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

作文指导报·科教视野
江苏师范大学

【摘  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等等,他的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以及科学的发展。《诗学》是现存最早的悲剧理论著作,在文学及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这本著作影响了西方的文艺思想,对于从古至今的学者们研究美学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做为古希腊的典型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也反映出诸多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思想。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俄狄浦斯王》;戏剧;悲剧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约公元前431年演出。《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作者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

做为古希腊的典型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也反映出诸多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论述了悲剧的六个成分: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和思想,而情节是悲剧的最重要成分,是悲剧得以建构展现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惊心动魄,源于情节变化,即悲剧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必然产生。如《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的悲剧便有着必然性。在开始时,天神下达神谕,即便是忒拜城的老国王拉伊俄斯在极力逃脱诅咒,将年幼的骨肉抛弃,即便是俄狄浦斯试图阻止神谕的发生,却依然能能逃脱命运的大网,落入了悲剧当中。造成这些突转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性中的仁慈。是仁慈救下来了年幼的俄狄浦斯,也推动了命运的车轮前进。亚里士多德提到过:悲剧是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模仿方式是借助于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而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当俄狄浦斯王得知自己将会杀父娶母时,他也有过震惊和恐惧,但依然充满了些许的希望,他认为他时科林斯的王子。由于养父母的隐瞒,俄狄浦斯 眼中的“杀父娶母”,即杀科林斯的王,娶科林斯的后。善 心驱使他离开了自己的养父母,让情节再度发生突转。悲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必然性,杀父娶母终究无法逃脱。

可见,在《俄狄浦斯王》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之一,便是亚里士多德善良与恐惧,善良一次次引起了故事的突变,将命运的车轮一次次的带回到原来的轨道,恐惧是笼罩在整个情节中的,观众感到恐惧,而俄狄浦斯王也感到恐惧,恐惧使他尝试挣脱命运的绳索,却在最后约束越紧,达到了悲剧的迸发,挤压下的恐惧爆发出的魅力是悲剧能够熠熠生辉的原因,也是悲剧发生的必然条件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认为发生悲剧的这些人不具备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意思便是悲剧不会发生在特别完美,或者特别恶劣的人身上,特别完美的人使悲剧失真,无法达到剧情的完整,特别恶劣的人使悲剧不成立,这两种情况都会失去悲剧的意义,这就意味这悲剧的发生的人群应该具有普适性。最可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这种普适性,极易让人感同身受,从而引发无助的恐惧感和怜悯感。

《俄狄浦斯王》便是如此,俄狄浦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虽然他聪明勇敢,但又有着因为聪明而带来的自大,因为勇敢而带来的冲动,就俄狄浦斯杀父而言,发生并非有意而为之,而是拉伊俄斯一行人对其的侮辱,使得俄狄浦斯杀了他们。另外,其娶母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在帮助忒拜城 消灭了怪物斯芬克斯,从而使他走进了城邦,就普通人来看,其实俄狄浦斯是一个敢爱敢恨的英雄形象,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却产生了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还要求悲剧的人物必须是善良的,善良可以带来道德上的震撼。当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已经犯下大错时,用金针戳瞎了双眼,当伊俄卡斯特知晓自己的罪孽时,从楼顶跳下,这些都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审美的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观众在欣赏时,感同身受,也参与进了这一摹仿的过程中。观众将自己代入剧中,从而产生了“悲悯 ”的情感。通过这种悲悯之情,观众的内心产生波澜,审美得到享受,思想境界得以提升。作为普通人的观众,在观看时也将自身带入,想着去救赎,最后却是逃脱不了,在观看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升华。朱光潜先生将这一“陶冶”作用解释为对观众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商务印书 馆 1996 年版

[2]李宇杰 郏雨露.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J]. 文学评论,2021(24):18-20

[3]陈军.西方戏剧理论家如何命名以普通人为主角、文体严肃的戏剧[J]. 戏剧文学,2013(06):61-65

[4]索福克雷斯著、罗念生译:《俄狄浦斯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作者简介:

钟佳乐,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