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社会化视域下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西部文化媒体号
温州大学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下,崛起新一代移动信息系统的短视频平台风靡全球,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流行的休闲娱乐与社交方式之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也成为短视频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因这类群体的特殊性,短视频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文章主要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通过阐述农村留守儿童接触短视频的现状,探究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及原因,并针对减轻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的解决方案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短视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信息基础建设的全面覆盖和网络提速降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分享短视频,为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以及传播、用户增长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根据2022年6月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8.8%。与此同时,短视频因其具有趣味性强、互动性高、内容通俗直白、节奏动感洗脑等特点,根据平台算法机制不断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极易捕获儿童的注意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短视频的受众,并通过“自主创作”“模仿-再创作”成为短视频又一类创作群体。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可否认,农村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观看短视频娱乐身心、开阔视野、学习知识,结交朋友,模仿正能量博主和了解官方的自媒体账号学习正确的行为与价值观导向。但是,目前大部分短视频平台并没有准入门槛,自我审查机制难以有效规避风险,导致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良莠不齐。短视频平台的推介引擎技术可以根据用户兴趣、位置等多维度进行个性化推荐,容易让判断力尚弱的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扭曲和影响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接触短视频现状的基础上探究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及原因,提出减轻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影响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定义

(一)社会化

郑杭生将社会化定义为具有生物属性的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而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内化社会文化和学习角色知识,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

(二)农村留守儿童

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三)短视频

随着短视频的不断发展,短视频的概念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对于短视频的认定没有行业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目前针对短主要视频定义有三种:一是短视频是播放时长在五分钟之内,用来在互联网上传播和承载信息的视频内容。二是使用移动终端拍摄上传,同时能够在平台上编辑用于社交分享的手机APP。三是短视频是长度以秒计数,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拍摄与美化编辑,可以实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的新型视频形式。笔者认为,短视频是借助移动智能终端为产生、编辑与传播途径,时长低于五分钟能够承载不同内容信息的具有强社交属性的互联网内容视频传播方式。

三、农村留守儿童接触短视频现状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指出,我国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7.3%,已略高于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的96.7%。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2)》,报告表明,农村儿童总体上网时间及各类网娱时间均显著超过城市儿童,同时农村儿童更偏爱观看短视频,经常刷短视频的农村儿童比重(27.33%)比城市儿童(20.32%)高出7.01个百分点。同时程明月的研究指出,有刷短视频习惯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的87.3%。[2]由此可见,不同于以往对于农村农村网络条件落后的认知,农村儿童对于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的迷恋程度较城镇儿童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四、农村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对其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家庭权威受到挑战与弱化转移。

童年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社会化有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两个阶段,其中初级社会化主要在家庭完成。我国社会学家谢维和认为,在儿童初级社会化中,父母和家庭成员是实现儿童初级社会化的“意义他人”,而这些“意义他人”带有本来特征,儿童自身不能选择,这些“意义他人”过滤和选择社会文化,作用于儿童成长过程,扮演重要教育角色。作为社会化影响代理人的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等教养行为,把文化知识、生活技能、价值体系等施加给孩子使其接受影响,使他们成长为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预期角色。家庭教育得以进行是建立在家庭权威的基础上的。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的权力与威力,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父母进而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并不完整,在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缺位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被父母一方、(外)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照顾抚养。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期外出,“双系抚养”家庭结构遭到破坏,教育主体缺位,自身权威流于形式。监护代理人因为缺少合法性身份的支持而很难具有权威。与此同时,不同于网络原住民的农村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娴熟,作为数字移民的亲代和祖代,他们往往需要向子代请教使用方法。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子代从传统的家庭受教者变成教导者,拥有传统权威的家长则变成受教者,传统家长权威受到挑战,家庭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转移。

(二)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与角色失调。

短视频的受众定位广,进入门槛低。短视频时代的全民参与下,必然会出现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乱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少长辈引导、生活经验匮乏、自我约束能力低等原因,缺乏相应的信息甄别与区分现实虚拟的能力,引起价值观的扭曲与道德意识的缺失。

价值观的冲突易造成角色失调。社会角色是由社会或群体赋予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失调,是指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冲突、中断甚至遭遇失败。由于短视频平台没有明确而普适的年龄分段机制,儿童可以接触到带有成人文化符号的内容,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3]由于信息的相对封闭性和单一性,农村留守儿童在很大程度上从他人身上获取经验,盲目模仿短视频博主的行为处事方式,认同观点。在缺乏关注与正确的引导下,他们极易被这些不符合儿童群体身份的内容影响,对目前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从而导致角色失失调。为了解决角色失调,他们往往会去寻求角色转变,从而误入歧途,产生辍学、早恋、早婚早孕等问题。

五、农村留守儿童广泛使用短视频的原因

(一)家庭内在环境约束力不足,家庭监管不到位。

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农村地区的青壮劳动力往往选择外出务工。由于常年在外对自己的孩子缺少关心,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着补偿心理,更倾向于用物质经济来弥补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同时为了与孩子更加方便联系,于是农村留守儿童开始拥有智能手机。

一方面,但是由于距离远、工作忙等原因,在外务工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而无法敏锐地察觉到短视频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是隔代抚养或是其他亲属代为监护,由于各种因素,如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对智能手机了解程度低等,一般只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因此对短视频的危害一知半解甚至并不了解,也不会严格控制孩子对于短视频的使用。

(二)社区文娱设施不足,精神世界贫瘠。

一方面,受经济水平落后的影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差,普遍缺少篮球场、博物馆、图书馆等可供儿童学习与休闲娱乐的公共文娱设施,娱乐选择途径较为局限,为了逃避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网络休闲娱乐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无奈选择,[4]玩手机看短视频是他们首选的娱乐方式。另一方面,与城镇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少,课外也很少参加补习班、兴趣班,因此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刷短视频。

(三)短视频本身特点迎合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需求。

短视频因为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强大的平台算法机制可以不断推送用户是的好的,嗯喜欢的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娱乐心理和对城市文化的好奇心,迎合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社交需要。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的身心发展阶段,加上家长监督管理不足,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对短视频的兴趣大过学习。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普遍是由(外)祖父母或是亲戚抚养,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和长辈之间的交流有限。由于短视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较强,留守儿童会在短视频上吐露心声、寻求认同,容易过度依赖短视频的存在。

六、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家庭教育意识,注重亲子交流与心理疏导。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要尽到相应的责任,行使作为家长的权利。第一,家长需要改变一直以来的教养理念。家长受制于自身成长环境与生活环境,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一些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物质经济的支持就足够了,因此并不关注长此以往刷短视频对儿童产生的潜在伤害。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会对孩子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必须切实加以改变。第二,家长在工作之余,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变化。第三,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学会

合理使用手机,控制儿童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避免迷恋短视频。但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能看到孩子玩手机刷短视频就如遇到洪水猛兽,要全面地了解孩子刷短视频的心理动机,并允许其合理的要求。

(二)利用当地社区的社会介入作用,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当地相关政府应重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提供更多的社会关怀,创造一个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协助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跟踪随访等,深入推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育儿讲座等手段,倡导科学正确的教养理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完善地方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休闲设施,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转移对短视频的注意力。

(三)多管齐下,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发展。

农村地区与城镇相比本身网络基础素养薄弱,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被重视。与较早接触新媒体的城镇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有可能把使用手机作为主要的娱乐手段。由于使用这些媒介方面缺乏支持和有效指导,处境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无法抵制短视频的诱惑,加上缺乏足够的媒介辨识能力,容易被一些媒介中不良信息所左右。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确保其合理、正确、健康地使用媒介。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3.

[2] 程明月.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大学,2021.DOI:10.27405/d.cnki.gxbdu.2021.000977.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董艳春.未成年人互联网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1).

作者简介:陶曦,出生年月2002年2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省市)浙江省台州市,学历高中(本科在读),职称无,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学生,省市浙江省温州市,单位温州大学,邮编32503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