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高效施工及质量控制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上都不同于传统建筑。整个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运到施工现场组装,施工效率高,施工方便,施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中的叠合板是装配式建筑中常见的预制构件,其施工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和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相关内容,并探讨了在装配式建筑中有效控制叠合板施工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高效施工;质量控制
前言
与传统建筑模型相比,装配式建筑是使用工厂预制的标准化构件建造的,在节能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叠合板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载体,其强度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目前,在装配式建筑中使用的叠合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优化叠合板施工技术,加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
1 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概述
叠合板称为桁架钢筋混凝土楼板,是装配式建筑的屋顶结构。结构主要由预制面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组成。层压木板中的多边形通常首先在工厂生产,厚度为60毫米。预制面板运到施工现场后,浇筑现浇板。现浇板的厚度应根据建筑的实际需要选择,但其厚度不应小于板式板的厚度。为了提高叠合板的硬度,通常需要在现浇混凝土层中填充膨胀聚乙烯板,从而提高叠合板的隔热和隔音性能。在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施工过程中,首先,叠合板平面分隔工艺的优点是可以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电气设备等专业的合理设计,既可以满足各专业预留预埋的功能,也可以满足各构件连接部位的准确布置。此外,当施工要求和施工设计合理时,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减少叠合板的种类和性能,增加通用板的数量,以提高模具取出的可能性,体现组装好的建筑构件工业化生产的优势。第二,平板平面的分体式设计。还考虑了叠合板立即运输的具体要求。组装好的建筑部件重量轻,体积小,体积超大,超重。具体分析可根据不同楼层的应力形式进行。基于平面分离原理的合理连接器设计。整个连接结构更加稳定,既保证了叠合板的生产安装质量,又保证了原有建筑结构的标准承载力要求。
2 装配式建筑叠合板高效施工策略
为了提高叠合板施工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标准化设计。严格按照相关设计标准设计和生产标准化叠合板部件。因此,在施工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施工要求对项目进行分割和重新组合,而无需在现场进行加工或重新制造。(2)预制构件优化设计。根据叠合板施工要求,优化调整了叠合板构件生产方案,简化了叠合板安装流程。(3)流程优化。了解相关技术系统并调整初始叠合板的安装流程。例如,为了解决浇口套的连接问题,应使用新的螺旋管接头或直螺纹管接头连接方法,以避免出现意外问题,例如在后续工作中出现钢筋插入偏差。同时,还可以优化叠置板背面的回卷带工艺,取消回卷带,定义叠置板的z形预留钢筋,并在两个板之间固定预留钢筋。叠合板吊装后,只需平整约束板钢筋与板边槽三角形之间的砂浆即可提高叠合板整体效果。
3 装配式建筑叠合板质量控制要点
3.1支撑系统施工
叠合板最常用的支撑系统是木质和铝模板。您必须根据建筑的造型选择适当的支撑方法。一是木质模板支撑系统。木质模板支架顶部设有可调支架系统。主龙骨放在u型支架上,叠合板和模板应牢固连接,海绵可粘贴到两者连接的地方,确保无泥石流、无间隙。二是铝合金模板支撑系统。将支承龙骨放在重叠板区域的深度区域,以调整重叠板的标高和支承性能。铝模板杆的支承距离应大于木质模板的支承距离,后者主要由独立的三脚架支撑,以确保支承稳定性。工程完成后将及时拆除。
3.2吊装预制构件
吊装是实施叠合板的重要步骤,为确保吊装稳定性,应选择适合本工程的吊装类型,并建立相应的吊装标高,以提供预制构件的吊装方案,叠合板的吊装应满足沉积部位平整、压缩、布置成垫状,保证叠合板稳定性,叠合板应尽可能放置在跨位置,并应根据叠合板所需的范围选择垫。将施工要求与预制板实际要求相结合,选择合适的立柱起重机,根据构件分离选择塔吊类型和位置,便于施工。吊装前,试着抬起50厘米的叠合板,然后停下来检查吊装部件的强度。验证叠合板水平后,将其向上提起至工作层。吊装时,垂直铰链钢筋应与吊装结合,严格控制吊装过程,以确保吊装安全。
3.3钢筋绑扎及现浇结构连接
首先平整预制地板。然后清理钢筋表面的灰尘和残馀锈蚀,涂上防锈漆,依次安装附加的底板钢筋和底部横向钢筋,并检查钢筋的安装质量。放置管道后,结构楼板顶部钢筋将被安装、附着并固定在桁架的顶部弦上,以防止钢筋在后续的混凝土过程中升高。最后,采取了保护钢筋的措施,严格禁止人们行走和破坏钢筋。对于叠合板与附着的梁之间的连接,提前拆除附着到梁端点墙的梁的主筋和板主体的短方向钢筋,并在安装叠合板后拆除附着梁的主钢筋。
3.4叠合板浇筑
根据叠合板平面,选择浇筑工艺、浇筑混凝土厚度、叠合板的接缝和分配器位置。分配器以现场支付结构的表面为基础,汽车泵对顶部底板进行舍入,分配器底部设置为现场支付结构。当叠合板接头厚度为200 mm时,将开始舍入。在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确保复盖板和现有结构之间的重叠保持15分钟。混凝土强度达到10N/mm3后,设计了顶升结构,用灰浆浇筑内阻接头,以保证振动固体,并进行施工后所需的养护管理。
3.5叠合板检查验收
楼板施工完成后,必须对所有工程,尤其是隐蔽工程进行验收。适宜标准为:叠合板基础顶部标高允许误差10mm,层高5mm,预制墙板轴向位移3mm,预制墙板垂直度5mm,预制墙板堆放长度10mm,预制墙板水平接缝。
结束语
总之,为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优化创新现有叠合板工艺流程和设计模型,构建有效的叠合板实施质量控制体系,严格管理施工技术流程,保证叠合板施工效果,从而确保工程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祖严.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高效施工及质量控制[J].四川水泥,2020(9):97-98.
[2]刘洋洋,郑春伟.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质量控制[J].建筑施工,2018,40(10):1753-1755.
[3]马祥飞,吴勇,蒋小东.装配式叠合板工厂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J].城市住宅,2019,26(8):145-146,148.
[4]谢俊,蒋涤非,邬新邵.装配式建筑PC技术适用性研究[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6,(9):144.
[5]马跃强,石震东,成炜,席金虎,陈豪,瞿燕军.装配式建筑+铝模一体化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7,(6):826.