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的演唱分析

作文指导报·科教视野
西北民族大学

【摘 要】歌剧《沂蒙山》是由剧作家王晓玲、编剧易轩、作曲家栾凯共同创作完成的,该歌剧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林生”的英雄形象。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为创作素材,让观众们体会到中华民族对侵略者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本文主要从咏叹调《爱永在》的音乐本体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诠释与分析。

【关键词】《沂蒙山》;《爱永在》;演唱分析

一、

歌剧《沂蒙山》是2019年我国出品的优秀民族歌剧,它的诞生为现代民族歌剧注入了新鲜血液,该剧由王晓岭作词,栾凯作曲。王晓岭,1949年出生于河北定州、国家一级编剧,词作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贴,1969年入伍,在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从事创作并担任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词刊》主编,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担任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评委。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音协金钟奖,并荣获三次二等功。”《军中姐妹》、《咱当兵的人》等歌曲在全军广为传唱。2018年3月担任民族歌剧《沂蒙山》的编剧。栾凯,中国当代著名的青年作曲家,1997年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开始音乐创作生涯,至今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栾凯的创作范围涉及较广,包括舞蹈乐、影视乐、歌剧、交响乐等多个音乐艺术领域,题材新颖,创作成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青睐。曾担任大型音乐舞蹈诗史《复兴之路》、第16届亚运会残亚会等大型活动的音乐统筹和音乐主创工作。2018年3月担任民族歌剧《沂蒙山》的作曲。

二、歌剧《沂蒙山》歌剧梗概

歌剧《沂蒙山》可以说是中国歌剧史上燃起的一颗新星。该剧是一部地区特色鲜明、红色题材浓厚的民族剧种,创作素材来自沂蒙根据地大大小小的战役,讲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等角色与敌人斗智斗勇,英勇抗战的故事,塑造了沂蒙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民英雄形象。

歌剧《沂蒙山》全剧共六幕,共包含了40首唱段,第一幕讲述日军进攻沂蒙山渊子岸村之时海棠和林生在枪炮声中拜堂成亲,日军逼近时,村长孙九龙带领全村百姓浴血奋战,在紧要关头八路军赶到救援,军民同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第二幕讲述八路军在沂蒙山建立基地。赵团长的妻子夏荷号召村民参军抗击敌人。海棠在怀孕的情况下含泪送林生去参军;第三幕讲日军进村扫荡,村民和八路军伤员躲躲身山洞,日寇下令放火烧山洞,生死关头八路军赶来救援,村民和伤员死里逃生;第四幕讲日军包围根据地,林生和战友们为了保护村民和敌人同归于尽。奄奄一息的夏荷将女儿托付给海棠;第五幕讲述没过多久,日本侵略者又卷土重来。为了掩护夏荷的女儿,海棠无奈决定让自己的儿子小山子引开敌人。小山子却不幸被敌人杀害,海棠撕心裂肺,痛哭不止;第六幕讲述前线战势虽有好转,但海棠得知的却是林生去世的消息。海棠经历了丧子丧夫的痛苦后,仍然没有忘记对夏荷的承诺,让赵团长带着女儿离开。

六幕剧情涵盖了男女独唱、重唱、对唱、合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不仅保留了中国民族歌剧的传统技法,还融合了西方现代创作手法,使歌剧充满了戏剧性和创新性。

三、歌剧选段《爱永在》的演唱分析

(一)演唱技巧的把握

歌唱时正确的呼吸尤为重要,否则会影响发声质量。因为不正确的呼吸会引起喉咙肌肉紧张和身体僵硬等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稳定的气息会导致所有与之相关的发声位置和共鸣都受到影响。在演唱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吐字气息的平稳,始终用饱满的气息支撑唱出每个字,避免气息不足的情况发生。随着音高的变化,释放下巴的张力,喉咙要尽可能的放松,注意保持口腔发声位置的统一,保持喉头位置的不变。在不破坏句子连贯性的情况下形成逐词逐句的听觉体验。

(二)咬字

人与人之间交流表达的载体是语言,而掌握一门语言离不开正确的咬字,咬字直接关系演唱的成功与失败。在这首作品演唱中,笔者还查阅了中国戏曲中是怎样进行咬字的,中国戏曲对归韵的要求十分严格,简言之就是字头与字尾的问题。所以正确的咬字非常重要,咬字过程就像“枣核”的形状一样并且字头字尾要清晰准确,这需要饱满的气息支撑。闭口音的状态下要求半张嘴的同时迅速归韵。不然“云”字会发出“yong”字,而“子”字,在朗读或语言习惯中本该轻声来读,但“子”字本来就是平舌闭口音,归韵到“i”时舌尖要放平,嘴唇收拢,所以在咬字时很容易把这个字咬“死”,从而导致音乐不流动。

简而言之,声乐演唱是一门情感艺术,咬好字是演唱好一首作品的重点,以“字”传情,“咬”是“唱”的基础,为了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意义,我们就必须重视咬字归韵的问题,做到清晰准确地歌唱语言。

(三)演唱情感处理

情感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情感是必不可少的,而优秀的演唱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淀,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演唱时的情感。歌唱者除了所谓的“声情并茂”外,还应该生动地呈现作品的主体思想,通过适当的手段将作品的灵魂表达出来。还要加入自身的二度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以加深自己对此作品的理解。与一般声乐作品相比,歌剧中的咏叹调具有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就要求演唱者通过声音和表演来塑造林生在每个情景中内心情感的变化。

总而言之,声乐演唱是一种可以直接表现情感的艺术,对于我们声乐演唱者而言,在努力提高我们自己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一定要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用歌声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去感动每一位听众。

四、结语

歌剧《沂蒙山》是2019年我国出品的优秀民族歌剧,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歌剧中的咏叹调《爱永在》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有着丰富强烈的情感内容,笔者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旋律特点、演唱技巧等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这部歌剧弘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歌剧史上一颗真正的璀璨瑰宝。希望该篇论文能帮助更多声乐学者对民族歌剧的关注、演唱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于佳伟.歌剧《沂蒙山》中林生的咏叹调《爱永在》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吴可畏.立足传统秉持创新——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特征评析[J].人民音乐.2019(05).

[3]孙九龙:歌剧《沂蒙山》的一根支柱[J].蒋力.歌剧.2019(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