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论艺术接受的差异性

作文指导报·科教视野
齐鲁工业大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0b84/0b84202205/0b8420220539-2-l.jpg"><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0b84/0b84202205/0b8420220539-3-l.jpg">

【摘 要】艺术接受的异同性,是指艺术接受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艺术接受的共同性是指所有艺术接受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分享着共同的特点;艺术接受的差异性是指因主体、对象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艺术接受呈现出差异性。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其一,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二,相异群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三,同一主体的接受变化性;其四,不同作品的接受差异性。

【关键词】艺术接受;差异性;相异

一、艺术接受的差异性

(一)艺术接受的差异性

艺术接受的差异性是指因主体、对象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艺术接受呈现出差异性。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其一,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二,相异群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三,同一主体的接受变化性;其四,不同作品的接受差异性

二、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

(一)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

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接受同一艺术作品时呈现的差异性,这是艺术接受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二)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举例

1.《滁州西》

唐人韦应物的《滁州西》诗云:独怜幽草润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本意不过是抒发对优美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看不出另有什么寄托,元人赵章泉却从封建道德观念出发,不顾全诗的整体结构,认为前两句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

2.《哈姆雷特》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文学欣赏中,有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人、物有不同的评价。

3.《金瓶梅》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谋害亲夫、挑拨口舌、争宠献媚、嫉妒淫荡,在作家笔下,无疑是一个应遭千人唾、万人弃的坏女人。但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孟超的心目中“潘金莲是一个不甘忍受封建束缚,勇于追求自由,值得同情的千古悲剧人物,这种因接受个体思维的不同而形象变异,显然除了因为作者(兰陵笑笑生)与读者(孟超)之间文化观念的差异而外,更多的恐怕是接受个体思维的差异性造成的。

4.《红高粱》

《红高梁》这部电影,中国人有人认为是一部抗日影片,而西方大部分人却把它当民俗片看。

5.《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从“评点派”到“索隐派”,再到“题咏派”,从王国维的借《红楼梦》以谈人生之苦到陈蜕的借《红楼梦》以谈民主之要义,再到汪精卫的借《红楼梦》以谈“家庭之感化”,以至胡适强调“自叙传”,俞平伯强调“色即是空”以及解放后强调阶级斗争。同解释更是形成了足足一部“红学史”。鲁迅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

(三)个人的前理解结构

在期待视野的背后,是个人的前理解结构。前理解代表了个人的生活史,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处境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综合的人格结构和意识结构。前理解包含有种种复杂成分,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个性气质、情感倾向、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审美经验、艺术素养、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种种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接受者前理解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其接受效果呈现出差异性。

三、艺术接受的群体差异性

(一)群体差异性

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固然主要在个体之间见出,但我们也不要忽略艺术接受的群体差异性。群体差异性包括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社会差异性、阶级和阶层差异性等。群体差异性又分为群体接受的选择性和群体在面对同一艺术作品时所表现出的接受差异性。不同时代的人们可能爱好不同的艺术作品,这就是艺术接受的时代选择性;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在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不同体验和评价,这就是艺术接受的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社会差异性、阶级和阶层差异性也有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可依此类推。事实上,在不同个体之间,艺术接受也体现出选择性,有人喜欢这样的作品,有人喜欢那样的作品,五花八门,难以尽数,皆因主体差异性使然。

(二)时代差异性

例如,今天人们观看凡·高的作品和凡·高在世时所得到的评判就很不一样;油画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在看一幅油画作品时,可能觉得它高尾“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与我们今天的感觉异其趣。再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勋伯格的无调音乐、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杜尚的达达艺术、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等,在过去和今天的接受者那里,都会有不同的接受反应。

(三)民族差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

民族差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接受同一艺术作品时呈现的差异性,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东西方艺术在东方人和西方人各自心目中的印象,实例就会层出不穷。社会差异性是一个更复杂的现象,包括社会制度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差异。它有时与民族差异性重合,但更多时候有自己的特点。相对来说,在古代世界,由于信息交流的封闭,艺术接受的社会差异性较大;而在现代世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资讯传播的发达和信息交流的广泛,艺术接受的社会差异性就被弱化了。至于阶级差异性是在阶级社会中必然存在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其中就包含有艺术接受的阶级性。鲁迅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讲的就是艺术的阶级性。当然,艺术接受的阶级差异性是在阶级社会中存在历史现象。今天,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艺术接受的阶级差异性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而是让位于阶层差异性。这主要表现为接受选择性的差异,原因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可能艺术趣味不同。不过,在所有艺术接受的群体差异性中,阶层差异性是最模、最难以分辦的,因为我们难以在一个人所处社会阶层与其艺术趣味之间找到固定的联系。

事实上,所有差异皆为趣味的差异,不论对群体还是对个体来说都是如此。而趣味的差异自然要归因于前理解结构的差异,同时决定了相异个体或群体对艺术作品期待视野的不同,故导致不同的接受反应,产生不同的接受效果。群体的接受差异性只能通过个体接受差异性加以落实和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前理解和期待视野也根本上是个体的,只不过它们受到了某种时代处境或群体意识的制约。

四、接受主体的差异性

(一)接受主体的差异性

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固然会造成艺术接受的差异性。可是,同一主体在对待同一件艺术作品时,也可能因时间、地点和前理解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差异性这就是同一主体的接受变化性。因为人是一种历史性存在,不可能一成不变。

(二)期待视野

按照尧斯的看法,期待视野既源于个人审美经验,那么就会始终处在个人审美的制约与修正之中。每一次艺术接受实践,都意味着对原有期待视野的一次扩展和修正,并因此诞生新的期待视野。

艺术接受的时代差异就是这样形成的。时代差异如此,个体差异也是如此。随着期待视野的不断扩大,接受者必然会对艺术作品产生新的领悟,于是,就出现了同一主体在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其接受反应此时彼一时的情况。

(三)接受主体的差异性产生原因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惠者观奇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象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思想认识的差异。这是导致艺术接受个体思维差异的直接原因。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风格有五种:场依存型一场独立型、沉思型一冲动型、齐平化型一尖锐化型、整体型一序列型、聚合型一发散型。认知风格不同导致思想认识的差异。

第二,生活经验的差异。正如丹纳所说的,个人所能了解的情感只限于和他自己感到相仿的情感,接受者无疑更倾向于那种用自身的生活体验可以包容和期待的那种感情,否则就可能兴趣索然或味之淡然。

第三,文化修养的差异。理想的艺术接受无疑是一种复杂微妙的高级精神活动,文化修养会十分深刻地在具体的反应中映现出来,文化修养越是深广接受反应也越是丰富有质。

第四,即时的心境的差异。并不是每一个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都拥有同一种心境,而不同心境对其后的情感活动的影响是相当微妙和无所不在的,这就使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接受反应。

当然,艺术接受中个体思维差异的原因可能不止这些。产生差异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多义的统一体其内涵或隐喻在本质上是和单义的事物有深刻的差距的,因此接受反应千差万别是自然的,对艺术作品予以审美观照的任何接受反应都有其合理性和正确性。

郭沫若讲到他读《离骚》的体会时说,他在童年时代就曾经接触过这部作品,但当时“不曾感得什么”,随着年龄渐长,再读《离骚》,就慨然有感,感到了它的伟大。初唐立本初看南朝张僧繇的画时,觉得张僧繇“虚得其名”;第二天再看,发现张僧繇竟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又看,“坐卧观之”竟然“朝夕揣摩十余日,不忍离去”。例子表明了艺术接受的因时而异。

结语

同一接受主体在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的接受反应会产生前后变化,同一接受主体在面对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时,也会表现出接受的差异性。因为对象不同,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活动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最终,活动效果呈现出差异。我们难以设想一个人在聆听音乐作品、观看美术作品和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特定门类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就在其前理解结构中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另个方面关乎艺术作品的风格问题,例如,接受主体在面对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作品时,其接受方式常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