渐汉化,着羌族服饰说羌语的人越来越少。民族文化出现消退迹象这一问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令人担忧。

三、对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可持续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在对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调查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对四川汉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政府文化部门应可持续的加强对四川地区民间舞蹈的调查与研究

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政府文化部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对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情况持续性的了解,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对其风格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持续性的对民间舞蹈进行调查与研究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键。对重点以及性格鲜明的民间舞蹈的调查与研究可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发挥基层文化馆(站)作用

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宋朝逐渐兴盛和丰富起来的 ,它起源于民间,所以基层文化馆(站)是它的前沿阵地,是对当地民间舞蹈进行挖掘、保护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场所。在基层文化馆(站)的工作中,持续性加大对当地民间舞蹈的挖掘和保护,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作用,是使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3、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可持续性教育——文化进校园

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之所以存在部分消失,部分停滞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从小就树立当地民间文化的概念。区域性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一是,民间舞蹈文化进中小学,主要是对该地所存在的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普及、了解,让学生们从小树立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从骨子里对当地民间舞蹈文化产生认同感。二是,民间舞蹈文化作为专业性舞蹈课程进入当地艺术类高校。在保护和传承区域性汉族民间舞蹈的同时,又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使其课程内容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

4、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可持续性保存——新媒体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一时间不知所措,空无一人的街道和大门紧闭的厂房似乎一切都停止了。疫情期间,由于公共文化服务场馆闭馆,各地文化馆普遍利用新媒体开展数字文化服务。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将碎片化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性、规模性的形象资料加以保存,延长其永久性。

5、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可持续性升化——文化馆业务专干提升

在文化馆工作的5年时间里,我觉得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文化馆(站)的业务专干应该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对汉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上,时刻保持对文化的敏锐性,对民间文化的敬畏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总结出更多对四川地区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结论和方法。

小结

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是我省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可持续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如何对四川地区汉族民间舞蹈进行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几点建议外,还应该继续深入的进行探索和寻找。我希望,在四川这片文化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土地上,汉族民间舞蹈文化能以更好的方式得以延续,让更多人了解四川文化的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彭长登,林堃,胡德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1993

[2]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巴蜀舞蹈史[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

[3] 林堃.蜀舞撷萃: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7

[4]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编辑会员会.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5] 王克芬,刘恩伯,徐尔充,冯双白.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本社,20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