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提升路径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为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与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应当加快深化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现实要求。面对双创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针对课程实践单一化等痛点难点问题,高校应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匹配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与推动国家“双创”工作提供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学提升
1.引言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强调将加快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变革,作为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工作重点,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重点方面变革,着重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可见,人才是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高校作为革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教学改革以及对培育大学生自身的革新创业才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农村蓬勃发展的耦合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关系,同时联系现实需求,结合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提升路径,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2.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关系
2.1盘活乡村资源,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经济的一次彻底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面对大学生下乡创业的需求,国家采取了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与资源引导下,全国不少省份积极对标新乡村项目,通过定向培养农村专才的机制,形成了引导青年毕业生积极参与农村振兴发展的激励机制,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进一步开拓了新农村的发展空间,为大学生实践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平台和实施渠道。农村实践成长空间要求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特点和农村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不仅给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创造一个具备发展潜力的试错平台,更使众多大学生得以在广袤的农村领域实现个人事业发展。
2.2提高大学生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应当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养多层次多领域人才,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就业,服务乡村。当前,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发展环境有待提高,面对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低素质化日益严重等问题,大学生下乡创新创业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举措。大学生在乡村进行创新创业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更新传统观念与陈旧技术,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乡村社会治理改善,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
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3.1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化
当下,为适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号召,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这些课程的确为大学生开展双创实践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但问题是,国内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大多以单一化教学模式为主,延续传统专业理论课形式,采取“重理论、轻实际”的教学方式,缺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线上线下融会贯通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课堂兴趣与个性化想法,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性的提升。不仅如此,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接受困难,容易对课堂学习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效程度大打折扣。
3.2人才培养方案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度不足
作为适应国家农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许多高校均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以配合创新创业课程的顺利开展。虽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各有特色,但绝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度不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仍落后于经济社会生源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就目前实际情况分析,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现有的目标预期值未立足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能动性现实,目标存在理想化、笼统性与通用性的问题,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发挥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在实践教学上,教学执行与方案要求存在偏差,高校对实践教学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监督,缺乏有效的管理,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与认知不全面,且大学生参与实际创业的实践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这也导致在下乡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即便已经具备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本身社会实际的经历还不足,难以支撑其在下乡创业中持续深耕,大大阻碍乡村振兴人才吸收的进程。
3.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评价体系与人才力量评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根据此,各高校均设计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体系。从目前展露的现象来看,这些评价体系的确为大学生双创能力的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然而由于当下就业环境复杂多变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和短板。当前评价体系虽具备系统性、多维度等特点,但大多依靠笼统的评价指标对大学生双创能力进行评估,评价指标虚化,未与实际情况相贴合,缺乏量化的可操作性。因而遵循指标原则的评价体系缺乏能动性、科学性与现实性。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动态化与能动性及其对人才培养水平的需求的变化,目前传统的评价体系难以高效地对乡村振兴需求做出动态化调整,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培养水平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中国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能力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4.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提升路径
4.1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要更加关注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与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课程与教学模式上,学校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设计目的性和方向性不强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用"科教融合"、"多平台"、OBE等现代化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的教育设计理想与教育资源,增强校企合作,改善教学质量与环境,组织开展"双线"教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多引入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增设解读国家农业政策意见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理解和认识。高校还应多开展公益创业项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此外,也可多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创业成功者入校作汇报和讲座,为大学生下乡创新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4.2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符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符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双创”教学的重点工程。一方面,高校应构建科学的"双创"教育系统,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目标改进培养方法,将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战略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对农村"双创"人员的人才培训项目予以相应倾斜,从而培育更多服务农村的科技创业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体系应当在优化专业课程与乡村振兴耦合程度的基础上,科学采纳学生意见,合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与现实需要。此外,高等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改变创新型培养项目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技能,并引导他们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有志面向下乡投身“双创”事业的本科生开展专业培养与引导。
4.3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系统可以对当前各大高校“双创”教学进行较为完整的考察评估,以获得更完整合理的信息反馈。针对当前的痛点与难点,高校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乡村振兴的需求和特点,重点评价农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评价标准既要包括传统的学业成绩,又要包括实践创新创业成果,如农产品或服务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等。另外,该系统还应当具备动态化与灵活性的特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变化加以合理的丰富、调整与完善,从而能满足乡村振兴日益多样化的需要。高校应当针对本校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有效的追踪与访问,针对当前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的对人才培养的广泛要求开展研究,以便创新创业人才评估工作更为完备科学,对大学生能力水平的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各大院校要根据各自的状况与专业研究目标,建立适应乡村振兴政策与具有本校特点的学生素质评价制度与体系。
5.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度不足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高校应当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匹配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师海荣,向玉勇,贾小丽等.翻转课堂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5):89-91+96.
[2]韦联桂.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发展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No.300(02):153-156.
[3]刘春桃,柳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No.312(06):16-21.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2022年创新创业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基于融合困境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