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三悦文摘·教育
涿州市实验中学 072750

摘要:生物学是初中生的必修课,它对于学生认识生活的基本现象和生物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实际出发,将生活教育的实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对生活教育的可行性、具体价值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展开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论述,本研究旨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促进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前言

“生活”是指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标教学中,要把课本内容融入生活,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知识。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知识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这必将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生物教学内容,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家长和学生认为生物不是主要的课程,由于“副科”的边缘化,生物学学科在师生中并不受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缺乏对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机械,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课改以及河北省新中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建构了“生活”的教学方式,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教学材料为生活,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强化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使生物学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单纯的“教授”的教育方式相比较,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加深对生物学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有效的生物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生物核心素养,促进生物教学改革

在当代教育界,核心能力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素质和基本能力。从核心素养角度看,初中生物学教学应该以生活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老师们要强调的是生活教育,道德教育,与此同时,把真实的生活事例也纳入其中,帮助建立生物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指导同学以实际的生活事例进行生活科学的研究,并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发掘生活中的生活科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其生物学的发展。因此,与应试型生物学教学相比较,生活性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建构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推进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性对策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物本来就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在初中生物教师的生活教育中,以建立生活性的教育内容为优先选择。什么是生活教育的内容?这就是基于生物学的需求,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等,把同学们所熟知的衣食住行、生产实践、生态环境等知识都纳入到课堂中,建立“从生活到教室,从教室到生活”的生物学教学模式,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初中生物学老师在向同学们解释有关“细菌”的时候,为改善课堂教学,作者采用“生活”式的教学环境:我们经常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看到:食品存放的时间长了,就会坏掉,比如我们在夏季没有把一顿饭吃光,隔天就会坏掉;新鲜的肉类不放在冰箱里,会很快发霉。是什么原因造成食物腐败?本研究旨在将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将微型生物学知识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从而为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生活化教育是指在生物学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现实的环境中,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物学的知识,从而使生物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初中生物学老师在向同学们介绍《种子植物》时,这些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老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菜豆、玉米种子进行解剖观察,并观察种子的构造、形貌特点,从而达到训练和观察的目的。在课堂上,作者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了两个小短片:一个是一颗种子落在土壤中,然后破土而出,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一个是小麦的种子,从幼苗到开花,再到成熟,最终变成了一道美味佳肴。看完两段录像,老师让同学们进行反思:种子是构成种子植物生命的起点,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各部分功能一样吗?在培养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还进行了有关植物种子结构的解释、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整体提升生物学教育的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化教育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础进行的情境式学习。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应主动地综合各种资源,创造生活的生物学教学环境,将生物学的知识与情景相结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和协作的探索。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应重视生活化课堂的建设,确保生物课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生物学习经验,从而提升初中生物学生活化教育的质量。

例如,在教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课程内容包括血液、血管、心脏、输血和血型等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生动的场景:“假如小明的脚被热水烫到了,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导致了炎症,医生说要输液,但是,这些药怎么会进入他的脚部呢?你能找到把药送进病人的伤口的路径吗?”借此创造生活化情境,使同学们可以将所学的东西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与探索,认识到血是一种流动的组织,通过静脉作为输血通道,通过心脏作为输血的泵站,学生们可以理解其运行方式,并能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路线以及基本原理。

结语

在初中阶段,光合作用是生物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让同学们了解生物学的基础,更能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要主动地将生物学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为改变世界做出自己的一份力,使之能够成功地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童国权.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1)

[2]韩旭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

[3]王四芹.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4]陈远辉.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

[5]陈迎宾,李金耿.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铸就品位生物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