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健全人格”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落实课标要求,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在课时有限、带班额较大的情况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可从关注反思自身教学理念、营造学科教学正能量场、优化自身课堂突发情况处理流程三个方面共同发力,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助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健全人格;立德树人;课堂突发情况处理
关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关的理论研究汗牛充栋,但总的来说,一般都认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和情感需要等对实现学科育人价值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师生双方如何互动以及互动的效果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影响巨大。笔者基于自己日常的教学活动的实践、学习、反思,进行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有了如下的思考成果: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宽容接纳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心理预设,那就是“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其所有行为都是在有限的资源范畴内为自己做的最好的选择。”同时不管你如何强求,学生都不可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他们只会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而且这个成长过程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的流程、时限和规格,我们在相同的时间接触同一个班级甚至同一个年级的学生,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处在各不相同的成长节奏之中,如果不假思索的用“一把尺子”去苛求所有学生,其结果并不会如你所愿,只会制造师生矛盾。所以,在面对学生无法达成你的要求、课堂上出现不合时宜的举动、反复犯错等行为时,要提醒自己去观察学生行为背后的正向动机。他在师生互动中做出了不合时宜的应对,是他不想做好,还是本身做不到;这是否已是他努力后的结果;他做此选择时期待为自己转圜出什么样的境况.
二、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抓手:营造学科教学正能量场
在义务教育阶段,健全人格主要表现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四个方面。这四大阳光心态的培育和养成需要友爱、积极、向上、和谐的空间和环境。所谓“养鱼要养水”,强调的就是环境的重要影响。如何营造,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1.尊重差异,塑造学生自尊自信品格优势。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会更加关注他人和集体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各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会构成他对自我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我积极或消极情感的重要基石。基于此,在日常的师生互动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轻易做出消极评价,不吝啬给予赏识激励性评价,审慎给予批评责罚。具体而言,对于犯错的同学的惩戒处理,要注意分寸,就错论错、不翻旧账、不上升到人品人格。同时要注意自身立场,不是处理问题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处理成长过程中问题、障碍。要注意惩戒也可以充满温度,有温度的教育才能助力学生正向自我认知的形成。其次,对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要及时察觉并“大张旗鼓”的表扬和肯定。越是公众场合获得的真诚赞美,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和驱动力就越强,同时,此类正向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越丰富的涌现。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及学生群体进行沟通、交流,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多观察,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
2.生生引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的精神追求。教师的评价鼓励从覆盖面来说,终究有些单薄。积极发挥同龄人群体的正向引领作用,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合力,这样就能更好的推动班级正能量场的形成。那么,哪些学生可以成为良性生生互动的引领者呢?人选主要有二,一是本学科的科代表。科代表是教师在班级的天然同盟和进行学科教学的“左膀右臂”,拥有一个在班级中有威信、能服众、肯负责的科代表,对引领班级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同学彼此友爱互助,润滑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激发生生引领的正向能量,可以从培养得力的科代表入手。
3.友善待生,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人格修养。一门围绕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展开的课程,一个旨在“培根铸魂”的学科,一定应该是所有学科中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不能是冷冰冰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也决不可缺乏温情与友善。特别是理性平和、遇事不偏激、能合作的新时代合格公民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给予接纳、欣赏、友善的“空气”,教师要乐于与学生建立真诚、友善、互信的师生关系,并且要借助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方法把这一信号传达给所有学生。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潜移默化的传递自己的善意给学生,那就不要浪费每一次接触的机会,不要吝啬微笑和夸赞。比如,楼道偶遇。我们带班多,在往返教室和办公室途中,会偶遇各个班级的不同学生,这时候善意的微笑,一两句轻松不带特定目的的关心和闲聊,往往能将自己的善意最大化的传达。
三、优化课堂突发情况策略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关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目标,针对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易冲动,在师生课堂互动中易发生突发情况,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提出以下优化课堂突发情况的策略。
1.重视课前氛围的营造。课前几分钟对整节课的氛围营造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课型,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沟通交流,比如夸奖激励、分享新鲜事、开个活跃气氛的小玩笑等方式铺垫好整堂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开启。当然,这样一个看起来随意的流程,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策划,比如表扬要具体,可以是最近课堂表现、作业,也可以是打扫卫生、服务集体、其他科目或者学校集体活动的获奖等。尽量避免批评,哪怕是必要的批评,也要切忌一人犯错,全班挨骂。
2.讲清课堂具体要求,避免“不教而罚”。例如:不要笼统的要求“上课不要睡觉”,而是更具体可观察的“不要趴在桌上或者胳膊撑着脑袋等”,或者布置任务时,不要含糊的说“课下背知识点”而是要求“课下背XXX知识点,明天上课前检查背诵,如果完成不了将如何解决。”讲清楚要求,学生未必能做到。但这样做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学习上的具体问题,也是在预防或缓解学生易出现的“情绪问题”,有了铺垫,学生面对自己的学业行为问题,可以认识清晰,更好的用理智来解决问题。
3.已发生冲突问题的应对原则。
(1)闪电战。不要缠斗,三言两语点清学生的问题,让其改正或站一会儿以小惩大诫。然后继续上课,下课再单独处理所发生问题。如果跟个别学生你来我往的理论对话,其结果第一激化矛盾,第二其他学生容易看热闹,第三自己容易骑虎难下。所以个别冲突能下课解决的尽量不要课堂处理。
(2)减小接触面积。以学生上课睡觉为例,个别学生不仅课堂上睡觉,而且被叫醒居然还有“起床气”。事实上,很多人刚睡醒神志不是特别清晰,教师与他的对话,学生一时也反映不过来。所以教师可以让身边同学叫其起来,先避免因睡觉影响学习,课后再解决睡觉的根源性问题。
总之,与学生的和谐融洽相处是一门教育艺术。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需求,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营造向上向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行之有效的落实课标要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闫鸿.融洽师生关系打造活力课堂.[J].教学交流,2019(8)
[2]纪明月.构建融洽师生关系,打造和谐政治课堂.[J].文教资料,2019(5)
[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