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作为"新型非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以其批判性、边缘性、颠覆性的特征迅速在青年群体中传播。青年亚文化地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本文以青年亚文化为研究角度,在对青年亚文化有内容进行梳理的前提下,为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青年亚文化
前言
习总书记作二十大报告时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必须把青年工作当作一项战略性工作抓紧抓好,以科学的党性理论武装头脑,以初心使命感召人心。国家对于青年的殷切期望决定了必须注重青年一代思想教育工作。这一使命必须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和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教育青年大学生。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网络亚文化影响下青年的状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文化良好环境,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同时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等等,都有重要意义。
1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和特点
1.1表现形态
网络空间亚文化是指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其文化产品。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青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新兴事物之一,网络亚文化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具有跨地域,实时性,多样性,等特点,这种新型的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而且使其精神追求得到升华,价值取向发生转变。当代大学生凭借娴熟地应用网络技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自由发挥、表现并抒发感情。所以,网络亚文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彰显其独特人格的精神家园。
1.2特点
首先,青年亚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一种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变化和发展的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的时代性尤为突出。青年群体,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以青年亚文化的独特风格和符号,书写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寻求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和理解。
其次,在社会转型时期,处于学业和职业发展阶段的青年遇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不公平待遇、学习和就业压力等,而无法改变已经形成传统秩序和规则的社会,他们就会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表达出与主流文化所推崇的不同,从形式到内容都颠覆了主流文化。但这种文化符号的形式,只是青年这一相对弱势群体的意识形态,只能是存在于青年群体边缘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
最后,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来自国外的爵士文化,有本土青年创造的葛优躺文化,也有自嘲自讽的凡尔赛文化,一些青年亚文化元素往往在青年群体中流行一段时间后就消失了,或者被新的元素混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青年亚文化只有不断更新,才不会被时代和青年所抛弃。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影响分析
2.1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青年亚文化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创新平台,有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青年亚文化创造出来的虚拟的空间里,满足其宣泄、参与、归属、认同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有助于帮助其不断突破自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网络的普及和青年亚文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解放,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因时而新、乘势而变,及时创新和转变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机遇,吸取青年亚文化包容、平等、共享的积极特点,带动学生的兴趣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识和内化。
最后,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了解青年大学生对青年亚文化的喜好时,深刻地认识到青年大学生迫切需要改观以往的教学方法的愿望,如利用微博等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这些软件与青年大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或者利用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个人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理论知识,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匿名互动交流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2.2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一,由于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抗、解构、丑化,优秀的、积极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也在个性张扬的青年亚文化中显得渺小,使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变得模糊,不再坚定,人生目标也在娱乐化氛围中慢慢隐匿。淡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弱化,思想政治话语权也在青年亚文化轻松娱乐的话语风格中渐渐弱化,进而影响高校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各种思想蜂拥而来,特别是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带来了挑战。青年大学生可以从网络获得一些与教师一样的,甚至教师都没有接触到的知识,使得他们对教师至上的师生关系从情感上产生抵触心理,并对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权威地位产生质疑,挑战了教育者的主体权威地位。
第三,当前大多数高校仍以课堂教学、校园宣传栏、演讲等传统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教学内容偏向理论知识教育,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够。由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内容更新及时、互动性强,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数字网络平台,青年亚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优于传统载体,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相对较重,更加关注实事,所以青年亚文化很容易依靠网络媒体在大学生中形成"首因效应",这进一步稀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资源。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冲击下的改进策略
首先,青年亚文化文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多样化,话语体系能贴近大学生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从青年亚文化话语风格建构途径中汲取经验,紧跟时代步伐,重新建构活泼、诙谐幽默话语体系风格等,提高大学生认同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其次,加强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掌握正确的思想方向,培育和践行新时代青年亚文化,引导其成为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发其正能量等,让其在价值取向上、行为表现等等,构成了社会主流文化,推动青年亚文化向社会主流文化的方向发展,力求给青年大学生以高质量,健康发展、正向青年亚文化。
最后,通过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新教育载体,积极借鉴和利用青年亚文化的优势,改进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筛查、过滤、筛除网络不健康内容,引导青年接触健康的网络信息,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减少青年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反应,预防不良青年亚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董雨佳.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2,(08):130-133.
[2]王文洁,毛维国,任凤琴.青年亚文化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7):172-175.
[3]周智慧.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导师:严仍昱.安庆师范大学,2021.
[4]吴广丹,杨晓苏.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02):24-28.
作者简介:
邸玉琦(1993—),女,汉族,吉林,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与计算机应用。
2022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名称:《基于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课题编号:2022jqy-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