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及研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既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承担着强化学生道德素养的重任。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针对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现状,探讨教学的优化策略,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引言
在过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模式是由上而下的“灌输”,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学生无法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水平。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缺陷,培养学生对德育与法治的兴趣,也需要构建健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打造高质量的德育与法治课堂。
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仍然被“应试”思想所束缚,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效果并不显著。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氛围很沉闷,老师们往往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某些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难以理解,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无法适应小学生的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都不能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很难得以提升。此外,小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形成,在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这也使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更加具有难度,必须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来提升课堂效果。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精心备课,做好先导
备课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所要进行的一项前期工作,在此阶段,教师既要分析教学内容,又要了解教学对象,并能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特征与教材内容,制定出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因此,要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更加有序,必须在教学之前认真备课,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先导。
比如在《学会反思》这一课时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备课,逐渐提高教学质量。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老师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反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反省的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调查,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从而为《学会反思》的教学提供方向。最后,教师在课后可以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
(二)趣味导入,引起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第一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中引入的趣味性内容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并在这种氛围的支撑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注意力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就必须运用多种趣味性的要素,使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休息的状态转移到学习的状态,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三)多元评价,强化学生的参与
教学评价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对自己的成绩进行总结,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然而,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采用的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参与的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其效用价值。因此,要改进教学评价方法,通过构建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促进道德与发展课堂的顺利开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情境
教材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不能只限于书本,而是要在身边寻找知识生活化的影子,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使他们懂得学以致用,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法制观念。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形象、简明扼要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虽然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地运用它的优点,就会带来消极影响。比如在《网络新世界》的教学中,在分析其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扮演自己所喜欢的人物,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并了解和讨论如何使用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对网络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合理、健康的使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小组合作学习,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集体协作,以集体的高效率推动整体的发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一种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手段。在此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扮演了无可取代的角色,它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但要注意,在实施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要求和学生目前的心理发展特征,尽量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主体性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找到问题所在,进行头脑风暴,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辨别是非,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
比如:在学习《做聪明的消费者》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入了“每个人都应该如何消费”的问题,并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后,最终说出”应该如何消费”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分享和思想碰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观点,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思考的空间,拓宽了他们的思考范围,增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们能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价值,并能为团队做出贡献,进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三、结束语
总之,打造高效的课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体现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自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之际[J].江西教育,2016(29):5-6.
[2]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6(1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