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目的论视角下汽车广告语英汉翻译策略研究
【摘 要】汽车广告是推动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广告语翻译更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汽车广告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要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和消费者的感受为中心,从而达到传递广告信息的目的。本论文旨在从目的论角度对汽车广告汉译文本进行分析,阐释相关翻译策略。本文对译者的启示是,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要根据不同广告所要传达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对源文本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引导消费者购买汽车产品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汽车广告语;翻译策略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中,商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随着近些年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和对美好生活水平的追求,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到商品国际化的便利。与之呼应的汽车产业市场日渐扩大,不仅国内品牌日渐崛起,国外很多外汽车品牌也进军国内市场。除了先进技术推动的汽车量产,广告的宣传也使一些国外汽车品牌更加广为人知。事实上,广告作用不仅吸引了目标消费者,从更深层次来说,它推动并拓展市场的消费需求,使市场呈现出多元化面貌,有助于提升市场产品质量(郎珊珊 2016:276-277)。面对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汽车广告翻译能够及时传输广告中所传达的信息,从而吸引目标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译者了解汽车广告语的翻译策略和原则,使译文既能彰显产品内在内容与价值,又能提升产品的无限魅力,从而形成情感共鸣,加强中外文化沟通与交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凯瑟琳娜·赖斯在其代表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了“翻译批评”理论,该理论是阐释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第一篇文章。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出版《普通翻译理论框架》(1978),在该著中,他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既是操作语码的转换,同时也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弗米尔与赖斯合作撰写《普通翻译理论基础》(1984),由此正式提出功能派的基础理论——功能目的论。德国翻译家贾斯特·赫兹·曼塔莉(Justa Holz-Manttari)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弗米尔的理论。另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诺德(Christiane Nord)发现目的论理论模型也存在着局限性,他提出“忠诚性原则”,译文既要忠实于其翻译目的,又要忠实于原文作者。
反观国内,自中国学术界接纳功能翻译理论以来,有关翻译目的论的文章便层出迭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界开始对广告语言的针对性研究,90年代发展到对广告翻译的研究。早期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于翻译广告标语中英广告互译,在之后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在其他角度对广告翻译进行了探讨,例如语言特征、顾客心理等等。目的论在广告翻译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张文娟(2004)指出目的论改善了原有传统翻译标准固有的短板,打破了其内容上的局限性,让译者能更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由、便捷地进行广告翻译。
3.理论回顾
在翻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功能目的论经历了几个曲折漫长的发展阶段。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弗米尔(Hans Vermeer)、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贾斯特·赫兹·曼塔莉(Justa Holz-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
3.1 目的论的发展历史
目的论的四个发展阶段为:(一)凯瑟琳娜·赖斯介绍了功能派理论,是功能目的论的开端。莱斯认为翻译过程中的首要原则是要遵循功能特征。(二)汉斯·弗米尔(1984)提出了目的论,他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关键因素是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接收者,以及他们的期望和交际需求。(三)贾斯特·赫兹·曼塔莉进一步丰富了弗米尔的理论,并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四)诺德(2001)的研究与先前的研究略有不同,为了“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张美芳 2005:60-65),他提出了“忠诚”原则,完善并发展了目的论。
3.2 目的论的三大原则
目的原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原则,在三大原则中处于首要地位。其次,连贯性原则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守语句连贯的标准,即让译文可读、可接受。最后,忠实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守语际连贯一致,译文既忠实翻译目的,又忠实于原作者。
4.案例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汽车广告语汉译策略
本部分选取汽车广告语汉译案例,在目的论指导下进行分析,并尝试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分析汽车广告语汉译文本,从而达到传递信息、促进消费者购买汽车产品的目的。
4.2汽车广告语汉译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汽车广告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展现原广告的功能,放大其产品的内在魅力。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要把主要重心放于最终的广告效果,最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就需要译者遵循目的论原则,并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使广告的宣传功能得到发挥。
4.2.1直译法
直译法是最能保留原文信息、不转变原意、将源文本中的信息和内涵直观表达出来的方法。直译法几乎可以做到字字对应,保留源文本的形式结构和风格。在汽车广告语翻译中采取直译策略,可以准确传达广告的信息,保持原有特色,从而达到广告文本的功能和目的。
例一:Our wheels always turning. — ISUZU
译文:我们的车轮常转不停。——五十铃
此译文与源文本高度对应,几乎做到了逐字翻译,是直译法的高度体现。其中,句中的“turning”译为“常转不停”,准确表达了车轮停转不息、永无止境的意味,表现出五十铃汽车前进不息的性能。如此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既忠实原文,又能够让目标消费者迅速捕捉关键信息,符合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
例二:Poetry in motion,dancing close to me. —Honda
例文:动态的诗,向我舞近。——本田
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体现了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在译文中“动态”、“诗”“舞近”体现了汉语的优雅和韵律美,体现了本田汽车的流动线条美,给人以流动的画面感,激发目标消费者产生美好的驾车体验,从而产生购车欲望。
4.2.2意译法
使用意译法,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变通,对源文本的词汇、语法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解释出其真正的内涵。在某些汽车广告语翻译中,如果按照直译策略无法解释出源文本含义或者表达的意思模糊不清、词不达意时,就不能准确传达出源文本的信息和功能,这时可以采用意译法来灵活填补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但能在词法和句法的变通之中传达源文本的正确含义,从而更容易激发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例一:Enjoy this perfect touch. —Benz SLK Roadster
译文:完美享受,由此触动。——奔驰SLK敞篷跑车
如果源文本直译为“享受这完美的触摸”,会显得尤其僵硬,也无法直接介绍出敞篷跑车带给人的轻松舒适。译文译成两个四字格小句,语言直观简洁,既将原文中三个主题词“enjoy”、“perfect”、“touch”无一不翻译出来,体现了忠实性原则,又给消费者遐想的空间,让消费者想象自己乘坐在奔驰敞篷汽车里的舒适与轻松。触动奔驰跑车的引擎,开启完美的享受之旅,给消费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达到了广告的宣传功能,符合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
例二:The Lead character. —Elite New C-Class Mercedes-Benz
译文:独领风潮,精英本色。——奔驰新款C级轿车
源文本简单的两个主题词意译为两个四字格小句,使其更有气势,并且“lead”、“character”在译文中由“独领”、“精英本色”承担,尤其体现出此款轿车的先锋领军的潮流气息,突出新潮感。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使译文一气呵成,又将关键词逐一翻译出来,体现了目的论的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
4.2.3套译法
套译法是借助汉语习语、成语或名人名言来翻译的方法,其作用是给读者一种熟悉的感觉。在汽车广告语中,有时原文的形象或意象会引起另一种联想,这时译者可以巧妙运用套译法策略,将源文本译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中国习语或成语,从而生动形象地传递出其意义与内涵,营造文化上的亲切感,进一步引导目标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
例一: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MITSUBISHI MOTORS
例文: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三菱
源文本意为“并不是所有的车都一样”,若用直译法,则使译文缺乏创新,并不能吸引顾客。译文中将三菱车与“千里马”类比,很容易提升顾客对此品牌的好感,也体现出此广告的目的:三菱车优于市面上的其他品牌,让顾客为此停留更多的目光,符合目的性原则;且两个小句有对偶之感,简洁大方,韵律感极强,体现了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二:Buick:In Search of Excellence.
译文:别克轿车:志在千里!
若把原文直译为“追求卓越”,则使译文无新鲜点。而译文套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后半句来体现别克轿车的卓越,把轿车拟人化,赋予了轿车人的性格特点。“志在千里”表现出别克轿车既追求性能外观等的不断改进,又具有行驶里程远的卓越性,体现了译本忠实于原文,符合忠实性原则。
5.结语
汽车广告语翻译研究历史较短,但是将汽车广告语翻译发挥出其极大作用,准确传达出广告的宣传功能,达到使目标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结果,是汽车行业迫切追求的愿望。作者选取汽车广告语汉译案例并在目的论指导下进行分析,阐释了直译、意译和套译的翻译策略,为之后的汽车广告语翻译提供了思路,供更多译者参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Katharina R and Hans J. V.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Tübingen:Niemeyer,1984.
[2]Nord,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Vermeer H. J. 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ng [M]. 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y,1978.
[4]郎珊珊.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业广告语翻译研究[J]. 中国培训,2016(10):276-277.
[5]张美芳. 功能加忠诚——评价克里斯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 外国语,2005(1): 60-65.
[6]张文娟. 目的论对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4-77.
作者简介:
邬心然(1998-),女,汉族,山东曹县,学生,研究生在读,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