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低年级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研究

三悦文摘·教育
怀化市铁路第一小学 418000

摘要:通过对低学段学生科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习惯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尝试分析培养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的意义与难点,阐述观察描述习惯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的培养策略。建议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察描述、学习能力

引言: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它主要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合理价值观、必要品德、关键能力,以此来适应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具备所需的关键知识与能力呢?通过对低学段学生的科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观察描述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科学知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观察描述能力强的学生,观察更加仔细认真,描述更加全面更具有逻辑性,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的意义与困难

(一)培养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的重要性

首先,良好的观察和描述习惯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描述来了解事物的特征、性质和规律。通过观察描述,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其次,良好的观察和描述习惯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若是没有良好的观察和描述习惯,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最后,良好的观察和描述习惯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孩子们遇到各种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时,如果他们有良好的观察和描述习惯,就比较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学生来说,观察描述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描述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信心,更能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培养的难点

1.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描述能力还不够成熟,无法做到有序的观察、有选择性的观察、持久的观察、客观的观察等等,需要通过多次实践和指导才能逐渐提高。

2.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尤其刚进入小学的低学段学生,回答问题时常有只言片语、语句错乱无序,难以完整地表达的情况发生,需要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小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较单一,经常对颜色艳丽、动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很难静下心进行观察,需要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愿意去观察和描述。

4.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对于学习的意义感触还不深刻,需要老师在实践中引发学生反思,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认知水平。

二、新课标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1.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实验探究、推理判断、问题解决等思维能力,这些能力非常重要,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必不可少。

2.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实物,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动植物切片的细胞形态、观察水中的生物,以此了解微观世界。这不仅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学生不断探索、实践、思考,培养出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

1.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科学观察描述是科学学习的基础,科学观察需要学生注意细节,并将它们正确地记录下来,并交流表达进行分享。通过观察和描述的不断实践,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提升实验探究能力:科学观察描述是进行实验的前提,在观察结果中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和描述,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3.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科学观察要求学生采用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即从事实和证据出发,提出假说并提供支持证据。这种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式的习惯。科学观察描述需要小学生认真、细致、客观地观察和描述,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4.锻炼注意力和耐心:科学观察需要学生保持注意力和耐心,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重要的细节。这种练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和耐性。四、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的培养策略

1.观察兴趣的培养: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验、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观察细节的训练: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细节,如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让他们逐渐养成观察细节的习惯。

3.观察记录的培养: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记录下所见所闻,如画图、写字、拍照等,让他们逐渐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4.观察比较的训练: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观察不同的事物,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在相互比较中找到自己的相同之处,让他们逐渐养成观察比较的习惯。在教学“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等,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如认真、负责、严谨和创新等,从而为学生的观察描述习惯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5.观察思考的培养: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问题,如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规律等,让他们逐渐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和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为实验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获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水的变化”这一内容时,应设计一系列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冷却、蒸发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习惯和科学思维。

6.观察实践的训练: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观察事物,如进行简单的实验、制作手工等,让他们逐渐养成观察实践的习惯。在教学“植物的生长”这一内容时,设计一系列实验,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测量植物的高度、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习惯。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观察描述习惯的培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科学不断进步,科技极速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2]喻伯军.《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05):17-21.

[3]姜宇,辛涛.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J].中国德育,2016(01):26-28.

[4]江德品.科学课教学评一致性应用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8(08):126.

[5]李彦国.小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1):17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