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摘 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出现许多中国特色词汇,对特色词汇的翻译中存在着翻译者值得借鉴的翻译思路,韩译文以独有的翻译技巧,按照韩语语言风格将文化负载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化负载词;翻译
在如今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文化往来愈加频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研究中国特色化道路中使用的中国特有的话语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论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为读者展现了中国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针。本文将以其韩文译本为例,分析出现的文化负载词。
一、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形式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国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开辟了与别国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创造了许多中国独有的词组或习语。本文把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体现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中国政治术语,四字结合,谚语格言,其他四大类。
二、分析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
(一)中国政治术语
这一类文化负载词主要是与中国政治理论相关的专有名词,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探索如何通过翻译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主要采用直译的翻译手法,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 ????? ???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 ????
(二)四字结合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涉及到许多四字成语,四字结合等,多运用音译和直译(将中文的四字成语音译或将其含义译成韩语)的翻译手法。如
互惠共赢 ????、领土主权 ????、开放包容 ??? ??;
(2)其中比较晦涩难懂,具有文学色彩的四字成语在韩译文翻译中多采用直译、换译、释译的手法,将原本不易理解的成语的含义译为容易理解的词汇,如
甘为人梯 ??? ???? ??(人梯原意是指用人的身体作梯子用,别人可以借此踩着上去。用作比喻自己为了帮助他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此处“人梯”一词被换译成了“垫脚石”,更具有韩语特色。)
格物致知 ??? ??? ???? ??? ??? ???? ??? ????(该成语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此处释译为深入事物的道理使自己的知识完整。)
(三)谚语格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同样提及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谚语格言等,多采用直译,释译的翻译手法。
(1)直译:
远亲不如近邻 ??? ??? ?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 ??? ????;
(2)部分谚语较为晦涩难懂,多采用释译手法,如
雄关漫道真如铁 ??? ??, ???? ??(此句节选自《忆秦娥·娄山关》,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中文释义为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在此处被解释为险要的堡垒,铜墙铁壁般的时期。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 ?? ?? ?? ??? ?? ??,?? ??? ?? ?? ???? ?? ???? ?? ??. (“登”“崩”分别是“登山”、“山体崩塌”的意思。这两句采用释译的手法,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表达的含义。
从四字成语、谚语格言的翻译手法可以看出,韩译本注重对负载词内涵的深刻把握,集中体现了汉语中谚语格言的丰富内涵,更能让韩语国家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其他
对于其他中国文化中独有的歇后语,俗语等,翻译的重点是使读者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多采用换译,释译的翻译手法,如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 ??? ??? ??????.(“精气神”一词具有较为浓厚的中文风格,“全民族的精气神”指的是中国精神,在此处被翻译为“激发活力”。);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绿灯”本意指开绿色的信号灯,表示准予通行。引申为允许或不禁止。在文中指允许、助力区域经济融合。)
三、结语
本文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手法,总结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韩国语翻译策略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增强中国文化在其他国家的传播,让读者在明白源语所传达的意思以外,还能感知、学习到其蕴含的异国文化内涵,让海外读者了解我国的国家政治立场和中华文化,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持续发表了关于加强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讲话。本文认为,翻译中央文献是传播政治思想的基础,而传播是翻译的最终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倚。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竞争力,从而以最低成本达成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曾剑平,黄文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词语翻译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01):77-81.
[2] 原淼,关熔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熟语特色及其英译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1):74-78.
[3] 吴珊珊.关联理论下中国文化特色话语的汉英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英译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8-9.
基金项目:本文由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02212026016)资助。
作者简介:李琳(2000年10月),女,朝鲜族,吉林省梅河口市,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朝鲜语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